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洛丽塔》的语言艺术

2013-11-15韩松晓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2期
关键词:双关纳博科洛丽塔

韩松晓

浅论《洛丽塔》的语言艺术

韩松晓

本文通过分析《洛丽塔》文本中的语言技巧的使用,包括巴洛克风格词汇、游戏性的文字、散文诗的风格等,旨在揭示《洛丽塔》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英语小说之一所展现出的唯美的阅读体验,从而体验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写作方面精湛的语言技巧。

《洛丽塔》 纳博科夫 英语语言 巴洛克 散文诗

Author: Han Songxiao,

female, Yi Ya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Master in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directi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 hsxforever@sina.com

一、引 言

《洛丽塔》在1958年出版以后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文学评论者批评其主体污秽不堪。小说的道德问题一直是评论界争执的中心,让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恼怒的是他们发现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很容易不自觉地接受并感受主人公亨伯特的感受,读者不仅没有因为他违反了根深蒂固的道德禁忌而定罪,反而还与他产生了共鸣。这是一个疯狂的,有恋童癖的,道德沦丧的畜生(用序言中编辑约翰·雷的话形容),体恤他的感受,甚至给予他同情都是可耻的和不可接受的。许多文学评论家指出了这一奇怪的阅读效果。诺曼·米勒指出“洛丽塔攻击了读者心理防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亨伯特的语言软化,并随时准备原谅他一切的罪行……”

然而,随着最初的剧烈反应渐渐退去,文学评论家开始关注其文本本身,《洛丽塔》展示的语言魅力慢慢成为评论的焦点,其丰富语言主要包括巴洛克风格的语言、游戏性的文字以及精准生动的描写。散文诗的风格为朴实的散文风平添了无尽诗意,亨伯特用这种诗意折射出的激情来表达他对洛丽塔的炙热的爱慕,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使文本读起来如怨如泣、如诗如曲。

在小说技巧方面,Appel在

The Annotated Lolita

中对文中出现的暗示、双关、新造词语,戏剧词源以及外来词和一些非常规用法的词都做了详细的注解。在《洛丽塔》文本中,由于其深奥丰富、精心布置的语言肌理而形成的语言理解方面的困难也赋予了《洛丽塔》生命力。

在小说开始,作者纳博科夫就提醒读者,这是一部关于艺术的小说。“这不是关于心理学案例的一个历史,而是一部作为艺术品来品读的作品。”因此,阅读理解《洛丽塔》的过程也是欣赏一部高度抽象的艺术作品的过程。不同角度的解读常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洛丽塔》是一部体现语言艺术、设计艺术和叙述艺术的作品。它的高超技巧主要体现在小说的三方面:富含魅力的语言、复杂的设计和精心编排的叙述策略。本文主要侧重于其富含魅力的语言技巧。

二、《洛丽塔》的语言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洛丽塔》来说更是如此。纳博科夫是名副其实的英语语言大师,他的作品都反映了他鲜明的语言风格。“他在英语语言方面的伟大成就也许只有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能够与之媲美”。他的英语魅力,极富联想力,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景色的美丽,汽车旅馆的氛围,少女的学校和小镇。托马斯•马洛曾经这样描述纳博科夫的浑然天成的语言技艺:

那是语言的海洋,时而平静,时而清澈,时而透明,时而怒吼,时而出现各种隐喻、意象、新奇词语和暗示。作者像只光滑的鱼儿在这语言的海洋里驰骋,留给读者无尽的语言享受。

纳博科夫在他的英语小说中,特别是在《洛丽塔》中,表现出他卓越的语言力量、文本中词汇的广度、风姿各异的习语以及丰富的写作风格手段。《洛丽塔》是一部展示了英语的魅力和力量的著作,其丰富多样的语言和散文诗风格使《洛丽塔》永远闪耀着文学作品的光芒。

(一)丰富多样的语言

《洛丽塔》为人们展示了纳博科夫的语言天赋——大量使用了头韵和谐音、滑稽诗、双关、旧词新义和文字游戏等。

首先,“巴洛克”是《洛丽塔》语言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文本的华丽的语言风格。纳博科夫比任何以英语为母语的作家更偏爱华丽的语言。“《洛丽塔》因其巴洛克式的微妙的语言,需要读者不止一次去品读。”主人公亨伯特对古式英语情有独钟,他经常说“okay”这样的字眼,同时也喜欢使用“anent”、“forsooth”、“in thrall”、“noon was nigh”、“I would fain”等带着浓厚的古风的词语。这些词语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诗化效果。另外,似乎也可以感觉到亨伯特期待着读者与他一起为这无味的文字发笑。有时候,亨伯特的语言不再那么古风,而是非常精致晦涩高深,像“favonian”、“pavonine”、“palpate”、“oculate”、“leporine”。另外,亨伯特的对头韵的大量使用一度使得文本显得晦涩难懂。他是一个大文体家,也是一个词句考究的唯美主义者,让读者抓狂,但也使读者体会到了语言如诗如曲的美感。有些头韵欢快滑稽、有些讽刺严肃,比如:“garrulous,garlicky”、“tuberculosis in the tundra”、“hideous hieroglyphics”、“maroon morons”、“maudlin murals”、“bridge and bourbon”、 “burning with desire and dyspepsia”、“a pinkish cozy,coyly covering the toilet lid”和 “connubial catch-ascatch-can”等。还有一些头韵读起来充满深情。“I spend my doleful days in dumps and dolors”,“January was humid and warm,and Febuary fooled the forsythia”(176).“a plethora of pain that would have hospitalized a Hercules.”(150)

其次,纳博科夫丰富多样的语言能力在《洛丽塔》文字游戏中得到了体现。《洛丽塔》中出现了许多新造的词,比如:“my westdoor neighbor”、“at fi rst wince”或者“set all paradise loose”。“nymphet”、“libidream”、“pederosis”、“nymphage”、 “pin”and“puppy-bodies”等都属于纳博科夫新造的词。当然这些词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用来表达一种简洁准确的语义。在《洛丽塔》中有不计其数的谜一般的词语,包括亨伯特在追踪Quilty时使用的各种明显的暗号,到Guilty的名字暗含的语义。“Quilty-what a tonguetwister”,“Mona puns and we wonder who indeed is Quilty” ? “Quine the Swine,Guilty of killing Quilty. Oh,my Lolita,I have only words to play with.”(3)亨伯特曾经暗示过三次,一次明确提出“rapist”和“therapist”的差别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间隔而已:“the rapist was Charlie Holmes:I am the therapist-a matter of nice spacing in the way of distinction.” (131)这不是个简单的文字的游戏,这个文字的游戏暗含着某种真理,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亨伯特如是说;但正如他所说:“naïve as only a pervert can be.”这里要表达的重点是这些文字绝非务必要的文字。事实上,这样的以文字游戏本身为目的的游戏正是纳博科夫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文字是通往超越文字层面最好的途径。”

《洛丽塔》中出现了许多双关,这些双关的使用使得文本语言收到了机智幽默的效果。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洛丽塔班级名单:

Hamilton, Mary Rose

Haze, Dolores (Lolita)

Honeck, Rosaline

… 41)

当亨伯特看到这个名单时,他说:“好诗,好诗,真是好诗啊!so strange and sweet was itto discover this"Haze, Dolores (she!), in its special bower of names,with its bodyguard of roses-a fairy princess between her two maids of honor."(42)在这里洛丽塔的同学“Rose”和“Rosaline”都暗指美若玫瑰的洛丽塔,因为两个名字都包含了“rose”这个词。由此,洛丽塔就存在于两朵“玫瑰花”中。这里的“rose”是个双关,它并不仅仅指代一个人的名字和一个花名——玫瑰。从传统意义来看,“rose”和宝石、装饰物、红酒、香水、美德的魅力的女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亨伯特利用此双关巧妙地表达他对洛丽塔炙热的爱恋。接着在同一段落里又出现了另一个双关。"I can imagine so well the rest of the colorful classroom around my dolorous and hazy darling."(42)如果仔细阅读,人们可以意识到这两个词恰巧是对“Dolores”和“Haze”的双关表达,而这两个词加起来正好是洛丽塔的全名。多洛雷斯•黑兹正是亨伯特的小甜心。

《洛丽塔》中这样的双关多不胜举,如“roomer-rumor”(39)、“Mann Act-Man Act”(132)、“Kawtagain-caught again” (220),“A Person-a person”(22)等等。然而,最有趣的是,甚至《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的名字也运用了双关。在Playboy的采访中,纳博科夫谈到:这是个让人痛恨的名字,也是一个让人痛恨的人物。但这也是一个国王般的名字,我希望能找到一个名字,介于残酷的亨伯特和可鄙的亨伯特之间。像乔伊斯一样,纳博科夫也喜欢从文学传统中提取双关,比如说:Little Carmen-little men),他也喜欢从任何一门他精通的语言(英语、俄语、德语和法语),从过时的旧词或者从神秘晦涩的词根中提取双关。

(二)散文诗风格

散文诗风格指:“一种通过使用韵律的近似于诗歌形式的散文。”从语言风格层面来看,《洛丽塔》具备如此散文诗的特质。亨伯特使用散文诗的风格得到了一种特别的阅读效果,也展露了他强烈的个人情感。文本首页首段里出现的这段文字就体现了这种散文诗的风格,没有哪部小说像《洛丽塔》这样用此种方式开始故事的。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文本中出现了许多重复表达,但这不仅仅是词语的重复叠加,这是出于一种平行语法结构和取近似声音的考虑。事实上,这正是人们在诗歌中所找到的为了达到美感的重复手段。在此,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炙热的表达更像是出现在诗歌里的文字,而且此段描写也包括了头韵的使用,“l's”和 “t's”爆发出亨伯特对自己疯狂爱恋着的洛丽塔的名字的一种充满狂喜的呼唤:光、生命、嘴唇、舌头、旅行、洛、丽、塔。

下面这一段落给了人们一个关于因果效应(如果不……也许会……)和最初那个小女孩原型的身份的疑问。亨伯特引用了爱伦•坡的一首诗:阿纳贝尔•李,给小说平添了无尽的诗意。

I was a child and she was a child,

In this kingdom by the sea,

But we loved with a love that was more than love—

I and my Annabel Lee—

With a love that the winged seraphs of heaven

Coveted her and me.(28)

这是亨伯特对一个叫阿纳贝尔•李的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的爱慕的解释和借口,他们还没有完成爱情,阿纳贝尔•李却病逝了,这给亨伯特造成了永久的伤痛。爱伦·坡这首诗表达的正是同样的主题:讲话者谴责嫉妒的天使带走了他的最爱,他躺在她的坟墓旁以得到内心的慰藉。然而,亨伯特没有就此罢休,他在现实生活中疯狂地寻找“小仙女”来代替他心中的阿纳贝尔•李。亨伯特用了这样的词描述文本中的六翼天使:“扭曲的、简单的、长翅膀的”,其中透露出一种恶魔般的冷笑,这也暗示了他自己所受的折磨被比作荆棘冠冕,带给他无尽的痛苦。

这样的散文诗风格使亨伯特魔术般成功地用他“鸣奏着的小提琴,勾起一种对洛丽塔温柔的同情”,使读者“尽管痛恨作者写出这样的故事,却对文本如痴如醉”!这是《洛丽塔》这部小说的散文诗风格的胜利。纳博科夫在他非母语语言方面的精湛技巧从未停止给读者带来惊奇的阅读体验,这是他对散文做出的有益探索,给朴实散文风格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

综合上面的分析,人们可以看出《洛丽塔》是一部极富语言魅力的一部小说,纳博科夫在语言方面的精湛技艺展示了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伟大的语言天赋和独创性,这些语言技巧不仅有效地表达了小说的主旨,也反映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我不阅读说教性作品,也不会去写,对我来说,小说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审美狂喜……”(280—281)

《洛丽塔》因其美丽的语言和复杂的设计成为一部极富语言魅力的英语小说。纳博科夫使用他丰富多样的语言来建造现实的本质,因为对纳博科夫来说:美就是描写的主体。亨伯特的游戏性文字恰好强化了现实的虚幻性。《洛丽塔》散文诗的风格,帮助亨伯特利用美感、有力的语言来表现他对洛丽塔的狂热的爱,同时,也通过美化他的欲望来隐藏他的罪恶,他是一个忏悔的刽子手,利用这样的散文诗语言来向自己和读者表达自己后悔、痛苦和自我定罪的内心情感。纳博科夫对人对物描写如此精确,对他的主人公的观察如此细微(就像他观察蝴蝶一样),他的语言美得像蝴蝶身上的花纹和色彩。《洛丽塔》极富美感的语言和散文诗风格无疑使其成为20世纪最著名的英语小说之一,也使纳博科夫成为20世纪最卓越的小说家之一。

注解【Notes】

[1]Norman Miller.The Self-Conscious Narrator: Protagonist in American Fiction since World Wa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72,pp.188-198.

[2]Vladimir E. Alexandrov.

The Garland Companion to Vladimir Nabokov.

New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5, p.311.

[3]Page Stegner. "Escape Into Aesthetics: The Art of Vladimir Nabokov", CLC Vol.1, p.240.

[4]Tomas Molnar, "Matter-of-Fact Confession of a Non-Penitent", CLC Vol.64, p.336.

[5]Thomas R. Frosch, "Parody and Authenticity in

Lolita

",in Harold Bloom.Ed.

Modern Critical Views: Vladimir Nabokov.

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7, p.1.[6]Vladimir Nabokov.

Lolita

. Nanjing: Yilin Press, 1995, p.33.此后所有引自本作品的内容在论文中仅用页码直接标示。[7]Michael Wood.

The Magician's Doubts Nabokov and the Risks of Fiction.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111.[8]Guddon J 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London: Andre Deutsch Limited, 1997, p.52.[9] See the Foreword to

Lolita

.

[10]Vladimir Nabokov,Strong Opinions.New York:Vintage Books, 1990, p.10.

By analyzing varied language techniques used in

Lolita

, such as Baroque style, word games and poetic prose style,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intends to uncover Nabokov's expertise in language and the reading effects on the readers resulted from the beautiful language in

Lolita

.

Lolita

Nabokov Baroque pun Poetic Prose

韩松晓,女,河南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

On the Art of Language in

Lolita

猜你喜欢

双关纳博科洛丽塔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归去来兮松菊犹在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双关
《洛丽塔》:薇拉必须在场
一语双关
双关辞格名称探源及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