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寂寞乡村(外一篇)

2013-11-15姚正安

雨花 2013年9期
关键词:村干部老家城镇化

●姚正安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与家乡生疏、隔膜,以至于企图逃离?

离开老家已经三十多年,不管什么情况,都是大年三十回家与父母过年。而且,一进腊月就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坐卧不宁,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三十那天,必早早起床,早早回家。近几年这种冲动似乎被什么因素在渐渐消解,快乐的元素也在渐渐减少,而视回家过年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因为年至耄耋的父母还在农村老家生活。我曾多少遍地责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变了,变得连生我养我的家乡都淡忘了?我没有,记忆中的老家是那么美丽,记忆中的村庄是那么热闹,记忆中的父老乡亲是那么亲切。三十年来,凡我能做的都为家乡做了。我是从那块土地上走出来的,虽不是高官显爵,也不是名人大款,但毕竟从农民成为公务员,解决了生计问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与家乡生疏、隔膜,以至于企图逃离?

以今年春节为例。我腊月二十九中午到家。和往常一样,一到就忙着打扫。因为父母都是九十岁的老人了。我家屋后就是一条大河,我到河里提水冲刷院子。邻居急匆匆地告诉我,这水可不能用来洗东西。因为严重污染,捕上来的鱼,煮熟有异味。再一看,码头一边是一大堆垃圾,幸好是冬天,否则一定是臭气熏天。下午,爱人洗菜的时候,又发现自来水是黄的,而且有泥浆。

前年回家,只感觉河水没那么清澈了,但没有严重到鱼不能吃,经水浇灌的其它动植物,就能吃吗?深想不禁胆颤。

大年初一直到初三,除了庙会上组织的舞龙队到每家每户转了一圈,没有任何其它文娱活动。在城里常听有关部门介绍,送戏送电影到农村多少场,可我若干年都没碰到一次。一个千余人的村子,很少有人在巷子里走动,相互拜年,早已成为过去的习俗。或强或弱的爆竹声,衬托了村庄的寂寞,父亲饲养的一条小黑狗的叫声也异常尖锐刺耳。村民们都以家庭为单位,或看电视,或打牌,走门串户,也只是温暖的回忆。

对此,村干部也很忧虑。现在很多青壮年在外地打工,只有春节才回来几天,一是打工的工地还没有住房,二是老人还在村里居住,孩子还在老家上学,一旦在外地有了房子,一旦老人和小孩随他们外出,他们还会回来吗?村庄上的人会越来越少,没有了人气,哪还有娱乐。村干部说,你们这个岁数的人,毕竟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还有感情,现在的年轻人怕农村,不想回农村。村干部说的是大实话。一、二十岁的青少年,虽然根在农村,但他们对农村没有感情,认为农村这也不好,那也不是,回老家过年也是被逼无奈。事实上,村子里已经有了为数不少的空关户。

初四、初五到岳父家拜年,那就更加寂寞了。原本就是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自然村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了。在岳父家的两天,除了吃饭喝酒,大部分时间是窝在床上闷头睡觉。应该说,我是非常无聊,非常无奈,也非常痛心地在农村度过了五天。我感觉传统的家乡已经离我们远去,传统的习俗已经丧失殆尽,连亲情乡情也变得越来越稀薄。

现在从上到下,都把希望寄托在城镇化上,说什么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以城镇化让农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勾画十分美好。但是,那些制定政策的领导和专家,须先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地掌握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清楚地了解“三农”到底缺少什么,以确定城镇化的突破口在哪里,最终为农村为农业为农民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果仅仅是造些道路,建些楼房,不治理环境,不发展产业,不解决就业,不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许GDP能够上去,但对“三农”是没有实在意义的,更遑论让农民怎么怎么了。

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作支撑,让农民就地就业,像华西农民那样离土不离乡,农村才能得到发展,农业才能得到壮大,农民才能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否则,一切都可能只是良好的愿望和美好的憧憬。保护乡村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是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如此,乡村也只会越来越寂寞,越来越肮脏,越来越令人生厌,那如外衣一般的楼宇建设还有意义吗?还与农民有切身之关系吗?希望城镇化能给农村带来新的变化,能给农民以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一天,由城返乡成为常态,也就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也是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了。

猜你喜欢

村干部老家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我的老家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退路
在老家过年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