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花生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3-11-14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黄梅梅骆赞磊孙明珠
文/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黄梅梅 骆赞磊 孙明珠
加大科技投入 重视栽培技术 强化基地建设 加速产业化进程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有优越的光、热、水、土资源,花生种植得天独厚。花生是我省主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总产占全省油料总产的37.5%左右,在保证食用油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花生生产概况与栽培技术
1.花生生产概况
建国以来,我省花生生产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发展,60年代略有下降,70年代恢复发展,80年代和90年代稳步发展的4个阶段。1997年江西花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7位,进入全国花生重点产区行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省花生种植面积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2001年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的275.1万亩,2008年后基本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并逐年小幅增加。自2003年起,单产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11年单产为184.75公斤,居全国第13位,2012年比2011年增长1.65公斤/亩;2001年后,花生总产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2年总产已达到46.14万吨。
2.花生种植品种
江西过去种植的花生品种多为龙生型地方品种,主要是蔓生或半蔓生、晚熟,生育期长,收获费工,且单产较低。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推广了粤油58以及海花1号等高产良种,这些品种具有株型直立、紧凑、结荚集中等特点,可以一次拔收,生育期120~130天,因为早熟有利于避过伏旱和秋旱,一般亩产200公斤左右,同时相应地推广了配套栽培技术。80、90年代江西先后育成、引进推广了一批高产品种,例如赣花2号、粤油551、粤油256等。目前较适合江西种植的有赣花8号、粤油7号、仲恺花1号、粤油13号、湘花120、虔粤1号、福花7号、福花5号、泉花2197、泉花227、赣花905等高产抗病花生品种。
3.花生主要栽培技术
花生适应性强,既用地又养地,目前,花生种植方式主要有水花生(春花生—晚稻种植模式)和旱地花生两种。我国花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促进花生产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花生栽培主要概括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精细农艺结合,以推广高产、早熟、抗病、耐密、优质品种为突破口,改进施肥和灌溉技术,推广化控技术、垄作技术、麦套花生种植技术、化学除草技术,扩大覆膜栽培面积,使花生品种的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花生栽培技术大体经历春播高产栽培、促早栽培、优质栽培、无公害栽培、免耕及机械化栽培几个阶段。江西省主要推行了地膜覆盖栽培、化学除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施微量肥料、机械化等技术。
二、花生生产的障碍因素
据调查,影响江西花生高产和生产发展主要因素有:品种退化,良种少;连作重茬,病虫危害严重;伏秋干旱威胁;科技投入少,技术不到位等。
1.品种退化,良种率不高
江西省花生科学工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成的赣花系列花生品种,对花生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植多年,品种严重退化,1个品种连续种植十多年是常见现象。建国以来江西省花生品种只更新了3次,而国内花生生产优势省区,品种已完成了4次更新。当前育成的新品种少,群众盲目引种或自留品种,种性退化严重,当家品种不突出。
2.连作重茬,耕作制度单一
因为种植花生的效益比较高,很多地方花生种植长期连作,有的甚至已连作了10~20年。花生连作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衡和主要酶活性降低,且降低土壤中花生吸收量比较多的磷、钾、硼等元素的含量,同时伴随着根腐病、叶斑病、锈病的成倍发生。连作影响的综合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小、结果少、荚果轻,产量下降。
3.伏秋干旱,灾害频繁
江西省雨量充沛,但季节降雨量极不平衡,伏秋干旱年发生率为47.8%。近年来,干旱发生具有强(连续7~10天的高温晴天)、长(平均41.5天不降雨)、变(旱期,旱情年际变异大,如2011年出现春夏连旱)、卡(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期遇旱)等特征。干旱条件下,花生的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明显减少,从而抑制了花生的生长,促进了叶片的脱落和衰老,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
4.科技投入少,技术不到位
江西省农作物种植以水稻、油菜为主,尽管花生生产效益较好,农户种植积极较高,但由于面积相对较小,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不足。近十年来,花生基本未获得大的项目和经费支持,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大,先进的花生播种、机械收获和实用的栽培技术在江西省示范推广进展缓慢。
三、促进花生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农作物增产,一靠投入,二靠科技进步。针对花生生产中存在的品种“多、乱、杂”和退化严重问题及施肥和种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种植科技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花生生产发展。
2.重视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
一是用根瘤菌拌种。花生根瘤菌能与花生共生形成根瘤来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给植物氮素营养,既可减少化肥投入,又可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每公斤种子用3~4毫升根瘤菌液拌匀,播入穴内的种子浇点清水后再盖土,从而提高根瘤菌效果。
二是适时早播,促苗早发。单作花生地3月下旬至4月10日前播种,套种花生在前作收获前15~20天播种,以延长花生营养生长期,减轻伏秋干旱威胁,为高产奠定基础。
三是合理密植与施肥。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株行距15厘米×33厘米,每穴2粒精选种仁,保证基本苗1.5-2.4万/亩;在肥力较低的地块,再适当加大种植密度。花生氮∶磷∶钾配比为1.0 ∶ 0.8∶ 1.5,增施钙(石灰)、钼、硼、锌肥和叶面肥,适当化控。
四是合理轮作和间作、套作。轮作换茬是克服花生连作障碍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江西低丘红壤区有灌水条件的田地实行水旱轮作,对花生增产十分有利。与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进行间、套作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对于不得不连作的土地可采取秋、冬深耕,增施有机肥、石灰和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保持花生持续高产。
3.强化基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干旱是影响江西省花生高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为此,应根据花生种植区划和基地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等项目,加强旱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抗旱能力。同时,加大花生机械化生产的研发与引进力度,改善花生生产劳动力投入大而强和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逐步推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花生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4.加速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
为实现花生经济效益的增值,依托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等来畅通销路,并积极引进和培育花生食品深加工企业,促进花生及其副产品的利用,开发上品牌、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走“科技-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是提高江西省花生种植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