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水库淤积计算预测与原型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2013-11-13卢金友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年12期
关键词:沙量水沙三峡水库

卢金友,黄 悦

(长江科学院 a.院长办公室;b.河流研究所,武汉 430010)

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防洪库容221.5亿m3。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将发生大量泥沙淤积,库容减少,变动回水区洪水位抬高,直接影响水库长期使用和综合效益的发挥。为此,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初步设计、技术设计以及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等各个阶段,水库泥沙问题都被列为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此,长江科学院采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为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水库泥沙冲淤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对比分析了不同阶段库区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及排沙比等数学模型计算预测成果与10a来实测结果的差异及原因,为数学模型的改进和预测精度的提高提供参考。

1 三峡水库调度方式及运行过程

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进入围堰蓄水期,坝前水位按汛期135m、枯季139 m运行4a。

2006年汛后进入初期蓄水期,坝前水位按汛期144m、枯季156m运行2a。

2008年汛末开始进入175m试验性蓄水期,2008年9月28日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45.27m,至11月4日达到最高水位172.80m,之后水位基本稳定在170m左右运行。

2009年1月1日至6月20日,坝前水位由169.17 m逐渐消落至145.31m,汛期坝前水位基本控制在144.9~146.5m之间;9月15日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45.87 m,至11月24日坝前水位达到171.43 m,为2009年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位;汛期8月初水库进行了一次防洪运用,坝前水位达到153.53 m(8月9日),拦蓄洪量42.7亿m3。

2010年1月1日至6月10日,坝前水位由169.39m消落至146.5m以下;汛期(6月10日至9月9日)水库进行了7次防洪调度,最高库水位161.02m,累计拦蓄洪量264.3亿m3,汛期平均库水位为151.54m;9月10日水库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60.2m,至10月26日坝前水位首次蓄水至175m,之后库水位维持在174.5~175m之间。

2011年1月1日至6月14日,坝前水位从174.66m逐步消落至145.66m,汛期水库实施了4次中小洪水调度,拦蓄洪量247.16亿m3,最高运行水位为153.84m;9月10日水库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52.24m,至10月31日库水位蓄至175.0m。

2012年1月份坝前水位即开始从174.67 m逐步消落,至6月14日坝前水位下降至最低145.39m,汛期水库实施了4次洪水调度,拦蓄洪量200亿m3,最高运行水位为163.11m,其中7月24日三峡水库迎来蓄水成库以来的最大洪峰71 200 m3/s,经水库削峰拦洪,最大下泄流量44 100m3/s;9月10日,三峡水库开始蓄水,起蓄水位158.92m,至10月30日蓄水位达到175.0m。

此外,三峡水库还开展了生态调度和水库减淤调度试验。

图1为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坝前水位过程图。可以看出,蓄水后三峡水库实际运行方式与初步设计确定的运行方式有所不同:一是初期蓄水期较短;二是试验性蓄水期的汛期实施了中小洪水调度,坝前水位抬高较多;三是试验性蓄水期汛后蓄水时间提前。

图1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坝前水位变化过程Fig.1 Water level variation at the dam since the operation of TGP

2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情况

2.1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入库水沙条件

2003年至2012年,三峡工程平均年入库水量3 680亿m3,较蓄水前多年平均值3 972亿m3减少7.35%,其中2006年、2011年为小水年,2005年、2012年为丰水年,这10a来水总体偏枯;平均年入库沙量1.9亿t,与蓄水前多年平均值4.6亿t相比减少了59%,其中2006年和2011年入库沙量最少,仅为1.0亿t,入库沙量最多的2005年也只有2.54亿t。总的来看,三峡工程蓄水以来的10a,入库水量较蓄水前有所减少,入库沙量减少较多,只有蓄水前多年平均值的41%[1]。三峡水库入出库水沙及库区泥沙淤积量见表1。

2.2 三峡工程运用以来库区总淤积量

三峡水库2003年6月蓄水至2012年12月,入库悬移质泥沙19.008亿t,出库悬移质泥沙4.64亿t(黄陵庙站),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14.368亿t,近似年均淤积泥沙1.44亿t(见表1)。按地形法统计,三峡水库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干流库区铜锣峡—大坝累积淤积13.666亿m3。

为比较输沙量法和地形法的计算结果,利用2005—2010年三峡库区淤积物干密度观测成果对2003—2010年库区淤积量进行了换算比较[2],结果表明,根据输沙量法计算2003—2010年寸滩—大坝段淤积泥沙12.0亿t;根据断面法,铜锣峡-大坝段淤积11.9亿m3,采用干密度实测值分段进行换算,得到淤积量为11.6亿t,与输沙量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由图1、表1看出,三峡库区泥沙淤积与入库水沙及坝前水位关系密切,相同入库水量条件下来沙量多,则库区淤积量相应增加;相同来水来沙条件下库区淤积随坝前水位抬高而增加。2006年汛后坝前水位按156m运行,汛期水位按144m运行,比围堰期水位高9 m,库区淤积量也相应多些,如2007年的来沙量比2005年的少,而淤积量则比2005年的多;2008年9月水库按175m试验性蓄水,汛期水位、蓄水位都相应抬高,库区淤积量也随着增加,如2008,2010,2012年的来沙量比2005年的少,而淤积量则比2005年多15%~30%。如将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2007—2008年和2009—2012年分别近似地作为135m围堰蓄水期、156m初期蓄水期和175m试验性蓄水期,则3个时段的淤积量分别为4.703亿,3.551亿,6.114亿t,分别占总淤积量的32.73%,24.72%和42.55%。近似年均淤积量分别为1.176亿,1.776亿,1.529亿t。

表1 三峡水库入出库水沙及库区泥沙淤积量Table 1 Values of incoming and discharged flow and sediment,and deposition amou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2.3 干流库区淤积量分布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大部分泥沙淤积在常年回水区(清溪场以下),水库运用至2012年末,干流库区(朱沱—大坝)累计淤积14.368亿t,其中清溪场以下淤积13.21亿t,占干流库区淤积量92%,清溪场以上淤积1.158亿t,约占干流库区淤积量的8%[1]。具体淤积量及分布见表2。

库区泥沙主要淤积在宽谷河段和深槽。宽谷段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90%以上。随着水库蓄水位逐步抬高,回水末端逐渐上延,变动回水区相应出现泥沙淤积,但淤积量相对较少,占干流库区总淤积量比重较小。

2.4 出库排沙比

三峡水库2003年6月蓄水运用至2012年末,年平均排沙比为24.4%。实测结果表明,蓄水后年际间出库排沙比变化较大,除受来水来沙条件的影响外,蓄水方式变化及汛期水位、蓄水位抬高也有直接的影响。

围堰蓄水期坝前水位维持在139~135m运行,出库排沙比平均为37.0%,其中2006年因入库水小沙少,特别是汛期基本无大流量,入库流量大于25 000m3/s仅 4 d,最大流量只有 29 700m3/s,致使出库泥沙很少,排沙比仅为8.7%,其它年份在38%~41%之间;初期蓄水阶段,水库按156~144m方式运行,汛期水位、蓄水位均相对围堰蓄水期抬高,排沙比大幅度减小,约15%~23%,平均为18.8%;2008年汛后水库按175m试验性蓄水,除2011年小水少沙外,出库排沙比在14%~21%之间,由于汛期实施中小洪水拦洪,排沙比相对正常运行情况小,其中2010年拦洪次数较多,排沙比较小,试验性蓄水期平均排沙比为16.1%。

3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预测成果

自三峡工程论证以来的不同阶段,长江科学院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不同方案的泥沙淤积进行了大量计算预测,为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选取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正常蓄水位175m、汛期限制水位145m和枯季消落低水位155m)方案计算预测的代表性成果与蓄水以来实际淤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3.1 计算条件

3.1.1 计算范围

干流自合江至三斗坪,全长779km;嘉陵江自合川至入汇口,长92.7km;乌江自武隆至入汇口,长68.6km。

3.1.2 计算初始地形

初步设计阶段计算初始地形采用1960年实测地形,技术设计阶段采用2003年3月实测地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采用2007年11月实测地形。

3.1.3 计算水沙条件

初步设计阶段选用1961—1970年干流寸滩站和乌江武隆站实测水文系列(简称60系列),该系列包括了丰水丰沙、中水中沙、少水少沙等不同典型年。这10a的水、沙量平均值与多年(1953—1984年)平均值接近(见表3)。

表2 三峡水库历年泥沙淤积分布(输沙量法)Table 2 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over years(by method of sediment discharge)

表3 各阶段计算采用的水沙系列特征Table 3 Water and sediment values in different stages for the calculation

技术设计阶段除采用60系列计算外,还采用上游来沙减少的1991—2000年系列(简称90系列)进行了计算,该系列寸滩+武隆站年均水量较60系列减少7.1%,而沙量则减少了25.9%(见表3)。

鉴于近期长江上游来沙大幅度减少及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库即将建成运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计算时前6 a(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入库水沙条件采用近期2001—2006年水沙系列,该系列寸滩+武隆站年均水量较60系列减少12%,而沙量则减少了57.1%(见表3);2013年以后入库水沙条件采用90年代水沙系列,并考虑三峡水库上游建库拦沙。

3.1.4 计算时段划分

时段划分以基本能反映年内水沙变化过程为原则。每个水文年划分为80个时段,其中汛期流量大或变化大时取1 d为1个时段,其它根据水位、流量变化情况划分时段,枯期最长的时段为10d。

3.1.5 水库调度方式

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方式运用,水位按175,145,155m 方案的调度方式为:汛期(6—9月份)库水位维持在汛期限制水位145m,腾空库容,以满足防洪需要,同时进行排沙;汛后入库沙量、水量减少,水库采用高水位175m运用,以求得较大的发电和航运效益;汛前1—4月份的枯水期,为了满足航运要求,库水位维持在枯水期消落水位155m以上,保证航运的畅通,同时水库泄水以满足保证发电出力和坝下游航运要求;此后逐步降低,至6月10日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45m。

各阶段水库运用初期计算采用的水库调度方式为:初步设计阶段水库运用初期10a坝前水位按156,135,140m 方式运用。

技术设计阶段水库运用初期10a蓄水位逐步上升,2003年6月至2006年9月,坝前水位按139,135m方式运用;2006年10月至2013年9月,坝前水位按156,135,140m方式运用。

三峡后续工作阶段,水库运用初期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按156,144m方式运行1年;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水库按正常蓄水位175,145,155m方式运用,入库水沙条件采用近期2001—2006年水沙系列年。

3.2 计算预测成果

由于三峡水库运用后可用于比较的资料只有10a,因此,以下仅给出各阶段公布的水库运用初期的预测成果。

3.2.1 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成果

初步设计阶段计算预测水库运行前30a水库淤积85.7亿m3,淤积绝大部分在涪陵以下的常年回水区,占总淤积量的95%[3]。

计算预测水库运用初期10a平均排沙比为29.9%,库区淤积量按入、出库沙量统计,年入库沙量5.09亿t(寸滩 +武隆,1961—1970年平均值,见表3),年出库沙量按排沙比29.9%计,约1.52亿t,库区淤积量3.57亿t。

3.2.2 技术设计阶段预测成果

入库水沙按60系列计算,水库运用10a末,干流库区淤积28.9亿m3,其中涪陵以下常年回水区淤积量占干流库区总量的93%,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总量的7%;入库水沙90系列计算,水库运用10a末,干流库区淤积16.77亿m3,其中涪陵以下淤积量占干流库区总量的94.5%,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总量的5.5%。预测成果详见表4[4]。

表4 三峡工程技术设计阶段水库运用初期库区淤积预测成果Table 4 Predicted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during initial operation in technical design period

3.2.3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预测成果

计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6 a(2007年10月至2013年12月),库区总淤积量7.48亿m3,其中变动回水区(涪陵以上)淤积0.51亿m3,占库区总淤积量6.8%[5]。

4 三峡水库淤积计算预测成果与蓄水运用以来10a实测结果比较

本文比较所采用的水库淤积计算预测成果均摘自长江科学院各阶段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2-4],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10a实测结果直接引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公布的监测成果[1]。

4.1 淤积量比较

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阶段计算预测水库运用初期10a,入库沙量年均5.09亿t,出库排沙比为29.9%,库区年淤积量3.57亿t,是实测值1.44亿t的2.48倍。

技术设计阶段计算预测水库运用初期10a,入库沙量为60系列时,三峡水库淤积28.9亿m3,年均淤积2.89亿m3,是实测值1.37亿m3的2.11倍;入库沙量为90系列时,库区年淤积1.677亿m3,较实测值大22.7%。

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入库沙量为近期2001—2006年系列时,计算预测三峡水库运用至2012年末(2007年汛末至2012年)库区淤积量7.48亿m3,年均淤积1.496亿m3,较实测大9.4%。

综上可见,不同阶段预测的库区淤积量较实测值大,主要受入库沙量变化的影响,淤积量与入库沙量呈正相关,当入库沙量与实际蓄水的来水来沙环境相近时,库区总淤积量与实测值接近。

4.2 淤积分布比较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至2012年,大部分泥沙淤积在常年回水区,按输沙量法统计,涪陵以下常年回水区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92%,涪陵以上变动回水区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8%。

初步设计阶段60年代水沙系列预测,水库运用30a末,涪陵以下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95%,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5%。技术设计阶段60水沙系列预测,水库运用10a涪陵以下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93.1%,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6.9%;90水沙系列预测,水库运用10a涪陵以下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94.5%,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5.5%。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近期水沙系列预测,涪陵以下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93%,涪陵以上淤积量占干流库区的7%。

预测与实测对比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初期10a计算预测的水库淤积分布与实测的分布基本接近,变动回水区淤积量占总淤积量的比例预测较实测略小。

表5 三峡水库淤积分布比较表Table 5 Comparison of 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between different stages

4.3 出库排沙比比较

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水库运用10a年均出库排沙比为29.9%,实际运行10a的排沙比均值为24.4%,可见初步设计阶段预测出库排沙比较实际运行的大5.5个百分点。

4.4 影响水库泥沙淤积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

综上比较可见,三峡水库库区总淤积量预测值比实测大0.09~1.48倍,淤积分布及排沙比也存在一定差别。影响水库泥沙淤积预测精度的因素主要有对水库泥沙输移规律的认识、边界条件及水库运用方式等3个方面。

河流上修建水库后,库区形成了与天然河流完全不同的水流条件,水深大幅增加,水流从库尾天然状态至坝前几乎静止,这种大水深强不平衡水流条件下的泥沙输移规律与天然河流有很大差别,如水流和泥沙传播规律变化、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水流挟沙力、变动回水区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坝前段异重流形成与运动规律等。这些基本问题虽然以往也进行过许多研究,但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以往水库淤积预测模型中尚未考虑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异重流等对水库淤积的影响,水流挟沙力等多为基于天然条件获得计算公式,对参系数做一些改进、率定,这些都对预测精度带来影响,需要结合观测资料进一步揭示水库泥沙运动机理,改进和完善预测模型。

预测采用的水沙条件、河床泥沙组成、库区地形等边界条件对水库淤积预测结果影响较大,尤其是入库水沙条件。三峡水库预测采用的入库水沙条件与近10a的实际条件有较大变化,尤其是入库沙量差别较大。预测采用20世纪60年代水沙系列年,入库沙量较三峡水库实际蓄水以来10a的来沙量大1.68倍,其库区淤积量比实测大1.48倍;预测采用20世纪90年代系列年,入库沙量较实测大0.98倍,库区年淤积量差别相应缩小,库区淤积量预测值较实测值大22.7%;预测入库沙量采用近期水沙系列年,入库沙量较实测大14.9%,库区年淤积量预测值较实测值大9.4%。因此库区淤积量与入库沙量关系密切,入库沙量大,库区淤积量亦大;入库沙量与实测来量变化小,则库区淤积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亦小,表明不同时期预测的库区淤积量基本上是合理的。以初步设计阶段预测成果为例,若预测的入库沙量按实测比例减少,库区淤积量将比实测值少20%左右,再考虑入库水量的差别、试验蓄水期提前蓄水、汛期限制水位抬高1.5m左右及中小洪水调度等运行方式的差异,库区淤积量预测值与实测值差别将小于±20%。

水库运用方式对水库淤积影响也比较大,尤其是对排沙比影响相对更大。三峡水库预测采用水库蓄水方式与实际运行蓄水方式存在较大差别。初步设计阶段水库运用初期10a坝前水位按156,135,140m方式运用;技术设计阶段水库蓄水前4 a坝前水位按135m运用,后6 a按156,135,140m方式运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阶段水库初期运用5 a(2007年汛末至2012年)坝前按175,145,155m方式运用。而实际运行中坝前水位前4 a按139,135m方式运用,中间2 a按156,144m方式运用,后4 a水库进行试验性蓄水,按175,145,155m方式运用。按水库淤积与蓄水方式的关系推算,库区淤积预测应比实测少,排沙比应较实测大,与实际有出入,这是预测的淤积量因入库沙量大而被掩盖,排沙比预测大于实测与上述分析吻合。这也间接说明水库蓄水方式对库区淤积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排沙比的影响相对较大,三峡水库蓄水10a实测结果(表1)也说明这种趋势。

水库排沙比同样也与水库运用方式和来水来沙条件密切相关。初设阶段预测计算时,水库初期运用10a所采用的调度方式为156,135,140m,与实测运行10a有较大差别,而且2010年、2012年汛期水位远高于145m,最高水位分别达到161.02,163.09 m,较初步设计预测采用的145m抬高了16~18 m,是排沙比相差5.5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这10a中遇上2006年、2011年2个小水少沙水文年,特别是汛期流量小于30 000m3/s(2006年最大流量为29 700m3/s,2011年最大流量为27 400m3/s),汛期“排浑”几率甚少,与预测的条件差别较大,致使预测的排沙比大于实测值。

5 结语

水库泥沙输移规律的研究水平、边界条件及水库运用方式等是影响水库淤积预测精度的主要因素。三峡工程不同阶段水库淤积计算预测成果与蓄水以来10a实测结果比较分析表明,预测的水库淤积规律与实测的相同,淤积量及排沙比较实测的大,除与水库泥沙输移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外,主要是预测所采用的水沙条件与蓄水以来实际的入库水沙条件差别较大,以及水库运用方式的差别所致;库区淤积量与入库沙量关系密切,入库沙量大,库区淤积量亦大,入库沙量与实测来量差异小,则库区淤积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亦小,表明以往不同阶段的预测成果是合理可靠的,所采用的数学模型是可靠的;今后还有待需进一步揭示水库泥沙运动机理、改进和完善预测模型,并随着实测资料的积累,对数学模型进行不断的率定、改进,以提高预测精度。

[1]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2012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3.(Bureau of Hydrology of CWRC.A-nalysis on Features of Incoming and Outflowing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s,Reservoir Sedimentaion and Downstream Scouring of TGPin 2012[R].Wuhan: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2013.(in Chinese))

[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2010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R].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2011.(Bureau of Hydrology of CWRC.A-nalysis on Features of Incoming and Outflowing Water and Sediment,Reservoir Sedimentation and Downstream Scouring of TGP in 2010[R].Wuhan: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2011.(in Chinese))

[3]黄煜龄,梁栖蓉.三峡水库泥沙冲淤计算分析报告[R]∥交通部.长江三峡工程泥沙和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下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HUANG Yu-ling,LIANG Qi-rong.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Analysis of TGP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R]∥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Collection of Research Reports on Key Issues of Sediment and Navigation for TGPof the Yangtze River(Vol.2).Wuhan:Wuhan Industry University Press,1993.(in Chinese))

[4]黄 悦,卢金友,胡向阳.水库淤积计算分析报告[R].武汉:长江科学院,2006.(HUANG Yue,LU Jin-you,HU Xiang-yang.Numerical Calculations and Analysis on TGP Reservoir Sedimentation[R].Wuhan: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06.(in Chinese))

[5]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水沙及河湖冲淤变化预测[R].武汉 :长江科学院,2009.(River Department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Numerical Prediction on Changes of Water and Sediment Discharge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couring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after Impounding of TGP[R].Wuhan: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2009.(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沙量水沙三峡水库
1996-2020年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海岸线动态演变及其与水沙量的关系研究
黄河宁夏段主要支流水沙量变化分析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点
三峡水库迎战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
大型水利枢纽下游水沙变异特征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长江上中下游河道水沙特征和水沙关系
黄河源区汛期水沙变化分析
水沙调控对黄河下游河道的人工影响
三峡工程为长江中下游补水逾100亿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