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与中国的应对
2013-11-16■魏民/文
■ 魏 民/文
2013年3月26—28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FTA)首轮谈判在韩国首尔举行,由于谈判在中日、日韩因领土纷争、政治关系紧张的状态下启动,因而备受各界关注。
首轮谈判主要围绕自贸区的机制安排、谈判领域及谈判方式等议题进行了讨论,涉及商品、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服务和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等重要内容。三方商定将同时展开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所有领域的谈判,是否将知识产权和电子商务等纳入谈判范围尚未达成一致。2013年7月下旬将在中国举行第二轮谈判。
谈判如期启动的背景和意义
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是2002年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2003—2009年三国专家小组就自贸区进行了可行性学术研究,2010—2012年又进行了官产学联合研究,并得出积极结论。2012年5月,三国领导人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共识,决定年内正式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同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东盟系列峰会期间,中日韩三国宣布启动谈判,并决定在2013年初进行第一轮谈判。
作为亚洲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日韩,其经济总量占亚洲的70%,占全球GDP的20%。2012年三国进出口总额约为5.4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35%。三国经济联系十分密切,中国已连续多年是日韩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日韩分别是中国的第五和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国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但是,这些经济联系是靠市场机制、靠企业的运营建立起来的,缺乏系统的制度构造,既没有双边、也没有三边自贸区,与三国经济关系现状不符。三国在资源、技术、资金、市场上互补性强,同时存在产业结构差异和地缘优势,建立更高层次的合作框架是三国发展的共同要求。
目前,三国间经济互补的巨大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相互投资仅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左右,贸易依存度也仅有21.3%,远低于欧盟的64.8%和北美自贸区的40.3%。中日韩建立自贸区,不仅有利于加强三国经贸联系,同时也对促进东亚地区经济融合和世界经济复苏具有深远意义。三国经济总规模在全球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15亿人口的大市场。据商务部的数据,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将使中日韩GDP各提升2.9%、0.5%、3.1%。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亚洲已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拉动世界经济走出衰退阴影,中日韩作用不可低估。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在双边政治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启动,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关系的好坏对三方来讲都很重要,目前阶段,由于三国都是新领导人上台,受中日、日韩岛屿争端的影响,尚难在政治上迈出实质的改善步伐。但三国均高度重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政治关系陷入僵局的同时,都希望以经促政,以经济领域的对话为突破口来降低对抗的激烈程度。谈判如期启动,说明各方都不愿把大门关死,都为未来关系的改善留了一道门缝,坐在一起谈判本身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正如日本首席谈判代表鹤冈公二在首轮谈判强调的那样,“尽管政治上困难重重,但还是开始了谈判,从这一点上也证明了日中韩FTA的价值”。新上任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第一次国务会议上就提到中日韩FTA,指示“要认真进行准备”。
谈判的焦点问题和困难
中日韩FTA谈判虽如期启动,但困难不容低估,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难题。经济上,各国都有各自关注的重点和敏感领域。如中国在农业和纺织业具比较优势,但在传统产业和服务业方面,日韩具有先发优势,在知识产权、环保、技术标准、政府采购等非WTO领域和社会条款方面,也与中国有很大的利益差别。三方须妥善解决现有分歧,照顾各方关切的敏感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相互开放。在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方面,进展也不顺畅。日韩在汽车、电器等制造业领域竞争激烈,韩对日拥有结构性贸易赤字,对韩日自贸协定态度比较消极。韩同时担心在中日韩FTA框架下受到削弱,又试图先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确保在中国市场的优势。
政治上,缺乏相互信任是最大的障碍。没有互信和平稳的政治关系,谈判不可能顺利进行。中日在钓鱼岛以及日韩在独岛问题上的争端已对中日韩经济合作产生实质影响。中日经贸明显萎缩,日韩宣布终止货币互换协议扩大措施。国民感情受此影响日益疏远,在此背景下,自贸区建设进程有可能出现反复。
根据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研究报告,谈判的主要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其他(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知识产权、透明度、竞争政策、争端解决机制、电子商务、政府采购和环境等)。
货物贸易中,农业、制造业、原产地规则和贸易救济制度将是重点谈判领域。
农产品是中日韩推进自贸区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很多初级产品的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如大米、小麦、棉花、猪肉、家禽、水果和蔬菜等。而日韩则面临着可耕地面积有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的困难。相比之下,中国在农产品领域优势明显,对日韩保持了绝对的贸易顺差,从中日韩FTA中获得的可预见收益要高于日韩。处于劣势的日韩则对农产品实行高关税保护,2010年,中日韩农产品最高的实施税率分别为65%、640%和887%。日本农业是全世界保护最重的产业之一,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平均有一半的收入来自政府补贴和价格支持。农业一直是日韩参与对外谈判的重点领域,谈判中会提出对农产品自由化设立较长的过渡期。
制造业方面,三国都是制造业大国,在视听和通讯设备,办公室、会计和电脑设备、纺织品、服装和毛皮的出口方面,中日韩占主导地位。2005—2009年,这些行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均超过30%。日韩在钢铁、机械、化工、汽车等领域具先发优势,中国某些种类产品的关税仍然较高,如医疗和光学设备为25%,化工产品为50%,属敏感行业。若缩短敏感产品的过渡期,将给这些行业带来压力。
贸易救济议题近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进口国产业,在FTA要求的贸易自由化环境下,倾向于采用贸易救济制度来自我保护。中韩是WTO成员中反倾销案大国,借中日韩谈判,提高贸易救济措施的透明度,确保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非歧视性,有利于应对贸易救济起诉、树立大国的公平贸易形象。
服务业在中日韩各自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GDP中的比重超过40%,日本为80%、韩国为60%。目前,三国的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位列世界第4、第5和第13位。在WTO框架下的155个部门中,中国承诺开放的部门为93个、日本为112个、韩国为98个。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主要集中于传统部门,如旅游、运输等,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如金融、电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承诺高于WTO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对中国是更大的挑战。
投资领域,中日韩投资协定的签署在三国经贸合作中具里程碑意义,是第一个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奠定了基础。投资议题中,日韩较为关切准入前国民待遇问题,即给予外资准入权,取消对外资企业设立和并购的审批。日韩在其已签署的自贸协定中,基本都包含了此项内容。
其他方面,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环保和技术标准等非WTO领域或社会条款,也是日韩坚持的重要内容。
根据第一轮谈判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国的想法差异仍非常明显。三方同意首先在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海关合作、竞争政策、原产地规则、争端解决等总则、卫生与植物检疫、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十个领域成立工作组。其中贸易等三个领域在本次谈判中已经成立工作组,而原产地规则等其余七个领域要自下一轮谈判起开始讨论。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两个领域是否由工作组展开磋商将交由专家会议进行讨论,此外还将就政府采购、环保、IT、就业、商业环境等五个领域是否纳入谈判对象进行磋商。
域外因素是影响谈判的重要外部因素
当前,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停滞,寻求跨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日本在几经犹豫和辩论之后,日前宣布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与欧盟宣布启动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谈判。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有望在2013年5月正式开始,美欧的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也将在6月拉开帷幕。中日韩FTA谈判启动,也是顺应了当前区域合作的新潮流。
大西洋和太平洋自贸区建设交相呼应,背后既有经济因素的推动、也有政治因素的考量。中国崛起改变了亚太、东亚合作的力量格局,美欧既想分享亚洲新兴经济体旺盛的增长潜力,又不忘牵制其日益上升的影响力,急于在新兴经济领域制定贸易规则,继续主导未来的全球贸易。于是,TPP被用来作为美国撬开亚洲市场、同时牵制中国影响力逐步上升的重要抓手。TTIP则是美欧在加深彼此经贸关系,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投资、政府采购、标准、竞争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新领域联手制定贸易规则的新尝试。在即将启动的TTIP谈判中,标准统一、监管改革和国有企业地位等市场制度设计将是核心内容。
面对美国对亚洲国家提供有利的市场准入条件,因欧债危机实力受损的欧盟倍感焦虑,不愿美国独享亚太市场红利。为摆脱经济困境,开始全面介入与亚洲的经济合作。欧盟寄望借助欧日自贸区实现GDP增长0.6—0.8%,同时与韩国、新加坡、印度、越南和马来西亚、泰国等大力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力图通过TPP主导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美国,并不愿看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顺利推进,于是通过对盟友日韩施加影响,分散其参与中日韩合作的精力,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平添了更多的复杂变数。对此,日表现出矛盾心态:一方面对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积极参与中国参加的区域一体化构建;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主导,主动将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拉入东亚合作框架,同时宣布参加美国主导的TPP,密切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制约中国。并且与欧盟加强联系,不仅在经济领域,还希望与欧盟签署以“自由、人权、民主主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协定”,牵制因欧债危机与欧盟拉近距离的中国。日本“多头并进”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建设,其“多面下注”策略将削弱中日韩谈判的政治意愿。美国在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后加紧拉拢韩国,美贸易代表办公室2013年3月两次表态,称韩国加入TPP谈判“理所当然”。原本将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协定置于优先地位的韩国,由于担心与日本的同质竞争而利益受损,对TPP的态度亦有所变化,其官员对外称,将根据相关信息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中国的应对战略
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推进FTA已成为中日韩三国的共识,首轮谈判如期举行说明,合作共赢依然是各国的共识,合作的信念在冷淡的政治氛围中依然保持着活力。当前,维护和扩大共识至关重要。
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尽早取得成功,符合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我国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新要求,有利于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筑互利共赢的东亚区域合作环境。
中国的FTA战略应是立足亚洲地区的周边合作战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工作即将开始,它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可互相促进,为东亚地区塑造新的合作框架。同时,东北亚也是当前世界经济较有活力的一个地区,中俄贸易近年发展迅速,如果中日韩自贸区能够顺利推进,东北亚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并与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市场对接,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东亚共同市场,对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自贸协定或区域合作应服务于中国的总体开放战略。中国需要排除外界干扰,化压力为动力,加快实施自身的自贸区战略和经济结构转型与调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共赢,维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市场有利于在自贸区竞争战略中占据主动。
中国虽然广泛参与了与域内外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和建设, 但大多开放水平较低,在强强联合的自贸区建设潮流面前,实际弱化了在已有自贸区中的优势,也不利于在制定新的全球贸易规则中占据有利地位。中日韩自贸区可作为中国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的重要平台,应是一个与WTO规则相符、全面的和高水平的自贸区。
中日韩FTA的设想从提出到坐在谈判桌前,历经了11年的时间,成果来之不易,需各方悉心呵护。联合早报社论认为,未来两年是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黄金时段,各国应以本国和本地区的长远经济利益为优先考虑,逐步超越政治隔阂,将谈判推向深入。期待三方能够同心协力,早日完成谈判,经济尽早受益并带动政治关系走出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