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图书馆形态研究
2013-11-14余江华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
余江华(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馆舍、藏书、馆员,这三者不可分割。从本质上说,没有物理空间及馆员就没有藏书;相应地,没有物理空间和藏书,馆员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然而,在数字化主导的环境里,图书馆的上述三层含义开始分离。网络化数字资源无需馆舍,馆舍不再是发送及借还书籍的唯一地点。馆员的角色也在改变。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模拟信息与数字信息的差异,很可能我们对未来图书馆的展望与规划又落入了图书馆三因素的框框里。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兴建大学城,这应该是大学图书馆难得的变革机遇,但有多少大学图书馆真正抓住机遇进行了革命性的发展呢?本文参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力图厘清这三种因素的分离与变化,希望能有助于准确定义未来图书馆。
1 馆舍
藏书进入数字时代后,实体藏书逐渐被电子藏书取代。欧美地区很多高校将部分纸质图书及装订好的过刊要么堆放到偏僻的角落,要么密集排架。还有很多高校,干脆将实体过刊废弃,整个过刊的管理都由电子数据库如JSTOR替代。可见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含义正在改变,这也是图书馆界广泛讨论的主题。虽然图书馆的仓储功能正在消减,但实体图书馆仍将继续是高校学术活动的重要元素,这已形成了广泛共识。2002年,美国学者Shill和Tonner进行了图书馆馆舍功能的调研,发现新建的或革新过的图书馆与图书馆的使用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类图书馆合理调配了物理设施的使用及图书馆服务的功能。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物理图书馆是数字资源的门户吗?学生如何看待馆舍功能的改变?非图书馆类服务会影响图书馆的使用吗?虚拟服务会怎样影响图书馆的服务?这些问题都尚待研究,但图书馆方及校方的管理者都认为实体图书馆在校园里的地位仍然重要。Shill和Tonner的研究还显示,馆舍固然重要,但不能保证使用。建筑美学不是成功的保证,图书馆的价值在于藏书,服务以及围绕形成的读者群体。当藏书及服务都数字化后,读者与图书馆建筑的纽带关系就变了,如果仍然将图书馆只看作一个地方,加上管理不善很可能就沦为校园中一个普通建筑。
目前,欧美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成功地经历了这种变化,选址居要、网速快、打印免费、座椅舒适,还设有咖啡吧等休闲场所。入馆人数显示,这些措施对学生很具吸引力,但考虑到从纸质到数字的转化才刚刚开始。人们会质疑活动中心、自习空间及沙发是否会取代书架空间。充满书的空间看起来会比实际空间小。有多少人对馆舍的大小有坚定而清晰的概念?如何布置才合适?布置一个削减了实体馆藏的大型高校图书馆需要想象力,需要远见。我们可能必须策略性的选择其他校园职能部门来充实空间。欧美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始涵纳教室、办公室、以及非图书馆的部门。乐观地看,这些服务能增强图书馆的活力。创建学生服务中心(如IT服务中心、写作及学科研究中心)的想法很有吸引力,而且校方及馆方都会支持,但这样做虽然能增加入馆人数,却不能说明馆藏使用及图书馆服务增加了。除非这些非图书馆的活动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否则,图书馆很可能沦为一个普通的办公楼、教室之类的东西。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没有实体空间的图书馆会是怎样的?没有了实体空间,其他两个因素(藏书,馆员)依然存在吗?如果存在,那又是怎样的形态呢?
2 馆藏
纸质时代,读者要借书、看参考书或者复印文章,必须到有馆藏的实体图书馆去,这种情形下,馆藏很容易定义,馆藏数量受到馆舍容量的限制,查询图书要通过馆藏目录等图书馆检索工具。虽然通过馆际互借、文献索引、图书目录等工具可以获取更广阔的藏书,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图书馆馆藏是一个封闭的藏书系统。而在网络环境下,馆藏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即馆藏的界限是模糊不定的。馆藏内容不断变化,且大都跟馆藏地点关系不大,这样一来,很难定义馆藏。某个数字目标是否属于某个图书馆的馆藏呢?只因为该图书馆买了使用权,或者因为包含在馆藏书目录里,含在ERM里或者提供了目标链接,或只是列入图书馆的网页,存储在图书馆服务器里,就能说它是该图书馆的馆藏了吗?
纸质时代,读者和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的定义大体是一致的。但在网络环境里,双方的认识分离了,读者关心在哪里使用资源,如何检索到。图书馆馆员则看重资源的获取、收藏、著录。比如在美国,某个学生需要最新的美国人口数据,以前他会到图书馆,通过查询馆藏目录或请管理人员帮助找到一种或几种美国人口部门的专业期刊。在网络环境下,他依然可以这么做,图书馆依然会收藏和著录这类人口文献。所以该学生可以查询图书馆的OPAC后,找到相关纸本期刊。也可通过OPAC的URL查到网络版的期刊,再或在图书馆网站上找到目标链接导引。但他也可以查询Google而完全不用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人是这么做的。所以,如果图书馆把人口数据这类文献做为其馆藏的一部分,用户会越来越不以为然了。最近OCLC的一项研究发现,用户只把图书馆看作获取纸本书籍的地方,如果他们要查数字信息,普遍不会去图书馆。
你也许会认为上述只是个例,但想想教学科研人员如果想看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他不必访问图书馆网站,他只需在浏览器里输入该杂志的URL,很容易用电子书签标记或Google检索到。当然,如果该读者不在校园内,会稍微有点复杂,但仍可以很容易地绕开图书馆。而且,如果是老点的期刊,欧美的研究学者一般会到Post-Print数据库里获取。Post-Print数据库对所有人开放。另外,越来越多的期刊免费开放使用。有那么多界面可以检索目标文献,读者自然就不愿意麻烦地连接图书馆了。电子期刊可以从出版商或者从各种数据集成商处获取。他们各自都会提供多种渠道检索目标文献。而且都有各种格式方便阅读。一些文章还会贴到不止一个机构的数据库里。图书馆无法控制读者检索数字资源以及他们的阅读方式。用户可以标记该期刊,通过RSS超链接到EMAIL,订购课程网页,或其它电子文献,或者通过Google检索文章。在网络环境,用户检索学术资源的行为方式,正如他们与朋友互动、查找娱乐内容及购物行为方式一样。而且用户越是依赖公共网络工具检索数字学术内容,他们就越是将这些学术内容与网络本身(而非图书馆)联系在一起。
一旦用户将数字内容与网络看成一体,那么主要检索工具就变成Google、百度等网络主要搜索引擎了。这倒不只因为Google等比图书馆的OPAC及全套的摘要、索引等容易使用,而是因为人们习惯了Google的查找方式。
通用搜索引擎是否已成为用户默认的数字图书馆了?这个问题看似有点夸张,但其实,在欧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Google 进行学术研究了,有实验数据证实Google对某些学术领域有较好的覆盖,而且Google还在不断完善。图书馆不仅不再是一个实体空间(这一点已经发生),而且也不成其为馆藏了。
图书馆竭力增加其数字馆藏以望保持地位,可在读者看来,越是数字化,图书馆馆藏的规模与其重要性就越是一点一点被剥蚀,这已成为一种悖论。图书馆不太可能改变这个趋势,出版商及公众搜索引擎都正日益强化这种趋势。图书馆必须改变他们关于数字馆藏的定义以及对它的投入,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管理已经与传统书目管理脱钩,这一趋势在不断深化。容易通过网络获取的文献图书馆应该收藏吗?如果是,应该收藏到什么程度?图书馆应该着重收藏本校相关专业文献,以及通用引擎不容易获取的特色馆藏吗?在数字资源的收藏中,图书馆到底应扮演什么角色。
图书馆在网络时代建设馆藏的选择性也减少了,联采、捆绑数字资源以及公开获取资源等都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收藏的选择。可收藏的文献的范围也在改变,例如开放运动产生了不断扩大的自由获取的资源库,这些资源可以绕开图书馆自由获取。Google的图书数字化项目(以及报刊数字化项目)开创了巨大的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可以部分或完全自由获取,不必成为图书馆的馆藏。同时,社会文献资源的总量不断增大,检索越来越困难,而检索却是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项。
3 馆员
纸质时代,图书馆需要大量低技术人员进行繁琐的文献处理工作。虽然通过书刊的订购、编目及流通等日常工作,图书馆馆员一直和馆藏打交道,对馆藏的形成、内容及地点了然于心,师生依靠馆员的专业知识帮助检索图书与文章。馆际互借、采书、流通、图书预留等工作也增进了读者与馆员间的联络,加深了友谊,有益于了解潜在的读者需求。但IT技术,电子期刊、直接上架服务、实体馆藏缩减,流通量下降,这些都给传统的图书馆业带来了深远的变化。
图书馆日常专业加工工作显著减少,也相应减少了馆员与藏书的关联。例如纸质期刊需要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员,而电子期刊,虽然数量远远大于纸质期刊,却只需要很少的维护人员。一般采购工作的外包、上架服务以及电子期刊捆绑打包等都削减了馆员专业图书馆知识的要求。而这在纸质时期是最其本的从业要求。由于一切都在迅速变化,认识学术发展趋势比以往重要。这些通过RRS反馈、新内容提醒服务以及学术博客很容易了解到,无需查询实体馆藏,所以,教学科研人员专业馆藏的知识比图书馆馆员还丰富。
网络获取学术资源的简易性也降低了馆员与师生间的接触。所以要想与图书馆核心读者群保持联络必须更主动,不能指望他们使用实体馆藏或登陆图书馆网站。较积极的方式是开展图书馆文化课,图书馆的外向型推广活动,积极参与校园学术生活。
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努力减少纸质图书所需的分类、著录、管理等方面的人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今,借助于IT技术的发展,工作效率空前提高。随数字化而来的迅速变革使得图书馆急需重新配置人员。不可能依靠技术职位低的、计算机水平低的人员去开发高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开发,数字化项目、GIS、大学数据库开发及研究数字空间都需要高级IT技术人才。未来十几年间一半的图书馆员将退休,高校图书馆必须抓住机遇进行人员大换血,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很强的领导力、清晰的目标及全新的组织构架。
4 研究意义
研究结论是传统图书馆的三个基本要素正在分离,所以规划将来,必须清楚要选择哪条发展道路,不能将这三方面硬性结合起来。新的工作策略应该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就应该和另一方面脱钩。图书馆领导将来应权衡三个分离的策略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专注优化馆舍功能,将其发展成学习中心及学生服务中心。第二个选择是致力于建设数字馆藏及相关获取渠道,即创建有吸引力的门户网站。第三个选择重新定位馆员服务职责,提供数字化环境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要提供优质服务,馆员必须有信息获取、维护、操作、使用等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此三种选择中,有很多种组合方式可以考虑。
首先,图书馆领导及校方领导要确实考虑有选择地专注某一方面的发展。比如馆舍可以继续保留图书馆的名称,但不一定非得由大量图书馆员来管理,由现有学校的校舍管理部门管理会更有效;降低实体馆藏的投入,因为网络传递虚拟馆藏更高效;数字文献传递服务也可以采取独立运作的模式,其中蕴涵的规模效应尚待开发,值得一提的是,实施这些变革都没有技术障碍,只是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一些联盟组织,例如OhioLINK已经在进行虚拟文献的传递服务,网络基建项目如NanoHUB.org已经在网络上提供专业数字信息服务。
馆员的角色始终是传递服务,在海量信息环境下,如果说缺乏信息服务的机会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读者急需数据转换、数据挖掘、数据运作、GIS应用、模拟等很多服务。很多图书馆专注管理本单位专业数据库,还有一些参与到新兴的网络建设项目中,寻找提供服务的机会。
图书馆开始意识到传统服务的意义正在改变,但至今,响应不及变化快,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已显著降低,读者更可能通过图书馆网站及其数字馆藏与图书馆发生关系,或者干脆通过非图书馆资源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读者获取信息不再困难,所以必须从传统服务转向网络信息支持。应开发数字资源、数据处理及计算机支持的潜在需求。提供服务的馆员,应有能力挖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善于讲解数字视频技术、检索算法以及数据维护等技能。读者体验表明很多计算机帮助请求得不到满足,读者对这方面的需求远高于纸质时代。提供此类服务可以提升馆员的职业地位。
信息支持基本都是电脑应用服务,需要相当高的电脑操作水平,例如,熟悉各种软件的应用,能进行语言翻译、能设计APIs用户界面及信息文挡搭建等。所以,系统管理部门不再只是图书馆的一个独立部门,他们的专业知识应该普及为图书馆所有成员的基本知识。系统管理部门应将一些常规技术支持外包,以便他们腾出时间专注于本馆及本校的专门IT技术需求,他们应承担图书馆核心服务的职责,比如图书馆门户网站设计。服务的目的是降低读者的技术成本投入。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策略方向,都要符合所在高校的发展需求,如果学校认为图书馆的最佳用途是成为学生服务中心,只要符合学校发展需求,就应该认为是合理的。
信息丰富意味着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多选择,过去,他们只能去校园图书馆,而且老师也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查询资料。如今,图书馆必须主动争取读者的注意,这对于以往在高校有着独特地位的图书馆可能会觉得不习惯。但是,如果决策方向是致力于创建数字信息资源并和向其读者群提供相关服务,那么图书馆就必须吸引读者,了解读者需求。
5 结论
本文从定义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角度着手,审视图书馆的未来图景,梳理出一套全新的策略选择。这些策略突显了未来的发展机遇,并勾画了将来图书馆的职业与价值。图书馆均衡地发展三个方面不大可能也不明智。所以各个图书馆会有不同的侧重,一些图书馆会着重于数字信息服务的开发,这类服务通过网络可以面向更广的读者群而不只限于本校读者。市场不会让所有的图书馆同时向同一读者提供同质服务。必然会进行自然的优胜劣汰。最终各自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一些侧重馆舍服务,一些开发数字服务,还有的进行资源建设。
选择图书馆馆舍功能的发展方向相对容易些,预期风险也可能最小,但要注意,无论怎样都不再需要太多人员了。选择创建资源,则需要很大程度的创业,需要大规模重组,还有政策可行性的问题。作者认为,选择提供数字化相关服务最有前景,发展机遇最丰富。他们将进入充满机遇,不断变化的领域。
正如美国学者Christine L说的“我们现在处于创建下一代学术信息机构的关键时期。今天的选择将决定明天图书馆的形态。好在目前图书馆相关文化依然很强,政府投入也依然不减,必须赶紧变革,不要等到公众关注降低,相关资源消耗怠尽才采取行动。
1 Ohio State renovated the library to create more space for users and reduced the onsite collection from 2.2 million to 1.5 million areduction of roughly 30%.“Library Renovation at Ohio State U.Promises More Space,but Fewer Book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Buildings&Grounds Blog[EB/OL].http://chronicle.com/blogs/architecture/219/library-renovation-at-ohio-state-u-promisesmorespace-but-fewer-boos,2007-07-10.
2 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t Pomona discarded print editions of journals available through JSTOR as part of a library renovation project designed to increase user spaces.“Library Renovation Leads to Soul Searching at Cal Poly,”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EB/OL].http://chronicle.com/free/v53/i02/02a05901.htm,2006-09-01/2008-12-17.
3 Jerry Campbel.Changing a Cultural Icon:The Academic Library as a Virtual Destination[J].Educause2006,41(1)
4 Mark R Nelson.E-Books in Higher Education:Nearing the End of the Era of Hype[J].Educause,2008,43(2)
5 Harold B.Shill&Shawn.Tonner.Does the Building Still Matter Usage Patterns in New,Expanded,and Renovated Libraries,1995-2002[J].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 65,2004(2):123~150
6 马先皇.网络图书馆定义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6):12~13
7 黄俊贵.明确图书馆本质——从“图书馆”定义说开去[J].新世纪图书馆,200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