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文和锡伯文的生存状态及保护

2013-11-16佟加庆夫关智胜佟连庆

克拉玛依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锡伯满文锡伯族

佟加·庆夫关智胜佟连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克拉玛依市锡伯嘎善文化学会,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3.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满文和锡伯文的生存状态及保护

佟加·庆夫关智胜佟连庆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克拉玛依市锡伯嘎善文化学会,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3.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阐释满语与锡伯文的渊源、意义以及满文和锡伯文的传承,分析二者现状,提出保护和传承这两种文字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文;锡伯文;生存;保护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的精神家园,记载着锡伯族的历史记忆和众多的民俗事象,展示着锡伯族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而满文和锡伯文则是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大量历史文献和现代作品大都是用满文或锡伯文记载、创作而传承至今。截至目前,锡伯族已有5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8个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25个地州级非遗名录项目。

满文在清代被称为“清文”或“国书”。清朝用满文书写公文、编写历史,并翻译了大量的汉文著作,如档案、图书、谱牒、木牌碑刻、地理图等,数量庞大,价值很高,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代,伊犁八旗兵营之一的锡伯族官兵,将满文作为主要的交际工具,应用于本民族的公务活动、学校教育、民间文学、艺人说唱、民俗事象记载、汉族章回演义小说的翻译与念说等诸多领域,由此在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留下用满文记载的数量众多的民间资料。

锡伯族直至上世纪40年代一直在使用满文,1947年才在满文的基础上创制锡伯文,而创制后的锡伯文仍然保留了满文的完整性,可以相互通用。因此,在这两种文字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凡懂锡伯文者都懂满文,这在满文已成为文献文字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锡伯文是锡伯族的现行文字,是由新疆语言文字职能部门管理的6种文字之一,先后制定了信息处理相关国家标准、正字法、正字词典等,规范公布了大量名词术语,研制开发出办公系统、出版系统等计算机应用软件。

一、满文和锡伯文的文化传承

(一)用满文记载和传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锡伯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先后经历了原始渔猎文化、萨满文化、八旗文化(以国语骑射为核心内容的戍边屯垦文化)、农耕文化和现代多元文化的历史演进。迄今为止,在锡伯族民间,用满文记录和传承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如下种类:民间文学作品有古老民歌《亚其纳》、《蝴蝶舞歌》、《狩猎歌》等。在婚俗、丧葬、禁忌、礼仪、族谱和信仰等民俗事项中,用满文记载和留存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遗俗的文化资料。上述古代文化遗产在民间大都有用满文记录的手抄本及相关实物。

(二)用满文记载和传承的萨满文化遗产。

萨满文化在锡伯族当中曾以哈拉莫昆(同姓氏族)形式传衍,形成伊勒图萨满(成为萨满者)、布图萨满(未成为萨满者)、额尔其(职业性巫医)、斗奇(职业性巫医)、相通(职业性巫医)等形式。特别是萨满歌的史料价值很高,是探究古代锡伯族生产生活状况的珍贵史料。目前从民间搜集到的用满文记载的萨满歌有《艾辛哈准》、《嚯里色》、《扎嘿也朱嘿也》、《杭啊尔常啊尔》、《阿尔坦库里》等20余种。萨满歌用满文的诗歌语言书写而成,其内容、格式和韵律富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富有韵味,每首歌有其固定曲调可以进行演唱。在锡伯族民间仍然留存着与萨满教有关的许多信仰和习俗,比如祭祀升天仪式,婚葬习俗中的礼仪与禁忌,对日月星辰、对有灵性的动植物的崇拜等。这对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历史文化和我国北方民族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难得的“活化石”价值。

(三)用满文或锡伯文翻译欣赏的民间文学遗产

锡伯族文人们利用满文(后期用锡伯文)将大量汉民族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的同时,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欣赏这些作品,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一种文学欣赏形式——朱伦呼兰比。汉族的章回演义小说在锡伯语中被称为“朱伦”(Ju⁃lun),“念说”被称为“呼兰比”(Hulambi),统称之为“朱伦呼兰比”(Julun hulambi),汉语称“念说”,即“念和说章回演义小说”之意。用来念说的译著主要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东周列国志》等一百多部。在“朱伦念说”盛行时期,有文化的锡伯人家都存有一部或数部。由于朱伦是文人们一笔一画翻译和用毛笔手抄并线装成书的,翻译和抄写都很费时费力,成本较贵,人们就自动捐款捐物,给朱伦翻译和抄写人员予以物力、财力支持。同样由于译著少、听众多,人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听读民间艺人的念说。在朱伦的欣赏过程中,每个牛录里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朱伦念说家。每到冬季农闲或节假日的夜晚,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由一位念说艺人念诵朱伦,众人用心倾听和欣赏。通过念说活动,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增强了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恶丑的憎恶。

朱伦呼兰比作为锡伯族重要的一项民间文学表现形式,在提升锡伯族的整体素质、扫除文盲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为锡伯族人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现年龄60岁上下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小时候都接受过“朱伦呼兰比”的熏陶。锡伯族文人和念说家们在用满文或锡伯文翻译和抄写“朱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口语化的改进,创制并注入大量口语化的锡伯语新词术语,促进了现代锡伯语的丰富和发展。

(四)用锡伯文记录和演唱的戏曲艺术

锡伯语称戏曲为“秧歌儿”,民间俗称“秧嘎尔牡丹”。它是一种有曲牌、唱腔和曲调,有生、净旦、服饰、化装和道具,既可以在民间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传统戏曲。锡伯族从清代起就积极吸收满、汉优秀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汗都春就是源自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以及西北等地的小曲子,与锡伯族的音乐艺术融合而形成的既可用汉语、又可用锡伯语演唱的地方戏曲,现已搜集到的平调演唱曲有30多种、越调演唱曲近40种。

(五)用满文或锡伯文记载和传承的锡伯族史诗

始于1961,二科联合会诊,建章立制,摸着石头过河。切蛋糕,分蛋糕,博弈之后是共赢。43个团队,逾70个奖项,他们在MDT路上独领风骚!

在锡伯族民间留存着近10部用满文或锡伯文传抄的锡伯族史诗,即叙事长诗。其中的《西迁之歌》描述了公元1764年锡伯族的西迁壮举以及后来的戍边屯垦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说是用诗歌语言记述的锡伯族的近代史。《离乡曲》是《西迁之歌》的姊妹篇,叙述了18世纪60年代,4 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奉清政府之命的调迁,由盛京(沈阳)出发,跋涉万里,饱受千辛万苦,迁徙到新疆伊犁地区的全过程,用热情豪放的笔调热情讴歌了他们行军、屯垦、戍边的壮举。《喀什噶尔之歌》叙述了锡伯营官兵于19世纪20年代奉命赴南疆平定张格尔之乱的历史过程。《拉西贤图之歌》描述了锡伯兵拉西贤图戍驻喀什噶尔期间的兵营生活。《海兰格格》是一部爱情长诗,叙写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

二、满文濒危和锡伯文衰退状况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社会强势语言文化的冲击下,满文和锡伯文的生存状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满文濒危,锡伯文衰退。

1.满语满文先后经历单语(满语满文)——双语(满汉双语文)——单语(汉语文)等三个阶段,历时300多年,至清朝末期满族开始改用汉语文。现在满语(文)正在彻底退出社会交际活动,成为少数老人记忆中的语言、躺在文献中的静态语言。

2.我国满语文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人才奇缺。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加大了对满语的研究力度,目前世界上有23个国家的相关机构和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满语满文,一些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在各国出版。尤其是日本文部省设立大型课题“环太平洋濒危语言抢救调查”,韩国汉城大学也为此设立了5年课题。同时专门培养高层次后继人才,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博士生专修有关课程。但是我国的满语研究非常滞后,目前专门研究人员不到百人,其中能使用满文的不到50人,从事翻译工作的不到20人。

3.锡伯文也出现明显衰退迹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锡伯文与世界上小语种及满语文当年面临的危机一样,出现萎缩现象,生存环境正在恶化。锡伯文的使用人数在明显减少,目前已有近一半的成员转用了汉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出现单语化现象。锡伯语文的高位变体能力正在下降,出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衰败。由此锡伯族传统文化也出现流失或变异,许多文化遗产无法传承,造成搜集、整理、翻译、研究、保护、传承等困难。

4.随着满文的濒危和锡伯文功能的弱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也正在流失或变异。诸如古老的渔猎文化习俗、原始的萨满文化及其歌舞音乐艺术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在锡伯族民间,萨满教的氏族传承谱系已不复存在,萨满文化正在失去传承人。由萨满文化衍生的民间信仰、观念、民俗事象等也正在流失。以满文或锡伯文为载体的朱伦呼兰比和汗都春等都出现消失的危机,尚健在的念说艺人年事已高,会念说的民间艺人已寥寥无几。

三、保护满文和锡伯语文的价值意义及措施

(一)保护满文和锡伯语文的价值意义

近年来,随着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满语热”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濒危语言保护工程。我国政府也对满语满文实施保护工作,国内满族地区及相关大学、科研院所等都在以官办、民办和自发的形式,纷纷举办满文学习培训班,对恢复满文及其传统文化已达成各方面的共识,抢救和保护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东北地区已失去满文的生存条件,所以对新疆锡伯族当中留存和使用的满文及以其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无疑具有世界性的价值。

通过对满文和锡伯文的保护,可有效地改善锡伯族传统文化,改变其民俗特有的活动场合不断缩小且即将消失、特有的活动形式无法继续的状况;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正在消亡的危险程度,恢复正在衰败的锡伯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与本民族之间的有机联系,可有效地保护锡伯族语言文字资源、文化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因而对满文、锡伯语文及其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不但是保持世界和我国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一项内容,而且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对满—通古斯语族历史、语言和文化保护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因此,保护好满文和锡伯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保护满文和锡伯语文的相关措施

2012年12月出台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已将建立“中国·察布查尔国际满语翻译研究培训中心”和“锡伯语言文字环境保护与双语教学研究中心”列入建设规划,拟对满文和锡伯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1.以“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保护实验区”为平台,对满文和锡伯文的生存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着力保护使用人群和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不致使其遭受人为破坏。

2.举办专家讲座,开阔视野,提高保护意识,唤醒本民族群体对母语文的忧患意识,承负起自己的责任,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动员他们积极投入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

3.在社会交际、家庭用语、儿童语言活动中积极鼓励本民族使用母语;在广播、影视、新闻、报纸、出版等重要领域保证锡伯语文的使用,规定锡伯语文节目的要求、标准、时间、方式等;在公众演讲、文艺演出、习俗仪式、传统节日、民间艺术表演等方面,采用锡伯语文自然习得的普遍方式和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创造更多的使用锡伯语文的机会。

4.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中,搜集整理满语文和锡伯语文及其书面、口头语言资料,建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档案,建立电子化数字库等。

5.着力加强锡伯语文的科学研究与名词术语的规范工作,积极推进锡伯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制定相关标准,开发相关软件。

6.着力加强学前班和小学锡伯语文教学,创造“沉浸式”的母语教学环境,在教材编排原则、方法、教学的目的、内容、课时安排、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师资等方面都应有具体规定。

7.着力培养一批精通锡伯语文的较高层次的研究人员、翻译、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以及管理人员等专职人员,以保证重点领域锡伯语文应用的延续性。

8.开拓锡伯语文在虚拟空间应用的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建立满语文和锡伯语文的数字资源库,整合满语文和锡伯语文的语言文化资源,建立数字资源库,实现锡伯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共享。发挥网络的作用,建立锡伯语文及双语化的县、乡(镇)、村三级电子政务系统,建立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

对满文和锡伯文的保护已经得到了政府、企业、专业团体、民间团体等的高度重视。这样,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满文和锡伯文的悠久的历史将会实现重生,并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牛录:清代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现指锡伯族居住的村落。

②汗都春:锡伯语称“秧歌儿”,是一种由平调和越调组成兼具剧目的地方曲子戏。

[1]佟加·庆夫.小语种面临的危机与锡伯语文[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2,(04)

[2]佟加·庆夫.双语模式下的锡伯语使用环境建设[J].满语研究,2011,(01).

[3]范俊军编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G].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2013.

[5]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察布查尔锡伯族文化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E].2012.

H 221

A

2095-0829(2013)04-0058-04

2012-09-25

1.佟加·庆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研究方向: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2.关智胜,新疆克拉玛依市锡伯嘎善文化学会会长、中石油西部钻探录井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锡伯族民俗文化;3.佟连庆,新疆克拉玛依市锡伯嘎善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锡伯族历史、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

锡伯满文锡伯族
锡伯语与蒙古语辅音对应关系分析
印刷体锡伯文图像数据集的构建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满文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翻译方式探析——以《发愿文》、《普回向真言》为例
三田渡汉文满文蒙古文碑文对比研究
自治区民语委(翻译局)科研基地: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成立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
清代审理哈密和吐鲁番回人案件的两份满文题本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