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
2013-11-12虞丽娜
虞 华,虞丽娜
(1.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江苏 盐城 224005; 2.盐城邮政局,江苏 盐城 224005)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11年7月达到本轮涨幅最高的6.5%之后,在波动中连续15个月呈小幅回落态势,最后进入了“1”时代。2012年我国物价总体温和上涨,基本呈现“前高后低”的小幅波动回落走势,同比涨幅从1月份的4.5%回落到10月份的1.7%,创33个月以来新低。1-11月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2011年回落2.7个百分点,低于全年4%的调控目标1.3个百分点,物价调控已完美收官。2012年初社会各界对于物价形势的种种热议和对外部输入性通胀冲击的担忧,颇有白云苍狗之叹。2012年物价涨幅能够控制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既是2011年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外部大环境有关。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较年内110美元/桶的高点回落了近23%,CRB指数较年内最高位的326点回落了约10%。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的相对走低,对中国经济构成的外部输入性通胀影响远没有上一年来得那么猛烈。2012年中国物价整体来说比较稳定,虽然“猪坚强”刚离人们的视野,但“牛魔王”又气势汹汹地来到了百姓身边。与“豆你玩”、“姜你军”、“火箭蛋”的大起大落不一样,2010以来,牛肉价格一直在持续上涨,两年不到时间,牛肉价格已上涨45%,2012年内的涨幅已超过28%。不少地区牛肉价格涨幅位居食品之首,已取代猪肉成为CPI上涨的主推手,不少百姓直呼“吃不起”。预测2013年,总体经济的增长虽然可喜,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物价则更是关心的话题。特别是经历了物价连续多年的上涨之后,在100元已经不再称之为“大钞”的年代。况且已有专家初步判断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物价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
从近几年的历史数据看,2008-2010年我国CPI上涨5.9%、-0.7%、3.3%,其中:衣着、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处于下跌态势。2011年以来,物价上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八大类商品价格呈全面上涨态势。2011年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分别上涨11.8%、2.8%、2.1%、2.4%、3.4%、0.5%、0.4%和5.3%。2012年1-11月份除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略有下降外,七大类商品价格全面上涨。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累计分别上涨11.8%、2.8%、2.1%、2.4%、3.4%、0.5%、0.4%和5.3%。近两年八大类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表明本轮物价上涨的机理与上一轮物价上涨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值得关注。从通胀在经济学中比较规范的定义来看,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各类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或者说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该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时或短暂的上升。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类别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上升。因此,判断是否通胀,一要看价格的变化,二要看经济增长的变化。在看价格变化时,不能只看一种价格的变化,而要看各类价格的变化。当然,居民消费价格作为反映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直接影响国民的生活状况,因此在判断通胀的各种价格指数中,需要特别关注[1]。
2010年以来各月全国消费价格水平走势比较(以2010年1月为100)
由上述定义出发,2012年1-11月全国各主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8%)都明显低于2011年的水平,但计算2012年CPI新涨价因素贡献率超过50%,消费物价水平处于高位。需要注意的是回落的仅仅是价格涨幅而不是价格水平。以2010年1月为基期,2012年1-11月各月消费价格水平均在108.5以上,即2012年11月的110元只相当于2010年1月的100元使用,11月份价格水平是三年来最高的月份。
2010年以来各月全国消费价格水平走势比较(以2010年1月为100)
宏观经济的基本面(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7%,增速比上年减慢1.8个百分点。2012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1%,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已经达到全年14%的调控目标。银行间隔夜同业拆放利率维持在2.4%左右并不高,说明当前流动性比较充裕。狭义货币(M1)余额29.33万亿元,同比增长6.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2.3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当月净回笼现金1966亿元。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2.0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816亿元。10月末,人民币存款减少2799亿元,同比多减58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39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15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806亿元。1-10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75万亿元,同比多增8686亿元)运行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2012年12月4日政治局会议的新闻发布没有出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提法,而是提出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表明2013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基调出现微妙变化,政策执行可能相应出现一定调整。这次会议新闻稿仍提促内需,但似乎从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转向消费。这一变化虽可被视为鼓励内需增长总体立场未变、重心有所调整,但政策对消费的影响更为间接,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政府调控总需求的主要杠杆。这意味着2013年整体经济政策立场,尤其是货币政策,将倾向于相对谨慎,但不会大幅收紧。2013年货币供应增速目标可能略低于2012年14%的目标、并低于14.1%的当前实际水平。谨慎的货币政策立场,可能给2013年经济增长带来温和的周期性负面影响。
一、推动2013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基于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格局依然存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增加和全球性货币泛滥推动的趋势性因素影响,2013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有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农产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流通环节多、费用高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呈上涨趋势,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依然较大[2]。
土地等要素价格呈上涨趋势。2012年11月28日,国务院通过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征收补偿提高了,地价必定会水涨船高,地价上涨部分年计入生产成本,最终要转嫁给消费者。
猪肉价格将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对CPI的拉动作用增强。通过对中国CPI历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在物价大幅上涨阶段,食品价格的波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物价低位运作阶段,食品价格则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作为食品的主要构成部分,猪肉在物价的波动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仍是最重要的部分,占居民消费的比重30%左右。食品中,猪肉占比为10%左右,再加上其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猪肉价格波动对食品价格乃至CPI走势都有很大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经历了3次猪肉价格波动周期,分别是2002年7月-2005年11月/2005年12月-2009年5月/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国的猪肉价格运行周期一般为40个月。价格高峰和低谷通常间隔1年半左右,包括补栏母猪到生猪供应上市需要“8个月配种、4个月妊娠、1个月哺乳、5个月育肥”共18个月的生产周期。2011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价格持续走低,2012年7月全国生猪出场价回落到本轮价格周期波动的最低点,为13.38元/公斤,多数生猪养殖户处于不盈利甚至亏损状态。为了缓解生猪过度下跌的局面,5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经过调控,近期生猪价格出现小幅回升,12月15日,全国生猪出场均价为15.38元/公斤,比7月份上涨了15%,初步判断猪价已进入周期性的调整阶段,2013年二季度猪肉价格将进入周期性的上涨阶段。根据历史经验,猪肉价格上行期要明显高于回落期。价格上行期为2年(24个月)左右,而价格回落期则在1年(12个月)左右,其余4个月则是价格筑顶或筑底期。在价格波动幅度上是非对称的。上行期要明显高于回落期。我国猪肉价格波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其推动CPI上行的影响,要远大于其拉低CPI下降的影响。正因如此,猪肉价格上行周期一旦确立,将在未来的两年内对CPI形成持续且明显的推动,影响力量绝对不可轻视。
2010年以来全国生猪、猪肉价格走势图(元/kg)
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强。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不断增加,铁矿石、原油、有色金属矿产、煤炭等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较上年有所回落。2012年1-10月,CRB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累计同比平均下降12.4%。2012年以来中国、印度和欧洲央行等经济体为维持经济增长纷纷降息,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稳定机制全面启动,各国货币政策总体宽松;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稳,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发酵;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干旱影响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产量。由于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基数较低,以上诸多因素均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因此,初步判断2013年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2年,输入性通胀压力将会增强。
人工成本上升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近年来用工荒已经从东部扩展到中西部,制造业领域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经济已临近刘易斯拐点,这将成为物价上涨的长期压力。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人工成本上升仍是国内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5.3%,连续三年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调查结果还显示,认为目前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87.8%,“持平”的占11.4%,“下降”的占0.8%。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人工成本上升相对较多。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央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增长量化指标。“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而国内劳动者报酬逐步向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向较发达国家水平回归,由此而引发的增加工资成本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结束的。2010年全国有30个省(市、区)提高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22.8%;2011年有24个省(市、区),平均涨幅为22%。截止到2012年8月,全国有北京、四川、新疆、宁夏等18个省(市、区)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在调整后的这18个省市中,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其次是上海(1450元)和新疆(1340元),而江西仅为870元,排名垫底。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14元)、新疆(13.4元)和深圳(13.3元),而广西(8.5元)垫底。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也提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有增无减,劳动力供求关系日渐紧张,也将加快工资上涨幅度,从而直接推动服务类价格上涨和商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由工资上涨所形成的“工资-物价螺旋”已成为新动力,增加物价调控难度。
造成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而且短期内也难以得到解决,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我国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CPI具有明显的食品价格驱动特点。2010年以来的这一轮价格波动中,食品价格出现了从粮食、蔬菜到猪肉、鸡蛋、羊肉、牛肉的轮番上涨。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难以用技术进步来消化不断上升的成本,因此只有靠涨价来消化。最近两轮物价上行都由食品涨价引领,2012年1-11月,食品价格上涨4.9%,拉动CPI上涨1.5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77.5%。2012年部分农产品价格打破成本线几度探底,山东生姜从“姜你军”成了“被姜军”,创下近几年最低价格,每公斤9元跌至0.6元;莴苣、芹菜等价格跌破了菜农的成本价;大白菜2角钱1公斤、青萝卜8分一公斤没人要……;这些农产品价格都有可能在2013年翻转。而目前国内食品价格走高预期并未完成。首先,国内食品价格因二元经济和价格管理,相对于国内非食品价格存在长期低估,从国内食品价格与国外食品价格绝对水平比较来看,国内食品价格低水平虽有所改观,但仍低于国外水平;其次,由于需求增加及自然灾害频发,世界食品价格高企和波动局面将延长相当一段时期;三是资源价格改革,水、电、气价格上涨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如果没有适当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将会有一定幅度上涨;四是从不确定性最大的鲜菜价格看,2012年呈涨势,1-11月鲜菜价格同比涨幅达16%;五是整体来看,2012年国内粮价长期上行趋势仍将持续。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实现连续九年增产。“九连增”不仅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抑制粮价和物价过快上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2012年大部分品种走势不如2011年强劲,但同比价格仍是上涨的。2011年全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了12.2%,2012年1-11月同比上涨了4.9%。2013年我国粮价将在生产成本上升、当前国内外粮食供求改善、天气及宏观经济不确定等多空因素博弈下,呈现双边波动行情,但总体仍将上涨。支撑粮食价格长期上涨的因素:一是2012年全球极端天气频现,美国、俄罗斯等多个粮食生产国同时出现严重旱情引发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升,在粮食危机期间,一些国家或许会限制出口,人为加剧市场紧张气氛,为市场投机提供空间。二是粮食需求的增加,主要是饲用需求和工业用需求;三是种粮比较受益仍偏低,粮食进入价值重估期。纵向比较,粮价的上涨很多时候仅仅弥补了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农民种植收益增加幅度有限,有时甚至下降;横向比较,务农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全年的种粮收入大约只相当于外出打工的2-3个月工资。与我国一样保持着小农经济的日本和韩国,其稻米价格分别是我国的10~20倍和5~15倍,而这还是在国家对农民予以高额补贴条件下形成的价格。由此可见,我国粮食价格严重偏低。除非我国农业能够实现美国那样的机械化、规模化发展,否则粮食价格仍将继续大幅增长。从趋势来看,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土地稀缺性带来租金成本上升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总成本增加将推动未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将使水、电、气、油等能源资源价格走高。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水、电、油、天然气等价格还将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进而推高物价涨幅。2012年国家启动了居民阶梯电价改革,7月1日已在全国全面试行。阶梯电价把居民每个月的用电分成三个档次。经相关投入产出模型测算电力价格上涨10%,将导致CPI和PPI分别上涨0.55%和1.19%。天然气价格改革的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阶梯电价的推行和天然气价格改革范围的扩大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涨幅。从影响居住价格的结构性因素看,水电燃料和装修价格在居住价格中的权重在95%以上,是决定居住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实施资源价格改革,导致最终消费价格调整的远不止这些。目前政府为出租车、交通、天然气供暖等都在实施补贴。这些领域的最终消费隐形成本并没有释放出来,这给上述领域价格上涨改革预留了空间。因此,实行政府定价的水、电、燃气、交通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继续呈上涨的态势,长期低价利用资源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并会促进2013年CPI的提高。
货币条件趋于宽松将加大国内通胀压力。美联储在结束2012货币政策会后宣布,启动新一轮“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标志着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正式启动。美国借助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开动印钞机提供流动性,让全球经济为之买单。美联储的再次量化宽松对于正处于“稳增长”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来说可谓喜忧参半。美国经济的好转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对国内经济直接的影响首先是可能进一步推动对美出口,对企业盈利而言,也有助于缓解工业企业层面上的通缩状态。就市场层面而言,QE3的推出也在短期利好A股市场。至少在短期内,外汇占款可能出现恢复,从而缓解国内的流动性环境。与此同时,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加大。从前两轮量化宽松的实施来看,流动性的注入与美元贬值均会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最终传递至中国的CPI。全球经济失衡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储蓄和投资缺口太大,储蓄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而美国解决的办法就是发钞票,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国发钞票就意味着调动别的国家的资源去补自己的缺口,对中国的影响就是使中国的钞票增加。历史数据表明,货币过多最终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膨胀对价格水平的推动,在实现形式上不会是全面同步推进的,通常表现为某种关键商品供给失调而推动价格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中国M2/GDP比例为世界最高。2011年末我国M2余额达85.16万亿元。2012年10月末我国M2余额达93.64万亿元。2000年,M2与GDP的比例为1.36,2009年为1.78,2010年上升到1.82,2011年为1.81,2012年预计能达到1.9。央行今年分别两次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除中国降息外,近期欧洲央行、韩国、巴西、澳大利亚和印度均采取了降息措施。美国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货币直接交易(OMT)实质上类似于量化宽松。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市场流动性,推升物价涨幅。
二、抑制2013年物价过快上涨的主要因素(在强有力的政策调控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虽然2013年物价压力依然存在,但高通胀的风险不大)
经济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减轻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也不例外。一、二、三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呈下行态势,当季GDP同比分别增长8.1%、7.6%和7.4%,已经连续10个季度减速。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个百分点,全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完成,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把稳增长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力图保障经济健康稳定运行。IMF于2012年10月9日在最新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进一步下调了2012和2013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显示IMF对全球经济前景走势趋于悲观。报告预计,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3.6%,分别比2012年7月的预测值下降0.2和0.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2012年和2013年增长率预计将为7.8%和8.2%,分别比上次下调0.2和0.3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后期物价上涨的总需求压力较轻。与欧美当前“紧财政、宽货币”的思路不同,中国宏观政策的总体方向可能还是“宽财政、稳货币”。2013年中国将肯定迎来一个指标,即广义货币供应量M2总规模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这估计在第一季度就可以实现。庞大M2规模所积累的通胀压力,又将约束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
粮食“九连增”提供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连续9年增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367亿斤),增长3.2%,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全国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5.2亿吨,达到52671万吨。稻谷总产量达到20429万吨,比上年增产351万吨,增长1.7%;小麦总产量11430万吨,比上年增产334万吨,增长3%;玉米总产量20812万吨,比上年增加1637万吨,增长8.5%。玉米产量超过稻谷产量383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4]。粮价是百价之基,粮食供给增加对保障供应和稳定物价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在2011年的物价上涨中,粮食价格上涨了12.2%,2012年1-11月粮食价格仅上涨4.9%,明显低于2011年粮食价格的涨幅。鉴于当前国内粮食的供给能力增强,预计2013年粮价涨幅将有所收窄。
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对物价上涨形成抑制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没有改变,产能过剩情况比较普遍,交通和通信、家用电器、纺织服装、一般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均呈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品和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尤其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多数商品供过于求,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不断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这种局面对通货膨胀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西方国家力压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困难,很难恢复到2008年的出口规模。就车市而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车市虽然已经进入了“微增长”时代,但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先后宣布大连工厂、盐城第三工厂奠基,广汽菲亚特位于长沙的新工厂正式投产,让人恍然觉得,中国车市仍处于热火朝天的状态。统计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新增加的产能就超过200万辆,但销量同比增长仅为几十万辆,此轮产能的疯狂扩张,使得“产能过剩”的警钟再次敲响。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房地产调控的累积效应有利于居住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2012年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比1-9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折年率23.3%)。由于投资品价格大幅回落,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从增加住房供给、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两个方向着力。2011年全国各地出台房价控制目标、政府推出了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实行限贷限购等措施,以强化调控效果,遏制房价上涨。“限购令”的推行,总体上遏制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同时也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显著下降。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2012年,楼市调控政策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由于宏观调控不会轻易放松,宏观政策也不会发生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因此,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投资等指标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性的可能性很大。随着商品房销售回暖,且销售增速超过新开工面积增速,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投资将出现小幅回升。但2013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与2012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2012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投资扩张动力减弱,2013年出口增长仍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仍显不足。再次,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2013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
“翘尾因素”影响减小。2012年CPI各月环比涨幅不但总体上比2011年有所回落,而且环比负增长的月份也较多,特别是2012年二季度三个月环比均为负增长,将对2013年的“翘尾因素”具有明显的下拉作用,因而2013年的“翘尾因素”比2012年减小。根据2012年各月环比CPI测算,2012年CPI“翘尾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2013年CPI“翘尾因素”约为1个百分点,比2012年低0.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的减小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2013年CPI涨幅。
三、2013年度不会发生严重通胀(本轮物价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结束,或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2013年度可能会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平均涨幅在5%以上的可能性不大)
2012年,中国CPI走势从4%以上降到2%左右,最后进入了“1”时代,然而进入11月, CPI又重新回到2%,这种温和上涨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到2013年二季度。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内经济运行也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2013年,“物价”仍将是敏感词。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未对经济增长提出目标,也未提主要经济指标,只强调做好2013年经济工作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没有数字指标,不意味着没有目标,“稳中求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2013年的经济工作目标。没有了具体的数字指标,意在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而不是速度,这是着眼于长久的远大目标。这预示着今后经济发展要改变过去多年注重经济增长数量目标的做法,从中央做起,彻底摒弃GDP崇拜。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六大目标任务中,虽然没有像前两年明确将“稳物价”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但在2013年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任务依然不容忽视。价格政策方面仍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2013年CPI或将出现反弹。物价总体压力要比2012年大一些。全年物价可能会呈现出前低后高、上易下难的特征。
对于2013年物价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是建立在目前各项调控物价措施都得到坚持的前提下做出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元指数的长期走势,美元正运行到一个可能要发生重大转折的敏感时段。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指数曾先后经历了两次长约5年的“强周期”和两次长达近12年的“弱周期”,一轮完整的强弱大周期合计17年左右。上一轮大周期,美元指数由强走弱的大转折发生在2002年初。在经历了11年的弱势整理之后,美元是否再度拷贝“强周期”走势,2013年将是一个敏感时段,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世界形势也将由此变得更为复杂多变。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对农产品、能源资源类产品和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应予以重点关注。从目前情况看,2013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升”态势,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预计全年GDP增长8%左右;CPI上涨3%左右,其中,翘尾因素1%,新涨价因素2%;PPI同比下降1%左右。多年实践和统计分析表明,只要我国农业不出大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2012年我国粮食已连续第9年获得丰收,库存充实,不仅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还会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参考文献:
[1] 虞华,虞丽娜.2012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与判断[J].广东经济,2012(2).
[2] 中国社科院.2013年经济蓝皮书[N].重庆晨报,2012-12-06.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N].中国经济时报,2012-10-29.
[4] 新华网.我国今年粮食总产量达58957万吨 实现九连增[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1/30/c_124029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