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翻译的语用意识研究

2013-11-15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译文跨文化文物

赵 硕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秀丽的山川湖泊以及情趣盎然的人文历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国人士来重新认识这个正在崛起的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中国历史资料英译文本现状令人堪忧。每每与外国朋友聊到他们的中国之旅时,兴奋之余他们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很多历史文化翻译有太多的不解,因此探讨从语用意识角度解析历史翻译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基于语用意识的研究背景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其本质上是一种翻译等效理论,其目的在于在翻译的社会语用和文化语用两方面取得等效效果。语用翻译是建立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基础上的,是力图在原文和译文语境之间获取最佳关联的一种翻译方法。如果原文和译文语境之间无法实现最佳关联,语用失误便会出现。

就我国来说,历史文化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里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际,即跨文化交际。本文所说的历史文化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因为历史文化翻译是为英语作为母语的西方受众服务,其目的不但要传播信息,还要吸引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人文、历史等产生强烈兴趣。由于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关联理论可以为历史文化翻译提供科学的语用分析和解决方案。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历史文化翻译时渗透、融入、运用、强化语用意识,为西方受众提供历史文化翻译的准确信息,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和误解。对于语用意识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语用意识可以理解为:第一,愿意尊重、理解外国文化,可以通过书本知识和实地考察来了解异国文化中的一些表面特点;第二,初涉一种异国文化并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第三,生活在一种异国文化中并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体会,并在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第四,深入理解一种异国文化,并能自如地生活其间,即学会从当地人的眼光看问题,从感情上觉得当地(即外国)文化是可以接受的,以便在原文和译文语境之间获取最佳关联。从跨文化语用意识形成的递进过程来阐发其内涵,实际上也是语用意识在历史翻译中形成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文化翻译时,如果能适当地渗透、融入、运用跨文化语用意识,就能消除人们因不同文化背景而在交际、认知他国历史文化时所产生的失误和误解。下面我们就历史文化翻译中渗透、融入、运用语用意识进行论述和解析。

二、在历史文化翻译中运用语用意识能让西方受众更容易理解其文化内涵

在现实生活中历史文化翻译既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又是一个有趣味的话题。不论是严肃还是趣味,其目的都是为了交互式求“真”,即弘扬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国外游客,又把外国文化真实地介绍进来。求“真”其实就是通过语用意义、文化信息处理、历史和文物名称翻译以及跨文化意识在翻译中的运用,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就历史名称的翻译而言,很多人认为只要按拼音音译或从字面意义意译出来就行。其实,这远远不够。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取名时有它丰富的含义,不能简单地运用音译或从字面意义去意译,而应将语用意识运用于其中,运用音译、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寻求最佳关联,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口味,增强译语读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例如在最近的文物报道中出现了下面一句话:

汉语:流失中国文物各拍出 1400万欧元——两件备受争议的中国古代文物于本周三晚被匿名电话竞拍者分别以1400万欧元的高价拍走。

英语:Looted Chinese relics sold for 14m euros each-Two controversial ancient Chinese relics were auctioned off on Wednesday night for 14 million euros($17.92 million)each by anonymous telephone bidders.

在上面的报道中,looted relics就是指“流失文物”,也就是历史上被掠夺而目前还未追讨回来的文物,是运用语用意识将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英文翻译。由于战争等原因,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惊人,大约164万件,分散在全世界四十几家博物馆,海外民间的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也曾以多种方式使流失文物重归故里。Looted在这里表示“流失的”。而我们平时常说的“打劫或赃物”意思时才用loot来表示。

1.He is looted to the last pin.他被抢劫一空。

2.The thieves whacked up the loot and fled.小偷分赃后就逃了。

Relic在此处表示“文物”,类似的用法还有unearthed relics(出土文物)。此外,它常用来表示遗物、遗迹。而old relic可不是指古老的遗迹,而是“破车、老爷车”的意思。

3.It's a relic of ancient times.这是古代历史遗迹。

4.It's an old relic of last century.这是一辆上世纪遗留下来的老爷车。

以上译法把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包含在里面,充分地运用了跨文化语用意识,使外国人更容易理解中国历史的内涵。

三、在历史翻译中运用语用意识可以达到文化味效果

今天,汉语文物资料的撰写者在选择英语词汇时,大多喜欢引经据典、铺陈华丽。在翻译时有必要运用语用意识选用准确的英语词汇来进行翻译,让世界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使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人们与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在这一点上,许多译者如果不懂我国和外国的文化背景,不管你讲得如何生动、形象、清楚,也经常会被他们误解,而运用语用意识则可以将复杂的历史文物翻译的恰如其分。对于中国历史文物和人物的介绍,对西方受众来说常常具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如果翻译得不好,将给西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就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如果运用跨文化语用意识稍加变通,利用人们触类旁通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类比变通的意译手法,迎合他们的认知心理,可以使西方读者将陌生的中国历史年代与他们熟悉的历史或人物所处的年代联系起来。例如,对于故宫的介绍里有这样一句话:

汉语:故宫建于1420年,历时14年。

英语: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and was finished in 1420,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只要对世界文化和哥伦布有基本的了解就能传达出上述翻译的英语内涵,结合其社会语用和文化语用两方面历史内涵能使译文显得亲切、易懂、生动、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味,容易被国外人士所接受。

四、在历史翻译时融入语用意识可以让西方受众迅速、准确地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中国是个拥有古老文化、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介绍文物古迹的时候,往往会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西方受众对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不熟悉。因此在翻译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等多种方法,但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译法还需要译者具备敏锐的语用意识。例如:“秦始皇”的译法。国外游客不知道秦始皇是谁,在翻译这些西方受众不熟悉的历史人物时,最好融入跨文化语用意识,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来补充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功绩等等。“秦始皇”就可译为:Qin-Shihuang,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ted China in 221 B.C.这样翻译能使西方受众一目了然。

再看青铜鼎的译文“Bronze Ding”,这种半音译的处理法是历史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无可厚非。又如:玉如意,Jade Ru Yi(shaped ornamental object,formerly a symbol of good luck),但采用此翻译法应该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文物在目的语中不可译;其二是半音译之后最好再加注释,像上面“玉如意”的译文一样,这样西方受众才能一目了然。那么“青铜鼎”的译文是否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呢?首先,我们认为在目的语文化中它并非不可译,如“tripod”的语义基本上就是鼎的意思。在《新英汉词典》中t ripod的定义为:三脚桌、三脚凳、三脚支撑物;(古希腊Delphi特尔斐城内的)青铜三脚祭坛。而铜鼎正是一个三角支撑的香炉,所以如果融入跨文化语用意识将其译为Bronze Tripod应胜于Bronze Ding;其次既便采用半音译Bronze Ding,后面也需再加注释,如Bronze Ding(for burning incense)等,才更有可读性。还有如:胡人牵骆驼俑。译文为:Foreign figure leading a camel in Tang Dynasty.还有源语中没有标示朝代的起止时间,按照语用文化翻译例此类译文理应用括号增补上。如清代:The Qing Dynasty(A.D.1644~A.D.1911);战国:The Warring States(475~221 B.C)。运用这种时间上的参照点对西方受众理解历史所带来的情感是迥异的。

五、在历史文化信息处理中运用语用意识能有效地处理跨文化冲突

历史名称本身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文化概念,属于某一特定的文化体系或文化链。因而从语用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反映文物名称整体意境的语用文化信息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空间,即表层语用文化、中观语用文化和深层语用文化。

(一)表层语用文化

历史名称的表层语用文化反映了对历史表象的直接性认知,是历史命名的立足点。这些文化信息说明历史的基本表象和基本概念,属于表层文化信息。表层文化界定历史文化“是什么”,是翻译中首先需要直接传递的信息。表层文化信息在历史名称中由中心词加以表现,中心词又是那些在语义关系中所指物的下义词,它在语用关系中直接传递了表层文化信息。

(二)中层语用文化

历史名称的中观语用文化源于文物命名的理据性,是从文化角度对基本概念更为全面、深化的描述,详尽地说明某一历史文物“是什么样的”。中观文化信息涉及到人们对历史的审美意识和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具体表现为艺术造型、主题花纹、铭字、窑号标记、质地、工艺等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历史文物越精美、别致,其中观语用文化信息则越丰富多彩,概念成分也就越复杂。因而传递中观文化信息的汉英两种语言符号也必须表达贴切,结构严密,用词恰当。

(三)深层语用文化

深层语用文化也称暗含文化信息,是指文物名称的“言外之意”,即汉民族文化特有的传统观念、宗教意识、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所产生的心理联想。如龙凤蕴含帝王尊崇,观音、瑞兽表示如意吉祥,鸳鸯、荷莲象征美满良缘等。领会这种暗含语用文化信息,汉语读者毫不困难,但英语读者却常不得其要领。因此翻译时须采取语用关联的方法和技巧来揭示这种深层语用文化信息。如颐和轩译为:Hall of Harmony,harmony,含有“颐和”所暗含的“祥和”之意;颐年堂译为:Hall of Health and Longevity,“颐年”的含义为“健康长寿”,所以英文译作health and longevity。

六、结语

历史文化翻译之所以称为跨文化语用翻译,就在于它们是文化的历时性直观再现,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实证。其价值在于历史文物所表现的、隐含的、象征的文化意义。作为汉英翻译研究的一部分,历史文化翻译更深地涉及到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对比与关联。不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剖析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结构或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规律,都应采取适宜的方法和技巧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跨文化的语用意识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以便更好地将文化信息传递给中西方受众从而达到翻译的效果。

注释

①Sperber,Dan&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②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③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猜你喜欢

译文跨文化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