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 境

2013-11-15张瑜娟

延河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境现实空间

张瑜娟

我们习惯了用虚实来解释和表达艺术的本质。从古老的东方哲学角度来看待艺术的过程与人的状态本质上并无二致,皆是在不断运动的虚实变幻中找寻某种和谐与平衡状态。艺术的表达也正是这种变化与找寻的显现,也是“人”显现的过程。艺术,是它的表达者,人的另一种显化形式,这种表达依赖于艺术语言,当语言被艺术化地感知时,便进入由此建构而成的语境。语境因由生活感觉的积累、技艺的纯熟而成为艺术的语言显现,在这个寻找语言的过程中,势必历经漫长反复的困惑与求索,此过程伴随着自身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伴随着与包绕我们的周遭反复地、不间断地抗争与协调,伴随着渴望、挣扎、迷茫,伴随着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渐有了独特的、游离于当下的、日常之外的、关于自我、关于思想、关于形而上的特定感觉与自我空间。

艺术还是艺术品?空间还是时间?真实还是虚拟?往返于感觉、自我与现实之间,长久地、努力地寻找着其间的平衡。在此过程中,虚与实、人、语境也在平衡的瞬间成为一体。语境不再只是关乎艺术的概念,它更是人与当下,存在与和谐的核心,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成为更为宽广的空间维度,艺术也因此不再支配语境的全部。

又或许生活才是真正的艺术。

将目光重回一刻也不曾离开过的现实,却发现现实早已在思想科技中悄然而变,与艺术早已渐行渐远,艺术仍在远处,却不再是在我们期许中的超越现实。游离在当下与日常之外的、那些正在让人沉溺着的曾让我们自豪的自我虚拟的艺术空间,日渐成熟的自我风格与语言,正在不断次生着扩大着,渐变成飘游离散着的空无虚拟的浮面,沉溺在脱离当下语境的更个人、更无害的艺术欣赏中,沉溺在宠物乐园般的秀场与表演中。

艺术已变得狭隘,不再是文明与生活的中心,不再是这个社会与历史的中心,曾经的乌托邦似乎已经消失,理想国的构建似乎已经悄然交给了科技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之后,谁才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文明的核心——突破、超越、创造力的真正代言?谁才是超越现实与虚拟之后推动新文明进程的真正力量?科学家、股市战略家、还是艺术家?谁正在假装去承认我们宣扬的是真理、是美?我们是谁?艺术家?“人”?我们在哪里?喧嚣、孤寂?还是这一切目睹中一切实在的显化中的空无的空灵?

语境变了,在这个充满幻相与虚拟的时代。“人”渐渐地、悄无声息地消解在迷人的优雅的艺术虚相中。艺术在艺术感的外衣之下是被遮蔽、被物化了的激情。创造力的缺失,让艺术更加寄情于特定的事与物,迷失在时间的流逝中,而疏离了生命最原本的空间。在看似“平常”、“放松”、“随性”的碎片化生存中渐失了那曾经放下的轮回——每一个瞬间的至情的痛苦与欢乐。它深沉的质感,在不断次生着的无尽的虚拟中,日渐变得虚空、轻薄。

虚还是实?真实还是虚拟?艺术自身的日渐苍白已让它无法再维持自身的能量。它曾经对于我们如同氧气,如今显现虚弱,甚至可有可无。在依旧激昂的呼喊中,在恣扬肆意的癫狂中,我们固执地认定,是这时代,是这变化了的语境夺走了那个曾经的家园。在期许与仇恨的交织中,在苟合与抗争的绝望中,握紧那把早已锈蚀的剑,却在庞大与资本转身蔑笑的瞬间无力地倒下,气若游丝。

内与外,双重语境的缺失,已无法回避。毁灭、重生、还是超越?

不会改变的,依旧是在虚与实中不断找寻着的平衡,存在与和谐。不曾改变的语境,仍只是那虚与实的消长交替,人与物的更迭轮回。

或许消解方可重生,敲碎被艺术物化的所谓艺术,回归“人”,并非重现,而是自然态的真诚,或许更接近本质。

艺术渐远,空间成为唯一可以“看见”的存在,用眼睛、肌肤、毛孔、血液,用所有能够感知的那个在身体中流经的存在作为“人”的语境。让人安静地,真切地体验到存在与生命。诗是什么?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空间,是身体中流经的存在,只在当下这一瞬间:“人”的重现。

在画面,在文字里,在惯常熟视的花开花落里,我们想要紧紧抓住的是记忆,是不曾修复的流逝,还是那正在被眺望的飘游?抑或都不是。因为此时,无法判断,是否已经穿过这堵我们正凝视着的看不见的墙。因为它是虚的,因为它亦是实的。

感知语境,打开另一重维度。有时走来并不意味着回归,或许是寻找或徘徊,或许更类似某种迁徙的鱼类,由感知决定游去遥远,过程中也许繁殖了比三次还多,鱼们便在更迭中不断寻找那个曾经的家园,永远在路上,从来不会真的迷失。人也许也如此,因为他(她)的精神里有最恒古、隐秘、辽远的记忆。

猜你喜欢

语境现实空间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跟踪导练(三)2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