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社民党:重整旗鼓抑或风光难再?

2013-09-07张文红

当代世界 2013年8期
关键词:社民党政党德国

■ 张文红/文

(作者系中共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政党,至今已经走过整整150年的风雨历程,从一个饱受歧视、惨遭迫害的边缘政党发展成为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曾在战后长期治国理政。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德国社民党也逐步完成了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从无产阶级向新中间的转变。尽管德国一些媒体不无嘲讽地以“老姑妈”来形容社民党,但回顾历史,社民党有充足的理由为150年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它始终坚持为“小人物”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始终坚持为民主制度而奋斗。

德国社民党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政党,在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与此同时还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当然,变革的进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国社民党面对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始终挣扎于维持自身的传统价值抑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的两难困境之中。能否实现新的突破与超越,将决定德国社民党是否能够在未来续写其辉煌的历史。

辉煌的历史成就:站在“小人物”和民主的一边

作为欧洲最古老的工人政党,德国社民党始终站在民主的一边。它曾为魏玛共和国而奋斗,为反抗希特勒而斗争,从一开始就竭尽所能为所谓的“小人物”谋求更好的生活。社民党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是约束资本主义,将民主的自由思想和对公民的最大程度保障结合起来;主张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制度,通过经济增长实现人人平等。这些都是社民党的主要成就。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斐迪南·拉萨尔于1863年5月23日在莱比锡建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尽管自1848年革命失败以来一直遭受压迫,但德国工人阶级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从未停止。工人运动领袖坚信,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政治组织才能争取平等的普选权,实现反抗压迫和反抗剥削的社会改革。1869年8月7日,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在爱森纳赫创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工人政党。它的名称虽然不是共产党,但其性质基本上是共产主义的政党,并且是第二国际时期各国建立的28个工人政党中最强大、最有影响的一个。在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不久,全德工人联合会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于1875年5月在哥达合并,成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早期资本主义时期工人阶级社会状况的恶化、1873年和1896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与工会的密切合作使社民党逐渐壮大,即使俾斯麦的压迫政策也无法阻挡。在1890年帝国议会选举中,社民党已取得19.8%选票,到1912年更是以34.8%支持率成为议会最大政党。工人在政党体系中有了自己的声音。在帝国时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社民党主要是先争取民主基本权利,进而提升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当时社民党的对手是天主教中央党,以阶级斗争和宗教派别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都非常激烈。

2005年11月,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时任总理施罗德在德联邦议院总理选举中败给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后,社民党至今在野,未能夺回政权。图为当年德国首都柏林街头,一名市民从施罗德和默克尔的竞选宣传海报前走过。

社民党是德国民主制度的推动者和参与者。因为始终坚持民主、自由和社会公正,社民党曾多次遭遇危机,两次被禁,众多党员受到迫害。特别是在俾斯麦的反社会党人法时期(1878—1890年)和希特勒统治时期(1933—1945年)。1933年3月,社民党是唯一有勇气投票反对给希特勒授权的政党。残酷的高压和迫害使德国社民党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党,即使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存续发展。该党有着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时期,被公开取缔的德国社民党建立了各种社团,继续进行活动并利用议会合法讲坛积极展开活动;在二战时期始终顽强地坚持从事地下抵抗运动,成为德国唯一一个经历了二战而没有中断历史的政党。战争结束之后,在其他政党纷纷忙于重建、改建之时,社民党却能够立即恢复活动,在全国及各州党的组织机构还没有重建和恢复的时候,很多基层支部的党员就已经开始挨家挨户地收取党费了。

二战之后,面对德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社民党也逐步调整自己的纲领和政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但党的目标依然是争取更公正的社会分配和更多的机遇公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社民党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了“我们敢于实行更多的民主”。 社民党总理维利·勃兰特主张更多的民主,克服传统的保守观念,更公开地处理纳粹的历史,通过更高的经济增长实现更多的社会公正。这基本上是德国社民党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主张。

德国社民党发展的历史是曲折的,但其为所谓“小人物”谋求社会地位上升的宗旨从未改变。社民党最终也承受住了严峻挑战,坚守了自己的核心信念。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称赞的,是德国的工人运动将“社会主义理想和民主联系起来。”德国社民党在减少特权、争取男女平等,以及和平、自由、民主和人权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并非简单的利益集团:从无产阶级到新中间

德国社民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150年的风雨发展至今,是因为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利益集团政党,而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切财务工作借助“互联网+”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都制定可实施的流程规范和管理标准,按照标准化流程运行,调动一切资源,相互配合、目标清晰、分工明确,保证和谐统一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经营与财务风险,从而带动整体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实施财务标准化流程管理,既可以解决“多标准、多张皮”的管理弊端,又可以将企业内控建设的宗旨有机融入日常业务,防范经营风险,提升财务工作标准化率,使各项费用得到合理使用。

德国社民党成立之初,德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工业发展刚刚起步。而按照社会学家的说法,当今的德国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了。德国社民党的历史纵贯前工业社会至后工业社会,期间的历史发展天翻地覆,社会冲突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社民党的群众基础也在不断迁移。

德国社民党起源于社会运动。成立之初,德国社民党的主体不是产业工人,而是城市手工业者。因为19世纪中期的德国产业工人大都来自农业地区,缺乏组织传统和经验、团结互助的能力,以及创建工人组织的指导思想。而诸如排字工人、皮匠、旋工、木工等城市手工业者却拥有上百年的行业协会传统。他们虽然不是现代工业工人,但却依靠组织能力、较好的教育程度和传播能力成为德国社民党的先驱。19世纪中叶,工业的发展使城市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晋升的希望破灭,在对传统的期望和对现实的失望的紧张关系中酝酿出新的抗议运动,并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加入。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主导了1863年到1933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直到一战后,大批从战场返回的士兵留在了城市,产业工人的队伍逐渐壮大,并成为社民党的主体。

二战结束之后,在德国西部的美英法占区,德国社民党拒绝与德国共产党合并,并且延续了该党在纳粹统治之前的政治传统,党的代表人物库尔特·舒马赫认为,德国社民党必须扩展其社会基础,要向中间阶层推进;最终目的是议会民主制,党派多样化,国家只对经济实行适当的温和调控。

但数次选举失败使社民党认识到:战后德国的社会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如不及时调整党的纲领和政策,就难以重新执政。1957年选举失败之后,社民党内开展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重点是抛弃意识形态“包袱”,特别是清除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信仰;改变党的性质,使之向一切社会阶层,特别是中间阶层开放,以适应战后社会结构的变化。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就是这场讨论的最终结果。它标志着德国社民党在政治理念上的决定性转变: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和论证,公开声明:“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植根于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社会民主党“是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自由、公正、互助”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是一项持久的任务,即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而且它本身在自由和公正中经受检验”;实现这项任务的途径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民主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这就切断了在世界观和理论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

《哥德斯堡纲领》奠定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该党也因而赢得了更多选民的支持,于1966年参加了大联合政府,并于1969年开始作为主角执政。1969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之后,德国社民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联合政府,维利·勃兰特出任战后第一个社民党的联邦总理。他实行了突破性的“东方政策”,陆续与东欧国家包括民主德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包括承认民主德国的国际法地位和波兰西部边界的合法性等等。这使得联邦德国与东方阵营的外交正常化,为联邦德国赢得了更多的外交空间和国际声誉。

《哥德斯堡纲领》使德国社会民主党从一个反对资本主义体制的政党变成一个体制内的政党。之后的几十年间,社民党不再一如既往地批判资本主义,而更多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寻求社会改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对党的组织扩大和上台执政起了重大作用。社民党党员人数逐渐增加,1973年达到近100万人。党员的构成也发生了改变,工人比例下降,而职员和公职人员则上升,在大选中的得票率持续上升。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工人运动结束了,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社民党结束了。在这10年里,社民党逐渐远离了下层民众。因为当时社民党中车工、木工、产业工人的子女借助新的教育机会提升了社会地位,他们靠助学金读完高中、大学,获得了学术头衔,离开了旧的工人居住区,成为社民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社民党的大部分干部不再是工人居住区政治生活、业余生活和社区生活的组织者。社民党曾经的典型社会环境解体了。

为了应对社会阶级结构的这种新变化,也为了政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社民党开始重新确定自己的依靠力量。社民党努力扩大党的选民基础和社会阶级基础,以争取中间阶层这一多数群体作为奋斗目标,并且把中间阶层的利益要求作为调整政策的出发点,以期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为了满足中间阶层分享政治权力的愿望,社民党采取了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原则,强调以新的方式从政,实行“团结与开放”的政策,容纳所有派别和人士,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以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中间势力,以形成新的阶级基础。

施罗德1998年提出的“新中间”思想就是从社会新变化出发,进一步向中间层渗透,向全体选民最大限度地开放,寻求跨阶级的支持,扩大自己的生存基础。社民党在1998年的竞选纲领中强调,要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要依靠从雇员到企业家、从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到工程师、科技人员,从工会员工到所有中间阶层的一切人。主张建立“在社会和文化上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的公民联盟”。

2003年3月14日,施罗德在国会宣布了题为“2010规划”的改革方案,其目标是在中短期内加强德国的经济实力、创造就业岗位并使福利体制现代化;改革措施涉及了从减税到劳动力市场改革,直到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领域,涉及了德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堪称德国战后历史上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场改革。

2013年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时在柏林会见德国社民党主席加布里尔和总理候选人施泰因布吕克,显示了中国对发展中德政府间和政党间关系的重视。

应该说,社民党政府的此次改革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振德国经济实力的必要举措。然而,改革政策的实施却始终伴随着困难和阻力,社民党也因此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党内出现了严重分歧。社民党左派反对在佣工制度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改革,认为这将损害广大工人的利益;作为社民党最重要合作伙伴的工会,也因这场改革而同社民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认为社民党背离了其传统价值,因而对这场改革持公开的拒绝态度。最终,这股抵抗改革的力量从政治层面开展活动,于2005年1月22日在哥廷根成立了一个“站在社民党左侧”的左翼政党——“选举替代——劳动与社会公正”。社民党前主席奥斯卡·拉封丹于2005年6月宣布退出社民党,加入“选举替代”党。2007年6月,德国左翼党——民社党和“选举替代”在柏林合并,成立了德国“左翼党”。

“2010规划”虽然引发了众多争议,但德国之所以能够在今天的欧洲经济危机中依然保持经济活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2010规划”。

当然,这种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民党的尴尬处境,是社民党传统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与全球化时代的冲突的表现。社民党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出现、人口统计的变化、持续的大规模失业,以及公共财政预算危机等等问题,从前的传统政策已经难以应付这一切了。而它所推行的社会福利改革政策触动了社民党基层党员及其支持者的敏感神经,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阻力。从工人阶级政党到新中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传统选民基础的流失,新选民基础的动摇,不能不令社民党深刻反思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实践。

其实,德国社民党很久都未能从历史上和社会基础上适应工人阶级的这一解体过程,还不时强调工人阶级核心的存在。社民党的前100多年可以说是坚定的、真正推动历史的产业工人阶级的代表,解放运动的代表和未来的代表。但今天的社民党内情况的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以是否执政论英雄:反对派的地位令社民党更强大

德国社民党似乎是天生的反对党。在其150年历史中只有30多年是执政党,而有120年处于反对派地位,其中还有25年遭受俾斯麦和希特勒的国家迫害,许多党员被驱逐、被监禁,被折磨、殴打和绞刑。但德国社民党并不惧怕这种命运,事实上,正是反对派地位令社民党强大而自信,令社民党具有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历史上的压制和迫害未能阻止德国社民党的崛起、发展和强大。相反,专制国家的压迫令社民党更显其高贵,也在道德上提升了社民党的政治使命。在俾斯麦政府的迫害法律结束时,社民党比之前的状态更好,党员人数增加了,选区扩大了,议会议员人数加倍了。这些经验对于德国社民党来说是重要的:他们在苦难中取得成功,在反对派时期获得发展、达到目的。所以,社民党似乎“乐于”受难。有人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马克思主义长期影响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是严格的科学。这种科学的关键理念是“发展”。社民党历史上,没有哪个概念像“发展”的理念这样深刻地影响了社民党的四、五代人。比如,坚定地信仰“发展”理念的积极进程令社民党经受住了危机和迫害的考验。无论是俾斯麦还是纳粹时代都是残酷而黑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要求给社民党人以信念。

在2009年9月举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德国社民党遭遇了战后最惨重的失败,丧失了执政地位,再度沦为反对派。现在,默克尔政府的主要矛盾不在国内,而是忙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其国内主要政策同社民党执政时期也没有原则冲突。德国社民党在国内政策上似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面对这样一个难以有所作为的时期,德国社民党开始更多地关注党的自身建设,决定对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过程进行改革,也就是说,希望把在野这几年作为加强党组织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时机。德国社民党的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党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改革过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将会影响到该党是否能够赢得下一次联邦选举,还将影响到德国社民党在与其他左翼政党的竞争中能否起到主流政党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作为反对派,社民党对德国的发展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社民党,基民盟的社会良知就会长眠。而基民盟同社民党争夺中间阶层的做法,恰恰也说明了社民党的价值。

未来路漫漫:继续做反对派抑或充当联合政府的小伙伴

2013年9月,德国将举行新一次联邦议会选举。目前,社民党的民调支持率仍持续低迷,重新执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确定自己的选举纲领,如何动员选民,都是社民党面临的重要任务。社民党的总理候选人是前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他是施罗德政策的支持者,至今仍遭受许多左翼人士的批评。

2013年4月14日,德国社民党在奥格斯堡举行的党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选举纲领《我们决定了》。其中着重强调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就业方面的核心承诺是实行全面的每小时8.5欧元法定最低工资;原则上“好工作”要获得“好报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应当限制劳务派遣和“低薪”岗位;同工同酬,包括男女同工同酬;教育方面,主张从托儿所到大学教育都应当免费。社民党希望,每个人只要愿意,就都能够进入全日制学校学习,所有公民都拥有继续教育的权利。

社民党在2013年的选举中对于社会公正的强调,可以看作是向左迈出了一步。但选举纲领中的提高税收等内容,与施泰因布吕克的主张不尽一致。社民党要在成立150周年之际再次赢得选举似乎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社民党自2009年大选失利以来,在联邦州的一些选举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在16个联邦州中有9个是社民党执政。但是,社民党在联邦层面上还没有从2009年仅有23%得票率的惨败中恢复过来。与基民盟相比,社民党因政党谱系的变化而遭受的损失更大。直到今天,社民党还能感受到施罗德改革政策的余痛,这场改革对于德国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但却导致了许多长期选民的流失和背离。绿党的强大和左翼党的稳步发展从左翼蚕食着社民党的选民基础,削弱了社民党的影响。如今,有“欧洲危机总理”之称的默克尔锋芒正旺,而基民盟同样强调中间阶层的作用,又从右翼挤压了社民党的生存空间。社民党虽然希望与绿党结成红绿联盟,但实际上参政的可能性几乎只剩下与基民盟结成大联合政府,成为基民盟的小伙伴。而这个结果却不是社民党选民所期望的,社民党的许多领袖,尤其是地方的州市长们担心联邦层面的妥协会威胁到社民党在地方选举中的结果。因此,社民党依然面临着选择执政还是做建设性反对党的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夫曾在30年前宣布“社会民主党时代的终结”。但是,社民党并未消亡,虽然经历坎坷,却仍然是德国的两个人民党之一。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德国,贫富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教育公正也正遭遇威胁。要消除这些不平等,要建设一个更公平、更美好的社会,就需要社民党继续发挥作用——无论是作为执政党,还是反对派。

猜你喜欢

社民党政党德国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我愿意
“梦梦”“娇庆”德国行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