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图书馆:拐点或终点”一文之我见——兼论新技术时代图书馆的转型之道

2013-11-14梁伟波石立民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

新世纪图书馆 2013年7期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

陈 灏 梁伟波 石立民(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

1 前言

由同济大学与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联合举办的“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2012年4月25-26日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馆长以及图书馆界知名专家近两百人与会,就当前新技术环境下全球图书馆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未来发展展开交流与探讨。美国图书馆协会前任主席Jim Rettig、美国罗格斯大学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Marianne Gaunt、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等出席并做主旨报告,从不同角度对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此次会议共设6 个主题,分别是“图书馆组织管理与发展规划”、“图书馆馆员职业生涯设计”、“新技术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读者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图书馆技术更新与发展前景”。会议邀请了大批媒体记者,会后一篇发表在《文汇报》上的名为“传统图书馆:拐点或终点”的会议报道,一经刊出,各大图书馆主页纷纷转载,在业界掀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本人有幸全程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收获很多,后来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整篇文章虽然看似架构明晰,论据确然,但是细究之下不难发现,其中有些观点不甚全面,有断章取义的嫌疑,甚至还有一些原则性的认识误区。笔者作为大学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在一些方面有着不同看法,这里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2 值得商榷之处及个人看法

2.1 观点一:图书馆“裁员”说

“裁员”一词,应该来源于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由于危机所导致的经济大萧条,商品需求下降,产能过剩,所以才要裁员。但环顾一下大学图书馆现在所处的服务环境,你就能看到,现在读者的需求非但没有减少,相反还在突飞猛进地增长。因此,服务需求没有萧条,图书馆的“萧条”说,“裁员”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现在不是没什么事情可做,而是面对新的环境,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特长,融入新的发展需求,做些什么,怎么做的事情。

哈佛之所谓裁员,主要原因:70 多馆业务合并,打通,业务流程重组,对于多余的人员进行精简。减少的人员到底是正编的,还是临时工,都还很难说。再说现阶段国内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已经渡过此阶段,“一门禁”解放了多少人,基本没有人员冗余,其次,随着老同志的退休,所谓“多余的人”也已经大量减少,基本没什么冗余人员了。另外,我认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还应该是吸引人才、积极转型、提高服务质量,我不信只通过裁员就能使“哈佛大学图书馆将20 世纪荣耀延续到21 世纪”,否则国内的很多大学图书馆恐怕早就世界一流了。

2.2 观点二:新技术的冲击下,新文献“开放”了,旧文献“数字”了,对于传统纸质资源不再重视了

不管是新文献还是旧文献,改变的只是形式,读者对于资源本体内容的需求并没有改变。简单点说就是本质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现象,对于读者来说,关键是如何对其阅读的本质内容进行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架起资源内容与读者需求之间的桥梁,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在新技术背景下,对于有些服务的开展,我们的思考和立足点还是应该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属性上来,这样看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就拿现在比较流行的服务“移动阅读”来说,“移动”是方式,“阅读”才是关键。当前很多图书馆的“移动阅读”研究有点偏离方向,“阅读”问题还没想好,就要搞“移动”,好像有点舍本逐末了。关键是要先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先好好研究“读什么”的事情,然后才是研究“移动”能给这些阅读带来什么便利,我们是否需要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多图书馆的馆员们还是应该多关心些本质性的东西,实在要研究“移动”,也应该从读者角度、需求角度、阅读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不能为“移动”而“移动”,否则的话,我觉得“移动阅读”可能就只能是昙花一现,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另外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转变过程,短时间内大家对纸质媒介的依赖不会消亡,广大读者还是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丰富的纸质资源进行学习和休闲。纸质资源作为研究资料的重要性或许不如以前,但是作为学习和休闲资源,其重要性一点也未下降,相反,随着教育普及,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其的需求量反而越来越大。

2.3 观点三“:如果我们还沉醉于藏书量多大、看书的环境多好、硬件设施多先进……那么这个美好的图书馆,或许将是员工们的职业坟墓。”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认为,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传统图书馆都走到了一个拐点:新时代越来越明确地要求它转换服务功能

大学教育,理应从人的全面发展着手,这个世界难道只需要工程师、科学家了么?并不是,艺术家、律师、社会管理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中科院图书馆可以只服务科学,但大学图书馆绝对不可以,你要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来考虑。因此文中仅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传统图书馆的消亡,明显以偏概全,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它们的服务对象多数还是普通大众而不仅仅是科研人员,从提高学生或民众的文化素质这个层面上说,传统图书馆的存在价值绝对不容小觑。

国家也是如此,光搞GDP,光搞经济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么,笔者并不这么认为,人们物质富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的现象还少么?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文化强国”,就是中央决策层对相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经济重要,文化也重要,和谐社会理念提的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图书馆的工作也是一样。

2.4 观点四:“今后的出版物会同时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馆还有没有必要把它们都买下来?”

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要看作什么用,以笔者供职的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举例,作为有着鲜明特色的航运、海事院校,有些可以只买电子的,有些则都要买。特别是对于一些特色图书,如果我们不收,恐怕就没有人管了,因此先不管利用情况如何,作为航运、海事文献“保脉留种”的品种保存库的功能还是要有的。特别是一些老的航运文献,国外的文献先不说,国内的呢,收齐了么,补齐了么,可能都还没有。这些工作都要做,从人力、物力方面都要投入很多。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且越早越好,再晚的话很多东西可能就再也收不到了。

另外,现在很多大的公共图书馆和部分财力较强的高校图书馆每年都投入大量的经费,购置相关资源,而很多小馆则不能有如此待遇,于是乎大家纷纷吵着资源共享,殊不知,你要和别人共享,你的资本在哪里,你凭什么,我想这就更需要我们多数的中小馆仔细认真思考了。如果某一天你能说我的馆藏总量虽少,但在某某领域很有特色,那你也算有了和别人共享的砝码和资本,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搞清楚,就什么都不买而嚷着要共享的话,那我只能说那你等着天上掉馅饼吧,你的共享是一种等待别人施舍的共享,是一种没有尊严的共享。

3 报道之所以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

对于文章出现此类偏差,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很多报道者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几个本质属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如果缺了这些认识,所写出的报道将仅仅是从某些角度看待图书馆所得出的小众结论,不具有代表性。让我们再看一下图书馆事业的三个基本属性吧。

3.1 公益性

与短视、狭隘、急功近利的GDP 思维相比,公益性思维则是从长远发展、可持续的角度来看相关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图书馆对人的全面成长的作用具有隐蔽性、长远性等特点,短期可能你看不出其价值,但较长一个周期,其存在价值及意义明显。

如果按照现在的GDP 理论,图书馆里恐怕很多项目都是赔钱、应该关掉的。或者即使开展,也应该是收费的,谁钱多,谁享受;谁没钱,谁倒霉,如此一来,家境贫寒的学子将情何以堪。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理应提供公益、均等的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能够有尊严的、公平的获取文化,获取知识。

3.2 文化教育性

图书馆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其文化教育作用,很多时候其对人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正如莫言在获诺贝尔奖的答谢晚宴上拿文学来打比方所讲的一段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当整个社会变得浮躁、功利的时候,在人们眼里还是最后一块净土的大学及其图书馆,能否还能够多些淡定,多些内涵,少些急功近利,值得现在的图书馆领袖们好好思考。

3.3 社会公共知识文化空间

当今的图书馆,虽然其作为藏书楼的意义已经消亡,作为阅览室的功能也在不断淡化,但作为公共知识文化交流空间的作用却在不断增强,毕竟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在于他的交流、沟通的行为和能力。因此图书馆作为一个学习空间、交流空间、文化空间、共享空间、创新空间的价值将永远存在,依存于这一点图书馆也将永远存在。

4 面对转型,我们该怎么做

20 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企改革时,一时下岗潮流风行,今天看来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当时国企一味强调减员增效,其实和增效比起来,增能、增质更迫切一点,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工业水平整体质量之差,国际竞争力之弱,整体状况仍旧不容乐观,这就与在改革之初没有认清方向有很大的关系。仅有几个进入世界500 强的企业,也都是清一色的国企,国家垄断行业,很多人笑称其是“500 大”,假如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不知道能折腾成个什么样。“增能——质量,增效——速度”,有些时候质量往往比速度要重要的多,因此,当前图书馆转型当务之急应该是好好琢磨,琢磨未来图书馆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馆员的素质、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不是仅仅简单的以为“裁员”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5 结语

面对当今复杂的信息环境,各类会议及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会,但我们不能没有选择的人云亦云,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方向。从最初的“资源救图”、“技术救图”、“学科救图”到当前热门的“文化救图”,只能说是图书馆人结合图书馆当前发展热点提出的一些发展方向和趋势,这些方向和趋势可以说是“危”也可以说是“机”,因而不能片面地依此直接推断图书馆末日的到来。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图书馆好像还是机会大于危机,需求大于供给,还不到很多人所说的到了生死抉择的危机边缘了。因此,我们只能说这些口号或者命题恐怕很多都只是“伪命题”,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打造的类似“2012”的末日言论。作为图书馆行业的一份子,我们有空还是应当多去琢磨、琢磨我们的读者以及他们的需求,不要过多的把精力都放在这些“末日言论”上。毕竟,图书馆未来是死是活,恐怕这些预言家说了不算,读者说了才算。因此,我觉得现在我们作为图书馆人考虑问题,做事情还是应该踏实些,认真些,长远些,这样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才真有希望,才有长久的生命力,才真能像报道里那句话所说的那样“将20世纪荣耀延续到21 世纪”。

1 中外专家共话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新技术时代大学图书馆领导与管理创新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2):63

2 樊丽萍.传统图书馆:拐点或终点[N].文汇报.2012-05-06.

3 莫言诺贝尔晚宴答谢词[EB/OL].http://edu.qq.com/a/20121213/000198.htm,2012-12-13.

猜你喜欢

图书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求学杜兰大学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至善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去图书馆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