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老汉”们的生活写真
——山西省闻喜县寺底村农民诗联活动见闻

2013-11-14傅海青

对联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中堂楹联老汉

●本刊记者 傅海青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朝阳照亮大地,寺底村村部大院内便响起吟哦平仄的阵阵乡音。一群老汉围着大院中央那块水泥地板,一人拿着粉笔写出上联,其他人稍加思索,纷纷蹲在地上写出下联。

从山西省闻喜县城蜿蜒东行15公里,便是“中国楹联文化村”寺底村。寺底村自古就以浓郁的书香而远近闻名,曾有“下了寺底坡,秀才比驴多”之誉。今日,村中家家大门上有门联,户户堂屋有字画,德高望重的老者家里,有诗联学会送的中堂。一群“联老汉”活跃在联坛诗海,以蘸满激情的笔墨,不断地书写着时代华章。

对联擂台,经年坚持,“联老汉”们著书立说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朝阳照亮大地,寺底村村部大院内便响起吟哦平仄的阵阵乡音。一群老汉围着大院中央那块水泥地板,一人拿着粉笔写出上联,其他人稍加思索,纷纷蹲在地上写出下联。

5月6日的出句是:

立夏畅怀,麦田翻浪奏交响;

对句有:

中秋圆梦,明月交心忆故人。

——温顺

清明扫墓,茔地铺花祭祖魂。

——张天恩

大寒赏雪,梅岭飘香迎早春。

——尹效任

阳春邀友,画境开心留盛情。

——冯久堂

小康立志,德业纵情唱凯歌。

——李世民

寺底村的晨练对句,已坚持了12年。每天清晨五点半,“联老汉” 们便陆续汇聚到村部大院,一人出句,多人对句,而后相互批阅,集体讨论,佳联共赏。这番景象从2000年村里成立诗联学会到现在,无论春秋冬夏、刮风下雨,雷打不动。雪天用棍棒在雪地上书写,雨天在旁边的舞台上继续,一个月平均用掉五包粉笔,水泥地板上的字写了擦,擦了写,不知摞了多少层。

“地当宣纸云当墨;诗有华章联有神”。12年来,村民们先后创作诗联作品6000余件,入编各级图书450册,有20人次在县市省及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去年,诗联学会将100多名会员的佳作集纳出版,书名《柳韵》。之后,80岁的杨得山老人,用诗词撰写回忆录《古槐向雅》,总结了他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期间,作为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难忘经历;潘开基出版了专集《柳荫集》。眼下,冯久堂、张英杰的专著也即将出版。握惯了锄把的这些庄稼汉们,在年老向晚时集体学联律、研平仄、吟联句、办联展、参联赛、打联擂,晴耕雨读,过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送中堂,送出全国首部楹联题材电影《喜满堂》

中堂,一般指在厅堂正中悬挂的大幅字画。传统的中堂,是中间挂一幅画,或一个大

福”字、“寿”字,或一首诗,左右配一副联。旧时,只有地位显赫的人家才悬挂中堂。寺底村首创了为普通百姓送中堂,此举迅速风靡全县,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

寺底村有位名叫武玉梅的老人,经受过战争洗礼,解放后又为乡里默默奉献几十年,深受群众尊敬。2009年,老人百岁生日时,诗联学会为老人办了一次“百岁寿庆”送中堂活动,送上贺诗、贺词、贺联几十副(首)。

一庭大雅天成玉;

百岁懿德品著梅。

生宣统,长民国,历共和,

欣过三个朝代;

废旧制,驱日寇,强土改,

喜庆百年寿诞。

看着饱含真情厚意的件件墨宝,老人激动得热泪纵横。

之后,诗联学会给德高望重的老人送中堂,给捐资助教的模范人物送中堂,给“尊老、敬老”的孝星送中堂,给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官”送中堂,送中堂把诗联文化歌颂褒奖、怡情理性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送中堂活动中,寺底村推陈出新,创出别具一格的“众星捧月”式中堂,即把中间条幅由单一形式,变为画中有诗、字里添诗、诗中配词等。用墨的干枯浓淡,将中堂由单调变为多彩,集楹联、诗词、绘画、剪纸、书法、装裱等多种艺术为一体,展现了各方面行家里手的才华,全方位、多角度颂扬了社会中先进的人和事。

“众星捧月”式中堂,诞生于歌颂冯天顺老人。冯天顺1937年参加革命,曾任驻英大使馆参赞,离休后定居京城。2008年,村里建学校时,冯天顺解囊捐资1万元,村民们发自内心感激老人,颂词、贺诗写满一整墙壁。若把这些诗词全寄给老人,显然家里没有地方悬挂,有人提议:先把“乡情无价”四个写在中间,再用小字把大家的诗词写到空处。于是,遒劲有力的“乡情无价”四个大字像一轮皎洁的明月,高度概括了老人“身居千里京城,心系梓里乡亲” 的真挚情感。十余首(副)诗作、联作像星星环拱周围,从不同角度讴歌老人一生献身革命的辉煌业绩,有主有次,交相辉映:

道正德明革命家,功丰业伟老少夸。大江长城盈厚爱,欧海英伦绽奇葩。

追真鸿志少离家,盛事和谐扶中华。厚意乡情道不尽,豁达高风绵无涯。

收到饱含家乡人民情感的中堂,冯天顺老人十分珍惜,把它当做传家宝高高挂在客厅。为回报家乡人民的厚爱,老人把家乡的独院和院内两层小楼无偿捐出,并把自己所存的2000余册书籍赠给村文化室。

“送中堂”活动,“褒奖了一个人,感染了一家人,鼓舞了一村人,激励了一代人”。运城市文联副主席申大局受此感染,去年春节邀请山西金视文化传播中心总经理、制片人苏俊岐到寺底村实地考察后,一致认为:最美的风景在农村,最好的文化在基层。遂以此为原型,创作出了《喜满堂》电影剧本,邀请拍摄过《乡村爱情》等影视作品的知名导演张路明执导,2012年 8月开机拍摄。2013年2月《喜满堂》在运城市委党校首映,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寺底村的故事跃上了屏幕,杜旭东、王刚、李万年、张英红等著名演员的精湛表演,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联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作用。影片不久将在全国农村院线发行并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此为全国首部反映农村楹联生活的电影。

联老汉、联文化,引领出当代农村新风尚、新生活

在农村,民俗文化往往会沾上迷信色彩。但在寺底村,由于诗联文化的介入,已呈现出一种新风尚。无论是红白喜事、盖房上梁,还是老人祝寿、小娃满月,都要先请诗联学会的人到场,编几十副对联,遇红事红一片,遇白事白一片。通过楹联文化活动推动,树立了一批好儿子、好媳妇、好公婆的典型。

癸巳三月初十,是诗联学会会员温顺母亲九十五的生日。这天,寺底村的诗联会员,把前一天写的贺词、贺联红红地贴了满满一院,给温顺的母亲祝寿。会员们创作的贺联有:

大门联:

宏开寿域,南山歌大寿;

颐养遐龄,北海贺龟遐。

贺寿联:

松岭鹤寿百年画;

子孝孙贤满院诗。

颐期只因心态好;

福星且在子孙贤。

寿臻九秩,松高生气节;

步迈期颐,人老显精神。

让村民们至今难忘的,还有2011年武玉梅老人辞世后的“楹联葬礼”。如运城市楹联学会的挽联:

此时莫恸,问百年上寿,几人能有?

而后永承,铸一脉德风,八面同钦。

闻喜诗联学会副会长何沁学,根据老人102岁的年龄,撰写的102字长联:

几人能百岁,想对党政忠,对集体公,对家业勤,对长辈孝,对乡邻睦,对儿女慈,对名利淡,方知仁者无敌,美玉无瑕,史册流芳同仰望;

七月献斯生,诚让条山恸,让厅堂冷,让肝肠断,让孤梦残,让西柳悲,让功德驻,让懿范存,当见适之有寿,寒梅有品,春秋励志共传承。

2006年,原来在寺底村插队的13名北京知青,阔别30年后重回第二故乡,没想到村党支部用“诗联盛宴”迎接他们,村委大院内,诗联欢迎词贴满舞台:

山高水远长相忆;万紫千红总是情。昔荡心舟连梓里;今叙往事写沧桑。......

看着岁月刻在乡亲们脸上深深的皱纹,握着一双双结满老茧的手,知青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些朴实的乡亲能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平凡日子,书写成如歌的诗联,给他们来一次文化洗礼。知青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集资,给村学校买回30套课桌凳。

目前,寺底村诗联学会会员,已从当初的12人发展到100多人,支部书记行引贵也是其中一员。村支部支持文化活动,提出“弘扬国粹,文化兴村”的口号。村里每年给80岁以上老人、军烈属、老村干送春联。每年都要举行以诗联为主的农民文化节,放焰火、办联展、搞对句比赛。诗联学会每年四次组织外出一日游活动,几年来已经游完西安、延安、洛阳、开封、少林寺、皇城相府等地。他们旅游不是游山逛景,而是为了看联、学联、采风。每人身上都装有个小本子,进入景区先抄联、赏联,回来的路上边思考边写,一路切磋交流。

寺底村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在外工作的寺底人退休后纷纷返乡。像退休教师温顺、冯九堂,退休干部张英汉、张英杰,国家级画家张英豪、实力派书法家潘笃学等。他们不留恋大城市的繁华,陆续回村居住,与村里的“联老汉”们一起享受着诗联生活。

人心思古,凭郁郁柳烟传古韵;

观念求新,望葱葱桐翳酿新诗。

采访结束,回望这副大门联,虽然我才年届不惑,却已不由得想到退休,羡慕起“联老汉”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中堂楹联老汉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文化认同的场所因素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孔府的年节楹联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图式初探
中堂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