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现代城市意识的家园回眸——读缪华散文集《岁岁银光》

2013-11-15许陈颖

福建文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闽东都市家园

□许陈颖

缪华对其成长家园——闽东怀着一份诚挚的爱恋,这爱恋化为一抹绵绵无尽的情思,流注于字里行间,萃成了这部雅洁优美的散文集——《岁岁银光》。作者立足现代城市意识,把自己独到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抒写与抒情相依傍,使得“家园感”这个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闪烁出现代理性的光芒。

城市不仅仅是五光十色的生活内容,还意味着一种心理状态,有着各种礼俗与传统的传承与对接,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化与具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的意识形态上巨大的变迁,以技术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的崛起宣告传统文化的衰败。艺术家作为社会前沿的神经与触角,对社会的变动和走向有着超出常人的敏锐。城市中的人总是匆匆忙忙地随波逐流着,于是,农业社会中的悠闲与缓慢的生活情调,成为一种向往与境界。在《岁岁银光》中,缪华也不乏对此有深刻的体验。在“仙山神水的闽东”与“地灵人杰的家园”这两大方块中,作者对自己生长、生活的这片土地进行了深情而睿智的注视,用他的笔构筑起一方蕴满着美好风光的家园景观。他真诚地感叹道:“在物质化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里,人类急功近利,为了得到一些暂时的利益,破坏了阴阳,打乱了平衡,最终得到的是难以弥合和复原的沉重代价。”(《鲤鱼撩人》)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再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心境去描绘笔下的乡土世界,而是抽身出来,用较好的艺术直觉,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自觉的理性反思。晴日可扑蝶的郊外、曼妙如同世外桃源的禾溪、排成风景的土墙,恬淡宜人的田园老厝,虽然呼唤起悠远的情怀,但作者不再渲染这种把乡土理想化的“桃花源”情结,相反,他做出了掷地有声地反诘:“真是搞不明白了,难道他们还想住回老厝不成?”身处当代都市转型期的中国,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人们曾经是以乡村为出发点来想象世界的,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市的迅速崛起使得它不仅仅作为一种地理和经济实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是一种观念上的变更与对立,“穿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我们都很理智地意识到,传统与现代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要改变就必定要做出退让,毕竟这不仅是观念的固执,而且还有利益的损害。”(《鹧鸪天》)所以,对于那些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生活背景沉淀的人而言,他们无法融通的城市生活,很多的体验只成为一种无法搬迁的比照和念盼,与生俱来,割舍不去,“是否有必要保留和延续,那得看乡村的观念和环境变化快慢的。有些旧物,存在是约定俗成的,也是承前启后的。”(《乡居听梆声》)在渐行渐远的“小心火烛”声中,乡村的日常生活早已是今非昔比。立足于城市文明,缪华的散文超越对生命本体的感性体验,从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了现代与过去交织的理性景观。正如他在《回家的路》中说的:“我觉得今后再回老家,除了关注这现代的变化之外,还应该更多地去了解老家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顾后而瞻前,无疑是对家乡有更多的热爱、对未来会有更大的期待。”

现代都市文明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像一个跨越了各种边界的漩涡,席卷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感受方式和想象图景的现实,在这场转型过程中如何坚守传统的优良文化,也是作者的思考方向。“在我们的国度里,其实有很多需要这样‘憔悴’的坚守,比如文化、比如道德。”当下的社会,人们置身于史无前例的繁复而混乱的社会形态中,常常追求欲念而迷忘本性,一去而不知返,所以坚守,成为人心所向往的高贵品性,但作者深切地明白“坚守,是一种需要‘憔悴’的付出。”(《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作者对那些影响着闽东生活的人杰地灵、民情风俗、物华天宝进行了细致而精到的描绘,希望以文化灌注灵魂,呼唤一种更为健全的生活方式。

闽东历史名人辈出,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梳理并思考他们的生平,无益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作者如数家珍地列出黄鞠、薛令之、林嵩、陆游、郑虎臣、张以宁等,始终以辩证的眼光进行着人文的观照。丰富的史料、不同侧面的描写、高屋建瓴的评价,使得这些“怀瑾握瑜的先贤”们卸下了名人的光环。透过历史的风尘,不论是陷入了自己的抱负和现实的矛盾而无法自拔的张以宁,还是尴尬游离在文人与政客之间的陆游,不同先贤在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纠结中所展示出来的复杂人性,仍带有着警世之意。

做为宁德文学期刊的主编,缪华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闽东文坛的耕耘,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坚守。他关心自己身边的细节和经验,立足于都市里最为日常的精神发现,把沙石草木、花鸟鱼虫,凡是目之所及的,几乎都纳入了写作的视野中,即使是一件小小的银器,作者也能衍生出无比丰富的内涵与趣味。在他的笔下,沉默的金属有了生命的灵性,它不仅是个诚实的泄密者,而且因为“宁愿让自己由白变黑也不愿让主人受到性命的威胁”从而拥有了“黑得无比的白”的特性;当纯度高的银子在震颤后发出了“让人心动的声音”;而被制成不漂泊的各种银品之后,银实现了“漂泊的终止”。这些关于银的联想,写得曼妙而兴味盎然,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和启示性,同时,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厚功力。

他深切地明白要在城市里生存,就要遵守城市的模式和秩序,“这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扑蝶》),但倘若久之,这种机械化的城市由于忽视内在生命状态,人类将被异化。做为一名清醒的写者,作者希望从现代工业的包围中突围出去,实现一种更为“宜居”的生存现状。不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枕湖面海的现代都市楼盘,还是《一湖风景》中湖边的人与湖上的鸟成为了彼此眼中的风景,都传达出一种现代的都市审美理想,彰显着作者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审美眼光,正如他在《踏歌与踏青》中说:“但愿人们也能从踏歌与踏青中有与我同样的忧患意识,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都如我们的前辈那样,处处有青可踏,青中踏歌,不正是生命与艺术的最佳契合吗!”

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帕克说:“城市,是随传统而流传的,并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立足于都市意识,在大踏步的现代化浪潮中不断地回望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个身处转型期社会的人应有的态度。缪华的《岁岁银光》在温情脉脉的回眸中,既不放纵古典的怀旧情绪,也不消解现代的物质文明,而是从传统中的自然神性和人生诗意来寻找城市生态的平衡,让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和谐并诗意地生存着。

猜你喜欢

闽东都市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寻找失落的家园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穿越水上都市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