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国际形势大事述评
2013-11-16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文
一、德班峰会亮点多,国际再掀“金砖”热
3月26—27日,金砖五国领导人齐聚南非德班,共商合作大计。金砖国家在非洲大陆举办领导人会晤,尚属首次,备受瞩目。纵览德班峰会,可谓成果丰硕,亮点不少。其中,两点最为耀眼。一是决定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建立1000亿美元规模的金砖外汇储备库,表明金砖国家朝务实合作迈出坚定步伐;二是金砖国家领导人磋商之余,还同非盟委员会主席和12个非洲国家领导人举行对话会,彰显金砖国家重视非洲的合作伙伴地位。
随着德班峰会的举行,国际社会再度热议金砖合作。金砖国家开展合作,既因迫切的现实需求,又蕴含长远的战略意义。不过,金砖国家的合作之路绝非一马平川。目前,金砖国家虽有坚实的合作基础,但五国的关切并不完全一致。随着合作的渐趋深入,差异势必凸显,分歧恐难避免。媒体认为,本次峰会期间,五国未能敲定具体合作的一些细节,已经显示出金砖国家间存在不同认识。总之,金砖国家需要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循序渐进推进务实合作。
二、安倍访蒙送“大礼”,别有所图是关键
3月30—3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蒙古。七年前,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曾到访过蒙古,双方达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国际观察家认为,日蒙关系之所以不断提升,原因有二:一是蒙古夹在中俄两国之间,不愿因地理因素束缚自身手脚,积极推行“第三邻国”外交;二是日本重视蒙古的战略地位,青睐其储量丰富的稀土和煤炭等资源。为了拉拢蒙古,日本不断加大援助力度。目前,日本已是蒙古最大的国际援助来源国。当年,小泉访蒙之时大送礼单。这次,安倍同样没有空手而去,承诺为蒙古提供42亿日元贷款。
日本和蒙古交好,倘若只是出于各自之需,你情我愿,倒也罢了。如果日本非要把第三方扯进来,那么日蒙关系就毫无单纯可言了。据报道,除了与蒙古领导人探讨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外,安倍还大谈价值观外交,希望以自由民主、和平、互助三大精神为基石发展双边关系,同时强调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安倍的这番言谈话语,用意何在?日本主流媒体称,安倍意图加强同蒙古的关系来牵制中国,这恐怕正是其携礼访蒙别有居心之处。
三、朝半岛剑拔弩张,克里东亚秀外交
4月5日,朝鲜外务省发出警告,表示无法在4月10日以后保障各国外交官的安全,建议各国使馆考虑从平壤撤出外交人员。事发突然,各方一时摸不透朝鲜的意图所在,半岛上空风起云涌。当此危急之际,美国国务卿克里于4月12日踏上东亚的土地,接连访问韩国、中国和日本。在首站韩国,克里大派定心丸,重申美国作出的安保承诺,称其具有保护盟友的防御能力。不过,克里言辞用语较为谨慎,没有为紧绷的局势火上浇油。
与亚洲国家商谈合作,阐述美国亚洲政策,亦是克里东亚之行的重点。访华期间,克里同中国领导人着重探讨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以及拓宽两国合作领域。4月15日,克里又在日本发表演讲,提出“太平洋梦”的概念,重新包装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太平洋梦”旨在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塑造美国和亚太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强劲、公平、灵巧和公正的增长,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相对来说,“太平洋梦”的提法带有一定的柔和色彩,不像亚太“再平衡”政策锋芒毕露。虽然如此,增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仍是剑锋所指。
四、全球聚焦小博鳌,亚洲引领大合作
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全球再次聚焦海南小镇博鳌。作为一个非官方、非营利、开放性的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次年会共有2000余名来自各国的政要、工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出席,举办54场论坛活动,涉及区域发展、公共外交、国际关系、企业合作等诸多领域。层级之高,规模之大,议题之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切,都源于亚洲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日益发展。
全球化时代,不同区域之间相互交融,休戚与共。亚洲国家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寻求与其他地区一道发展,携手前行。正因如此,博鳌亚洲论坛扎根中国,立足亚洲,放眼全球。这次年会,除重点关注亚洲议题以外,还专门设立了非洲、拉美和欧盟分论坛。通过亚洲国家牵线搭桥,各大洲的人士聚集一堂,探讨区域和全球性问题,谱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博鳌,先是从中国走向亚洲,后又融入世界,正搭建起全球合作的桥梁。
五、铁娘子告别人世,是非功过任凭说
4月8日,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撒手人寰,走完人生87年的风雨历程。在任期间,因解决英阿领土纠纷而力主发动马岛战争,撒切尔被誉为国际政坛的“铁娘子”。1979年,身为保守党领袖的撒切尔带领本党赢得大选,受命出任首相一职。上台伊始,她大刀阔斧推行国内改革,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限制政府角色,减少福利支出,打击工会力量,刺激发展活力。然而,改革在为撒切尔赢得声誉之时,也为其招致非议,树敌众多。执政后期,由于未能广博人心,撒切尔逐渐在党内失势。在1990年,无奈之下辞职。
生前争议不断,身后褒贬不一。在支持者看来,撒切尔扭转了二战后英国的颓势,重塑了帝国的大国地位,功莫大焉。也有民众认为,英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鸿沟,与当年的自由化改革难脱关系。关于她的后事料理,提议“国葬”的呼声很高,却不乏反对的声音。据称,撒切尔在世之时也婉拒了这一至高的荣耀。最终,英国政府决定以“礼仪葬礼”的规格来送别铁娘子,比战时首相丘吉尔享有的“国葬”稍逊一筹。4月17日,葬礼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英国女王夫妇罕有地出席,也算备极荣哀。斯人虽已离去,却留下不休的争论。是耶?非耶?
六、委大选两派对决,平分秋色惹争议
4月15日,委内瑞拉大选结果揭晓,查韦斯的继任者马杜罗与反对派领导人卡普里莱斯几乎平分选票,各自获得50.66%和49.07%的得票率。查韦斯逝世以后,委内瑞拉大选一直闹得沸沸扬扬。两大派别的政策主张截然不同,为一决雌雄,均使出浑身解数投身选战。马杜罗以微弱优势胜出,未能让反对派心服口服。卡普里莱斯阵营不甘心败选,指责选举缺乏公正,走上街头表达抗议,酿成流血冲突。选举虽已落幕,委内瑞拉的政局却未随之稳定下来。
在反对派的质疑声中,马杜罗于4月19日宣誓就职,正式出任委内瑞拉总统。可想而知,马杜罗走上的执政路将异常艰难曲折。如何应对来自反对派的挑战,弥合日益撕裂的社会,是当务之急。如何改革经济结构,探索一条均衡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是棘手问题。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委内瑞拉外部环境,也是面临的严峻考验。一些舆论认为,马杜罗是头顶“查韦斯之子”的光环而当选。与查韦斯相比,无论个人威望,还是执政手腕,目前的马杜罗都无法望其项背。未来,委内瑞拉到底走向何方,查韦斯开创的“玻利瓦尔革命”能否延续,皆是疑问。
七、美本土连环爆炸,国家安全受考验
4月16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区域发生多起爆炸,举世震惊。这起连环爆炸共造成三人死亡,上百人受伤,场面惨烈。事件发生后,美国明确将其定性为“恐怖主义行为”。不过,到底是个人报复社会的“独狼行动”,还是与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相勾连的活动,众说纷纭。4月19日,波士顿警方将一名嫌犯缉拿归案,才让外界多少获知了一些情况。罪魁祸首,原来是两名来自俄罗斯车臣地区的移民,其中一位在追捕过程中已被击毙。至于犯罪的动机,以及是否与恐怖组织有染,仍有待深入调查。
早在两年前的时候,奥巴马总统就曾经说过,相较于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而言,美国当前最需防范的是个人极端行为,这种“独狼行动”,危害性强,又难以追踪。孰料,一语成谶。“9·11”事件以后,美国借“反恐”之名,全球分兵派将,任意部署无人机,耗巨资打造防御体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保障国家安全无虞。相反,美国国内安全隐忧不断上升。在一个标榜自由、开放和公正的国度,国民心理安全防线一次次经受冲击,岂不值得深思?
八、巴政坛角力正酣,穆氏东山难再起
目前,围绕5月的国民议会选举,巴基斯坦各派势力正全力备战。其中,执政的人民党和在野的穆斯林联盟(谢里夫派)竞争激烈。两党之外,其他政治力量同样跃跃欲试。究竟花落谁家,难以断言。巴局势向来复杂多变,安全状况更是不容乐观。一旦出现乱局,军方会否挺身而出,再来一场“救国政变”,尚为变数。新近解散的国民议会能安然无恙任满五年,寿终正寝,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这次选举,因为前总统穆沙拉夫的卷入,变得愈加迷乱。被迫卸任以后,穆沙拉夫虽寓居国外,但并未告别政治,而是伺机重出江湖。大选在即,这位昔日叱咤风云的政治硬汉决定结束四年多的海外生活,回国参加选举,以图东山再起。然而,穆沙拉夫的影响力早已不复当年。返国以后,势单力孤的他,难挡宿敌的群起围攻,不但失去参选资格,还面临多项司法指控。4月19日,穆沙拉夫被捕,失去行动自由。一代枭雄,恐将难脱官司缠身的命运。若还能全身而退,安然度过余生,诚是幸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