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特视角,关注凄美人生——浅析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的文学创作

2013-11-15

小说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舞女雪国川端康成

叶 颖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代表,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作为普通人,他有着凄惨的成长经历。自小形成的忧郁的孤独性格是与他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在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创作主张的影响下,川端康成从反映人的心理历程来揭示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入手,展开他的文学创作。本文则是从关注川端康成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他笔下的文字,来关照其独特的创作视角,以发现他的文学之美。

一、经历之苦,形成其孤独敏感个性。

川端康成年仅两岁就失去了双亲,由祖父母抚养,在失去父母的悲痛与境遇中,他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紧接着痛爱他的祖母也在他七岁的时候离他而去,这使他长期陷入了与双目失明的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之中,直到十五岁,祖父的过世,使他彻底成为了一个孤独人,祖父失明的双目,使川端康成养成了长期凭借心灵的感受去与人交流的习惯,也无形中培养了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度,这种人生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今后小说的创作。他的这些特殊的身世经历,也无形中,使他整个人具有了一种善于用纤细的感情向内思索人生的沉稳、内敛的性格。对生活的体验和对亲情的渴望,使得他的性格也变得自哀自怜,变得孤僻隐忍。在学生时代,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智慧,他博览群书,大量的阅读日本和外国的文学著作,受到了外国作家左拉、泰戈尔、乔伊斯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已的文学见解和风格。而属于他孤僻的性格和忧郁的内心,也常常激起他去更加深刻的感受生活,用一种独特的视角与观点去思索人生。

而与此同时,青年时代的川端康成,因为受到横光利一、菊池宽等师友的影响和帮助,新感觉派文学创作主张在他的思想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逐渐使他从孤儿的悲惨境遇中和没有慈爱就无法生存的自哀自怜的孤儿情绪中摆脱出来,开始追求爱与美好,形成觉醒的意识和独立的自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涂沫于凄惨的孤儿境遇的底色之上的作者内心对温存与真爱的追寻,以及对生命活力的憧憬,对幸福的充满渴求的咏叹。也正是他切身的身世体验真实的感受铸造了他细腻的而又总能让人内心深处为之感动的作品特色和人格魅力。川端康成缺少爱,因此他强烈的渴望被爱,他无奈于自已境遇的无奈,他渴求用心去发现和感受一个心存感激的可爱的世界,而这样的视角无疑是独特的。

二、抓住刹那间的感觉,揭示虚幻与真实之美

关注著名的作家,分析其作家的文学成就,其作品是最好的佐证。作家创作的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创作特色和创作主张。把川端康成的作品放到新感觉派的观点主张中去考量。不难发现,在新感觉派创作主张的影响下,川端康成饯行了新感觉派倡导的通过抓住人物的刹那间的感觉进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的主张。日本新感觉派的理论主张提到:“自我是存在的核心,世界万物都是自我的表现,物质世界只是意识感觉表现概念的产物。文学创作重视主观和质感的作用,否定现实生活,提倡文学创作的无目的性,无思想性,并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和人生价值,使用很多的表达方法来描绘人物纤细而哀伤的感情,凸现他们的内心感受”。在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中,他作了很多的尝试,如他的作品《雪国》、《伊豆的舞女》。

在《伊豆的舞女》中,读者可以看到很多川端康成本人的影子,如文本中第五小节未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已经二十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已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我忍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到伊豆来旅行的。”这句话的叙述,实际就是川端康成在写自已的感受,是他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孤僻的性格,驱使他只愿感性的触及任何一件事情,生命中的一切对于他来说他往往会不自觉的以一种过客的态度来呈现来看待。因此,他旅行,想离开一步,去找寻现实的完全的自我。在《伊豆的舞女》中的这个“我”随同舞女一家旅行,从一开始心中本能的一种对舞女的渴求,“希望今晚她能住到我的房间来。”而这只是“我”心中掠过的一个想法,虚无缥渺。从这种想法到后来,看到舞女裸露的身躯,他才说:“原来她还是个孩子呢”。到他内心的感受是轻松愉快的,我们一直都可以见证新感觉派的观点在《伊豆的舞女》中“我”身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川端康成只是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哪怕他轻松、愉快,也是在看到舞女的祼露的身体后产生的瞬间感觉。作家抓住这种瞬间感觉,把它进行放大,反而把“我”与舞女之间的这种关系以及“我”对舞女的想法的转变提升到了一个很真实、很自然且贴近于人性的本来面目的角度上来。通过写日常琐事、写景来表达人物纤细的情感。当舞女对“我”的认识,作为一种瞬间感觉,表现为少女对青年男子的一种思慕之情时,“我”感受到这一切,也欣喜若狂,孤寂的内心顿时有一股暧流渗透进来,进而似乎置身于舞女的家人中,也同样有一种家的感觉。川端康成通过这样细致且自然的描写使人与人之间纯真的友爱得以体现、人生的善恶丑也得以体现。川端康成的作品,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按照情节顺序,人物关系去关照,要抓住他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来分析,他的作品触及的是人的心灵深处的东西,读者要成为主人公,去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的感受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发现人物感觉的产生和积淀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川端康成创作的本真所要表达的意味。

再如川端康成的另一部作品《雪国》。因为作家着墨于描写人物的感觉,使得作品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链条显得异常的模糊,作家的独特视角,也使得整部作品散发出神秘的色彩。在作品中,川端康成通过对人物内心感觉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岛村眼中看到的镜中之像的描写,抒发其内心对叶子这个纯真女性的爱慕和怜爱。同时,通过对雪国景物的描写,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反衬出岛村的内心世界,是从纤细处见真情实感的。针对驹子,岛村只有肉欲上的渴念,但面对驹子的坚强、纯真,热情,岛村又是惭愧,充满内疚的。驹子的纯净,使这个男子看到了自已身上的污浊。尽管眼前的这个女子是个艺妓,但是她有自已的追求,生活得积极而充满激情。对于驹子,岛村的情感是矛盾的,驹子的爱是现实的存在,但叶子则对于岛村来说是虚无的存在。叶子存在于岛村的感觉中,存在于岛村的睡梦中,在文本中,每每驹子与岛村相处的日日夜夜,岛村梦中都会频频出现叶子的影子,这是川端康成描写的一种感觉。作家写岛村对叶子的爱,最精典的一瞥是在火车上,也就是岛村在火车的车窗里看到映在玻璃上的叶子的脸。“镜面映现在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叶子的脸与自然交合在一起,以自然为背景,美丽至极。岛村所爱的叶子是镜中那种美的感觉,是从自然景物衬托出来的美。这里无疑体现了新感觉派关于“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和人生价值”的主张。与之相对比,岛村,所看到的驹子的实像映照在镜子里,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小说雪国抓住驹子这个艺妓形象,通过对她的心理的变化进行细致入微的的描写,以独特的视角深化着小说的主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布局安排,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直白的被勾勒出来,人物主观的感情得以直接的抒发。各个人物对待人生、爱情、生活的态度也被强化而真切的表现出来。《雪国》中,外部世界雪国充满着浓郁的季节感,它让人看到了一片洁白装点的美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两个纯洁的女子和一个多情的男子,上演着一段心中掠过某感的情感故事,确也虚幻,但也真实,真实与优美,恰恰在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中得以展现。

三、特殊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超世俗的揭示了人性之美。

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创作成就。纵观世界文学长廊,有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熟知。如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美与丑的完美结合卡西莫多,坚贞不阿的女性简爱,纯洁美丽的挤奶姑娘苔丝等。再看看中国,孤傲柔弱的林黛玉,精于算计的王熙凤,好吃懒做的猪八戒,鲁莽的张飞,仁义的刘备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作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着生命的意义,展示着人性之美。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川端康成的小说世界中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哪一些呢?驹子、舞女、叶子、苗子等。作家用属于他自已的独特的笔法塑造了他笔下典型的人物形象。

以川端康成的《雪国》这部小说为例。在《雪国》中,驹子无疑是川端康成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年轻女人,对于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女人——日本艺妓,川端康成抓住其内心深处的矛盾,挖掘她刹那间心理的变化历程、对生活的期待和憧憬,揭示她人性中的美善和丑恶、理智和情欲的对立冲突,从而直指她命运中的悲哀和孤独。这种着墨于驹子内心孤独性格的描写,实际就是川端康成自身内心深处孤独情绪在人物形象身上的体现。川端康成写驹子,首先写她的纯洁。他写到:“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毫不吝啬的重复把“洁净”两个字用在艺妓身份的驹子身上,是具有深刻意义的。驹子虽是艺妓,但在岛村的眼中,他是洁净的,她说只要条件允许,她还是想生活得干净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川端康成在定位驹子这个形象时,用“洁净”这个关键词不仅是指驹子的身体和生活习惯,更重要的还是指她的生存姿态和内心世界,她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由此,从东京到雪国来的岛村,也在驹子身上看到了与都市极膨胀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的,为他人献身的精神,这一切表现了驹子这个人物的“洁净”。同时,驹子的“洁净”还表现在驹子虽然看上去是偏僻山村的一个弱女子,但她却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已,从不欺骗别人,对于自已的感情,内心也是光明磊落的诸多品质上。在驹子与岛村的几次见面中,驹子表现出的率真和善良、坚强和果敢,面对岛村的不负责任,驹子的怒火,她的敢爱亦敢恨。都使得这个有着艺妓身份的人物,变得丰满和真实,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川端康成赋予驹子虽是风尘女子,但仍坚决维护她自已的爱的尊严的性格。小说写了男子岛村的负情,但写作的视角则是通过目光、内心的心理变化和观念的转变来展现了人物感觉上特殊的爱恨情仇。然而,驹子的性格又是多面性的,这种性格特点在《雪国》中主要表现在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一方面她清醒地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她却在无望的现实面前麻醉和放纵自已,《雪国》中驹子的身份决定了她毕竟只能是长期处于受人玩弄的境遇之中,过着屈辱的生活。漫长的艺妓生活在这个天真纯朴的女子身上笼罩了一层妖媚与粗野的气质,她诅咒这病态的生活,有时“恨不能把自已藏起来”,但却又无从摆脱,面对可悲的未来人生,她是那样的柔弱渺小,她对幸福的憧憬中是充满着苦楚和辛酸的,是不幸的际遇造就了她扭曲的个性,形成了她复杂得几近畸形的多面性格。然而这种性格的存在本身又是很正常且合乎常理的,正因为驹子的这一特殊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形象更真实,饱满。她的形象才变得真实可感。

同时,构成人物成长生存的外部世界的寒冷的雪国,川端康成把雪国之景,不单单写作是景,而是通过特殊的视角使景物也带上了人性的色彩,记录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微妙的心绪。由于川端康成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郁的兴趣,因此,他在文学作品中,善于用绘画的笔调去描摹景物,在描写景物时,抛弃具体的事件,依靠心理感觉的变化描摹景物。就像是直接着色的淡彩景物画,一切景语中带着情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写景,达情都像描画一样,运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勾勒图画,溶情入画中,展示人物生活的场景。作品《雪国》开篇的那段话:“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一直被奉为场景描写的经典。顿时,一幅白茫茫雪国天地的图画,呈现在眼前。驹子,岛村、叶子相遇在雪国,川端康成运用这种描彩画图似的描写方法,构画着美丽季节中美丽的场景,体现了日本文学中的季节美感,而这些对景物大自然的描写都是与人物的内心紧密相连的,并成为其为表达作品主题的有效途径。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具有人的生命与性格,与人性达到了交融合一。因此,川端康也以《雪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综上所述,川端康成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关注人性,关注日本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年轻女性的悲惨生活。文字往往能够触及到人心深处最为柔软和脆弱的领域,令人时而潸然泪下,时而陶醉其美,时而又心痛难挡!他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的哲理,是蕴藏在人情世味之中的,也是由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所沉泻出来的,是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中人性的揭示,情景下人物的描写,深刻而细致入微的独特视角来体现的。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对日本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他继承了日本传统的风雅精神,超越了世俗的道德而纯粹的表现人性的美,以及空虚的幻影的描写。同时,又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呈现出非凡的艺术效果。作品中那种对人物内心细腻的描写方式,让人处处感受到一种直指内心的独特之美,凄凉之美,人们也随之沉浸在川端康成所营造的美丽的充满浓郁日本古典美和东方情调的艺术世界里,回味无穷!

注释:

①横光利一:《新感觉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5页。

②《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0页。

③《川端康成文集·伊豆的舞女》,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10页。

④《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30页。

⑤《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34页。

⑥《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53页。

⑦《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7页。

⑧周阅:《人与自然的交融——〈雪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⑨乔迁:《川端康成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舞女雪国川端康成
冬牧
雪国的炊事班
也谈﹃舞女大班﹄
赢在账单里
向作家借钱的年轻人
《伊豆的舞女》与川端康成的“恋母情结”
繁华如梦总是空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参加葬礼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