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市苏公亭联赏读
2013-11-14邹继海
●邹继海
宋绍圣元年(一零九四)大文豪苏轼遭诬陷被贬广东惠州安置,成就了惠州西湖,其后再贬到儋州。巧的是,苏轼之弟苏辙也于绍圣四年贬到湖南筠州,次年再贬任广东化州别驾,雷州安置。
兄弟二人在赶赴被贬安置地途中,于广西藤县相遇,携手同行至雷州。初时寄居于城西天宁寺,酒兴之余,苏轼挥毫写下了『万山第一』匾额,至今犹存,兄弟俩还乘兴泛舟罗湖,今已改名为西湖。 苏轼在雷州停留时间虽不长,但留下了墨迹和不少诗作,苏辙留下的诗作也不少,兄弟二人为雷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知恩图报的雷州人当然不会忘记苏氏兄弟,他们将罗湖改为西湖,湖中堤改为苏堤, 将其居住过的地方兴建成苏公楼,后改作苏公祠,于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在西湖湖心又建苏公亭,距今已四百七十三年,以纪念苏氏兄弟。
苏公亭刻有一副时任海康知县查廷赓(杭州人)撰写的对联:
万里宦游来海国;
一般乡景忆杭州。
这是一副七言联, 全联共十四字,采用四三结构句式。
上联『万里宦游』,『宦游』指士人外出求官或做官,为官而游,游中求官。 离乡求官,奔波在外,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联中指作者自己不远万里,从杭州来到雷州做官。 『来海国』,『海国』指海边的地方,『国』这里指地方而不是国家,联中指地处南海之滨的雷州。 上联作者把万里之外的家乡距离先作交待,为下联思乡作伏笔。
下联『一般乡景忆杭州』, 一般指一样、同样,指查廷赓知县看到雷州的乡村景物和他老家杭州的家乡景物如此的相似,尤其是杭州有西湖景色,雷州也有西湖景色,两地都是东坡文化,此情此景,勾引思乡之情,使在万里之外为官的作者就更『忆杭州』了。
对联的平仄安排,上联是『仄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是『仄平平仄仄平平』。 上联第三字『宦』在平声位用了仄声字,下联第一字『一』在平声位用了仄声字,第三字『乡』在仄声位用了平声字。 因一、三位置非节奏点字,是允许放宽平仄的。 上联结句『国』是仄收,下联结句『州』是平收。 该联符合七言联律的要求。
从词性和词组结构看,联中『万』与『一』是数词相对,『里』与『般』是量词相对,『宦游』与『乡景』是偏正词组相对,『来』与『忆』是动词相对,『海国』与『杭州』是偏正名词相对,该联在词性上是对得工整的。
东坡文化是雷文化的灵魂,以西湖和苏公亭来承载东坡文化,以使东坡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是雷州人,也是岭南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