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实力,俄罗斯复兴『大国梦』之殇

2013-11-15刘艳涛

领导文萃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力苏联普京

□刘艳涛

俄罗斯强调软实力,是为树立国际威望,获得地缘政治优势。“直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通过天然气管道阀门和战争来开展外交活动是不现实的。”

俄罗斯之于世界有两个权重不容忽略,一个是军事力量,一个是能源地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有一句概括俄罗斯前途的名言: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文化、骄傲的历史、浓厚的学术传统以及能够忍受艰难困苦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具有超越西方的深刻内涵。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昔日的大国地位伴随着政党的瓦解趋于消沉。国内著名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家闻一在其《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一书中有如此描述:目前在俄罗斯,一些以“苏联”来命名的咖啡馆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态,“在对过去的怀旧中,缠绵着一种对失去军事强国和霸主地位的遗憾和失落”,对苏联“既有怀旧之情,又不愿回去”。

不过,对于俄罗斯和普京来说,有一个是无法隐盖的伤——疲软的软实力,为其复兴“大国梦”布下疑云。

梦断戈尔巴乔夫

一位美国学者说,世界历史上有两个谜:第一个谜是蒙古撤军:当年蒙古军队入侵欧洲,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蒙古军却突然撤退回国,原因何在至今不解。第二个谜是苏联解体: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达到世界第二,使西方国家寝食不安,一夜之间,苏联却突然垮台,令人不解。

如今,很多人认为苏联的突然崩塌是因为政党瓦解和硬实力的衰落,却忽视了软实力的负面因素。

首先体现在苏联对内、对外政策方面的失误。最初强大的软实力成就了苏联,但是,在之后的大国进程中,苏联在内政外交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削弱了自身曾经拥有的强大软实力。

上世纪20年代,在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反对派相继被击败后,斯大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随后,苏联内部的“大清洗运动”不仅对内使民众人人自危,对外则成为西方社会攻击苏维埃体制践踏人权的重要论据。其对苏联党和国家宝贵干部资源和科学文化资源的摧残,使苏联党和国家形象严重受损,甚至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苏联长期以来奉行的霸权主义,伤害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信任。如果说对内的专制和对外的非理性文化扩张让苏联失去了多国的支持,而在意识形态上背弃马列主义,使全民失去精神支柱才是苏联彻底失去软实力内生性的最根本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受了全球一体化、全人类的利益至上等思想,断送了社会主义成果。这种意识形态的最终结果是,生活在这种社会风气中的人们,一方面蔑视掌权者,另一方面又羡慕所谓新生活,整个社会离心离德,失去了合力。

而“新思维”、“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使得社会思潮中充斥着“怀疑历史、自我否定和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国家形象在国际国内一落千丈。10年后,俄罗斯接连遭到原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背离,“东欧剧变”爆发。就连一些联盟国家也加强了分离倾向,经济衰退加剧,社会冲突不断。这一时期俄罗斯国力衰弱,民族自信心降至最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曾发出警告说:“我们与苏联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政治性的,但美苏之争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中败北,则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用处。”

与苏联对比鲜明,美国文化霸权主义在全球营造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美国利用这种文化入侵作为其击垮苏联战略格局中重要的软实力。美国凭借媒介优势,通过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等手段,强化了美国文化在苏联的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在前苏联的文化霸权统治地位。

这也应了当时基辛格的预言:“苏联的新政策可能会创造出一个自己造出可反过来又毁灭自己的怪物。”失去合法的领导地位的苏共,在西方和国内反对派内外进攻面前束手无策,国家传承文化丧失了,人们的文化精神陷入了混乱,许多人退出共产党,倒向了资本主义。

而苏联解体受到了西方媒体的欢迎,他们热情地把新俄罗斯描述为“好孩子”和战略伙伴。此时国际舆论中出现的俄罗斯形象既“民主”又“自由”,但在俄罗斯人心中,与“民主”、“自由”的俄罗斯相伴的国家形象是“贫穷”和“软弱”,充满了屈辱和失败。

复兴之困

如今的俄罗斯,虽然高尔基、普希金、陀斯妥耶夫斯基及阿赫玛托娃的经典著作仍然远播世界,《喀秋莎》的歌声依然飘扬。但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已经逐渐淡出军事强国和霸主地位,尤其是软实力的丧失,使其沦落为地区性国家。

俄罗斯著名外交政策评论家谢尔盖·卡拉加诺夫曾哀叹道,俄罗斯“被遗弃在了不属于任何人的大地上”。

世纪之交,普京掌管俄罗斯。普京对于苏联末期的意识形态衰败有着清醒的认识,加强俄罗斯的软实力建设成为普京政治战略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但一方面,俄罗斯的复兴引起了西方的恐惧和敌视,西方媒体掀起了强烈的反俄罗斯政治宣传攻势。另一方面,由于软实力的断代也注定了普京政府重塑软实力强国并非易事。

普京上台后,为了增强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影响力,抵制“亲美疏俄”的离心偏向,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加强中央政治权力,制定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独联体外交政策;弘扬俄罗斯的传统,使俄罗斯的民族价值与文化更具感召力;积极有效地展现国家威望和领导人魅力等。但普京的一系列措施被西方舆论称为“压制民主、破坏法制”,是企图“倒退回到苏联”;普京被描述成“普京沙皇”,比喻成“独裁、专制、阴险、恶毒”的克格勃分子。

同时,俄罗斯文化艺术也受到西方的钳制,文化艺术的吸引力不复从前,连俄语在独联体国家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现在仅有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少数国家依然将俄语定为官方语言。作为“软实力”的代表之一,餐饮是各国主打的一张牌。在世界各大城市,俄餐也很常见。但目前,英国或美国的年轻人对俄罗斯的了解还停留在苏联时期,原因之一是西方媒体过度放大俄罗斯的负面消息和大国强权行为。

即便是普京重视的宗教,在西方认同的世界里都带有偏见色彩:虽然同样属于基督教世界,但“文明的西欧人”和“落后的俄罗斯人”这一偏见根深蒂固,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目前最让普京和俄罗斯民众担忧的是,俄罗斯复兴中担当“重任”的能源出口上,“有增长、无发展”导致“石油暴发户”形象,使俄罗斯经济复苏难以赢得市场的信任。

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俄罗斯在复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逐渐恢复的国家影响力也足以支持其复兴之路。但相对薄弱的软实力也逐渐证实了俄罗斯复兴大国梦之路绝非平坦。活跃于20世纪初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在西方的注视下》中,书中人物感叹道,“对于俄罗斯人的特性,至今仍然欠缺完全的了解”。这样的感叹,对于俄罗斯的影响还会多久,或许是俄罗斯重点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实力苏联普京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狙击手普京”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普京与秋田犬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普京:反对派欲抹黑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