2013年7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3-11-16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文
(执笔:张伟杰)
一、奥巴马结束访非 美非关系增活力
7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从坦桑尼亚乘“空军一号”专机返国,结束为期六天的非洲之行。除坦桑外,奥巴马此行还访问了塞内加尔和南非。在非洲期间,奥巴马公布了多项对非举措。其中要点有三:一是投入70亿美元用于“电力非洲计划”,旨在帮助非洲大陆解决电力短缺难题;二是加大对非洲卫生事业的援助力度,继续实施42亿美元规模的“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援助计划”;三是支持延长将于两年后到期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加强与非洲的经贸关系。
非洲,虽未居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位置,却从未远离其外交视野。然而,由于忙于反恐战争,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对非洲事务的投入有限。相比之下,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同非洲的合作却日趋紧密,法国等原殖民宗主国则保持着传统影响力。奥巴马当选总统后,除去北非的埃及,只在四年前闪电般访问过加纳一国。之后,再未踏上这片与其有血脉联系的大陆。身为首位非洲裔美国总统,奥巴马未能给予非洲过多关注,让不少非洲民众大失所望。此番,其重访非洲,无疑为美非关系增添新的活力。
二、穆尔西突遭废黜 埃及局势再生变
7月3日,埃及军方宣布,穆尔西不再是国家元首,中止宪法,提前举行总统大选。随后,军方主导组建埃及临时政府。稍早之前,正值穆尔西就职一周年。数百万埃及民众走上街头,高喊“下台”的口号,表达对其执政的不满。这场大规模抗议活动来势汹涌,堪比两年多以前的那场革命风暴。军方最终打破沉默,向穆尔西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48小时内回应民众诉求,否则采取果断措施。穆尔西阵营则强硬以对,拒绝军方胁迫,双方互不相让。不过,赤手空拳的穆尔西最终不敌全副武装的军方。非但总统职位不保,本人亦遭软禁。
自穆尔西当选总统以后,埃及政坛一直风云变幻。有分析指出,作为穆兄会的资深成员,其明里暗里推行伊斯兰化政策主张,不但让国内世俗力量忧心忡忡,也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心存警惕。不可否认,穆尔西曾试图在内政外交上有所建树。然执政一载,宗教与世俗力量对峙趋于严峻,经济与安全形势未见好转,终致反对派鼓动民众逼其下台。埃及军方敢于废黜民选总统,自有倚恃。事后,美国一反往日捍卫民主之姿态,顾左右而言他,实则予以默认。然而,军方之举,非但无法化解国内尖锐矛盾,反而激起穆尔西支持者的强烈抵制。当下,埃及国内示威与冲突愈演愈烈,社会分裂和动荡再次加剧。早日启动包容性的政治过渡进程,以对话方式实现全国和解,实乃当务之急。
三、中俄海上联合军演 两军合作引热议
7月12日,中俄圆满完成在日本海彼得大帝湾举行的“海上联合-2013”军演。本次军演为期一周,双方参演兵力规模可观,共计各型水面舰艇18艘、潜艇1艘、固定翼飞机3架、舰载直升机5架和特战分队2个。演练内容较为丰富,包括举行联合防空、实际使用武器、海上阅兵等多个科目的演习。从7月27日开始,两国军队还在俄境内举行历时20天的“和平使命—2013”联合反恐演习,进行兵力投送与部署、战役筹划、战役实施等演练。
目前,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加强军事领域的合作,实属必然之举,原本不足为奇。况且,中俄两国明确宣布演习不针对第三方。然而,两国接连举行军演的时机,正值亚太局势处于敏感之期。故而,早在双方军演酝酿之时,国际舆论就热议不止。有分析认为,中俄此举,既充分展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提升,又有力威慑个别国家军事扩张的意图。当然,中俄两国并未缔结军事同盟,主张关切亦非完全重叠。不过,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携手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增进军事战略互信,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四、美急求中东稳定 巴以和谈欲重启
7月19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约旦首都安曼宣布,巴以两国已就重启最终地位谈判达成共识。由于一些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敲定,克里没有透露重启和谈的明确时间。不过,克里表示巴以两国的谈判代表将于近期在华盛顿举行初次谈判。若巴以和谈得以举行,则是停滞三年来的首次。有关和谈将要恢复的消息一经发布,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肯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对巴以重启和谈取得进展表示欢迎,称将继续支持一切旨在实现中东地区全面和平的努力。
近年来,中东地区步入多事之秋。新问题接连涌现,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似有边缘化之势。然而,此问题的紧张程度并未趋于缓解。以色列虎视眈眈,哈马斯针锋相对。若放任自流,巴以冲突势必加剧,最终扰乱整个地区局势。美方此次力促和谈,意在主导中东地区事务,促成巴以和解,减缓地区反美情绪,遏制极端势力蔓延。从全球战略角度而言,美国正将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同样需要稳住中东。不过,巴以矛盾错综复杂,最终地谈判更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领土划界、难民回归、水资源分配等敏感问题,双方回旋余地不大。以往,多位美国总统曾在巴以之间劝和促谈,皆功败垂成。入主白宫以后,奥巴马也尝试寻求突破,亦无果而终。此次奥巴马政府再推巴以和谈,困难依然重重。
五、日完成参院改选 自民党一党独大
7月21日,日本举行参议院一半议席的改选,来自12个政党和无党派的400余名候选人角逐121个议席。翌日,选举结果揭晓,自民党和公明党分别斩获65席和11席,连同未改选的59席,两党握有的议席总数达135席,超过半数。下台不久的民主党则惨遭败绩,仅仅拿下17席,议席总数降至59席。极右政党维新会一度趾高气扬,却只获得了与共产党、大家党相同的8席。至此,自民党领导下的执政联盟已掌控参众两院的主导权。
本次赢得参议院改选的胜利,标志着自民党再次一党独大。失去党外制衡,安倍政权推行内外政策的阻力减少。有舆论认为,若无意外,安倍可再执政三年,算是日本政坛少见的拥有长任期的首相。暂无选举因素的牵绊,究竟如何与邻国相处,端赖安倍执政集团的自身抉择。若继续痴迷于修宪、扩军,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一味挑衅邻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势必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倘若不能取信于一衣带水之邻邦,纵然百般示好于域外之国,远交近攻,日本也难以立足于东亚。
六、英国小王子诞生 多国领导人致贺
7月22日,英国威廉王子的王妃凯特产下一名男婴,为王室添上重要一员。目前,王室已经公布小王子的名字为乔治·亚历山大·路易斯。根据规定,乔治已经取代哈里王子,成为英国王位的第三顺位继承人,名列祖父查尔斯王储和父亲威廉王子之后。如无变化,若干年后乔治将荣登国王宝座,成为16个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英王伊丽莎白二世得知曾孙出生十分高兴,隔日亲往其所在的肯辛顿宫探望。英国首相卡梅伦表达祝福,称王室新生命的诞生是国家值得庆祝的时刻。此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领导人纷纷致电表示贺意。
早在乔治尚处母亲腹中之时,究竟是男是女,民众就猜测不已。及至呱呱落地,所取名字为何,各界又颇为好奇。由是观之,英国王室依旧享有一定尊崇。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居于至高无上的荣耀之位,但只作为国家主权之象征,维系联合王国之团结。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英王虽属虚位君主,至今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已逾一甲子,尚未流露退位之意。乔治王子的出生,适逢荷兰、比利时国王相继禅位,英国王室的嗣统大业将会更受关注。
七、巴西示威难平息 女总统一筹莫展
7月22日,巴西警方用催泪瓦斯和水炮驱逐了总统官邸外的示威者。这次抗议因罗马教皇来访引起,示威者谴责政府花费5300万美元予以接待。前不久,巴西曾发生数次规模不小的民众示威活动,主要是反对公共交通的提价,批评筹备世界杯耗资巨大,以及指责政府腐败。有分析认为,这是巴20年来爆发的最大抗议浪潮。国内连续发生示威事件,让罗塞芙总统疲于应付,一时难寻化解之道。调查显示,这位拉美政坛女强人的支持率已出现下降,面临前所未有的执政考验。
作为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跻身金砖国家行列。不过,近几年,该国经济呈现下滑趋势,通货膨胀率居高,贪腐治理成效不彰。原来经济繁荣掩盖下的诸多矛盾,日渐突显。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一朝爆发,公交涨价等因素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在社交媒体的快速散播下,全国范围内的示威活动不断涌现,各种诉求夹杂其间。巴西在拉美地区独树一帜,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如今,该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彼此缠结。其遭遇的发展困境,彰显新兴国家成长道路之艰。
八、菲反华游行登场 虚张声势人气低
7月24日,菲律宾个别团体在首都马尼拉组织反华游行活动,针对南海问题向中国示威,总共不足500人参加。据报道,菲律宾的一些前政府高官是该事件的鼓噪者。事前,这股势力大肆扬言要组织一场全球反华大游行,造成天下围攻之势。一时弄得舆论鼎沸,不知其能掀起多大风浪。结果,怎奈支持者少之又少,只好草草收场。菲律宾外交部表示,示威并非该国政府授意,但强调民众有权就任何议题表达立场,政府不会干涉。
虽然,菲律宾官方极力撇清与游行之间的关联,但显然采取了默许态度。不过,此次游行未成气候,估计其不曾大力助推。想必菲方十分清楚,一旦事态扩大,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关于南海主权争端,中方已经展现十足的诚意,愿意通过对话解决有关争议。然而,菲律宾当局却置对话的呼吁于不顾,一再歪曲事实,罔顾法理,混淆视听,得寸进尺。看准某些大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心思,向其摇尾乞怜,甘当反华马前卒。三番五次的无理取闹,愈发证明结果只能是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