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药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究

2013-11-12颜雪明刘婧靖

泰山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制药产学研研究生

龙 威,谭 倪,颜雪明,刘婧靖

(南华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不仅需要完成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促进科研、培养新一代学生的科研能力[1-3].这在研究生学位教育环节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大多数研究生入校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导师的指导,独立或以团队形式认真钻研前景性非常好的课题,力争在有效学习时间内获得理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技能及科研知识运用能力[4-5].

产学研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战略地位与意义,国内外均有不少文献报道[6-10],国家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大力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与开发并进的发展模式.最初的"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这三个技术创新主体要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产学研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合理优化结合的必然产物.然而,在高校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如何实现“产学研”的完美结合,又赋予了它什么样新的含义呢?笔者以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起点,探讨了“产学研”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意义.

1 制药工程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制药工程是当今高校专业中比较理想的专业,因为人类生命的健康是永恒的话题,药物开发的长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类受益.以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人数来看,每年均有10~15 名硕士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教师队伍中有5~8 名具有指导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长期扎根在制药工程专业的科研领域.因此,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方向就有30 多人的硕士研究生队伍,要将他们的科研技能得以提升不是件简单事情[11-13].

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一方面负责高水平硕士研究生培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研对制药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如图1 所示,高校研究所获得的制药技术成果,正是企业开发所急需的,一方面制药技术依赖于长期的科研才能获得提升,另一方面高校也有责任负责制药技术的开发和培养;企业开发新的药物用于医院推广,南华大学具有三所附属医院,其中多名主治医生也活跃在南华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相关领域,这为校内科研与教师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新型药物及药物技术的提升最终目标是使病人受益,病人受益又最终依赖于制药技术的提升.因此,高校在制药技术的社会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角色,这为制药专业研究生的“产学研”模式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14].

图1 高校制药专业在社会循环中的作用

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产学研”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与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硕士研究生应先在高校内学好基础的制药工程原理等必要的理论课程,一般来说在研究生一年级应在高校内实验室做好基础的制药工程实验,然后,经导师批准推荐到制药企业去进行药物分析和制备研发工作,通过在企业中实际操作与锻炼,大大提升了硕士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为他们奠定将来从事药物开发和研制的科研思路做好铺垫工作[15].

2 制药工程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的阻碍及解决途径

产学研结合在国内最早提出是1992年4月,后来江泽民同志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走产学研结合道路,2000年我国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16-17]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提高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如此,地方政府仍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撑高校的产学研模式的开展,现状表明,各个高校的产学研开展主要来自于高校自身寻求合作企业,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合作达成共同培养的协议.这就使高校十分被动,企业也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考虑高校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基础;二是考虑产学研模式能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成绩或效益.特别是在地方高校,企业的综合实力有待增强,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没有积极努力地想和高校合作的意识,故“产学研”模式的开展还是具有较大的阻力,制药工程研究生产学研模式开展的阻碍条件列于表1.

表1 制药工程研究生产学研模式开展的阻碍条件

将制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推进企业进行锻炼,一定要注意把握三个度:(1)安全责任度:硕士研究生还是属于高校的学生,所以学生安全还是摆放在第1 位的,国内也曾经发生过研究生在企业锻炼时发生了安全事故.这就要求一方面导师要密切关注硕士研究生的行踪,力求保证学生的安全状况,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规定带领研究生培养的工程师,必须签订责任状,要求对学生安全负责;(2)把握硕士生的科研方向度:在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教育指导,明确他们科研的行为规范,强调他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学校参与毕业论文答辩.曾经有过类似现象,某些学生进入企业后放松了对自己学业的要求,有时受短时间的利益吸引而放弃了学业,或者因工程师增大学生压力使之盲目科研而改变了原来的科研计划和方向,最终误入歧途[18-20];(3)把握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度:心理健康是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代的学生思维敏感、缺乏深度的理性认识、社会经验不足、行为动机有摇摆不定的现象,所以必须建立完整的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委派专业的学工心理辅导员专门安排时间给他们进行教育,以保证他们在学习和科研环节中的身心健康.

团队协作是保证产学研模式顺利开展非常好的途径[21],硕士研究生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假如能将他们结合成团队,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实验互助互补相互提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加快科研成果的出炉,为企业创造较好的绩效,同时是个体身心健康安全的保障.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北京某正规药品开发公司长期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硕士生既去北京开阔视野、进入大型药品研发机构提升专业技能、增长见识,又可以为将来毕业做铺垫和准备.因此,组建硕士研究生研究团队是一个国内通用的形式,这是制药工程研究生“产学研”模式开设的主体形式.

国内文献[22-23]报道的产学研模式开设所遇的阻碍因院校、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其解决的途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决:(1)通过高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和文件,为研究生产学研模式正常运行做制度上的保障;(2)通过高校招生就业处,找好联合培养的科研机构或制药厂家,并签订委托培养协议;(3)硕士生导师应积极配合学工专职辅导员老师做好硕士研究生的心理辅导教育.

对于企业的联合培养,我校也应该给与政策上的重视.衡阳地区有清华紫光古汉养生精、民生堂等湖南知名企业,发挥地区优势往往可以培养长期合作模式.重点负责好第一届制药工程类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往往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南华大学的毕业生质量品牌效应,无论是对研究生还是高校均是非常重大的推动促进作用,值得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效仿与进一步推广.

3 “产学研”合作模式重要内涵和推广意义

世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生产的转换周期越来越短,高等教育、高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界、经济界均需要既有高深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所以研究生的“产学研”模式值得推广[24].首先,产学研合作是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性的内在需要;其次,产学研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再次,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主要功能.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自上世纪80~90年代初就开始不断演变:早期的高等学校是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相互兼职、合作研究、在职培训等手段发展[25];90年代后期,国内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模式与思路,主要体现在“外在型”合作模式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实质性的生产要素的“内在性”联合,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等形式多样化出现.

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可以分成三类:(1)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2)以高校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3)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由于南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整体科研能力与国内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相比还相差甚远,故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以第一种形式为主,鼓励研究生进入企业按照规定计划进行科研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省高校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复杂性,其缺点在于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工作模式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质量非常难以保证[26-27].

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通过调研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如下:

(1)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使研究生较快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2)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使研究生跳出自己的小视野,广泛地与工程师现实中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3)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让研究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让研究生获得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特别是现场的职业训练,让自己清楚以后的职业规划和工作;

(5)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使研究生增强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6)许多经济状态不好的学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以更好地维持学业;

(7)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增加研究生的就业率.

企业离不开科技,科技来源于创新,创新来自于人才,高校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同时,应鼓励企业重视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实现科技成果的相互转换和互惠互利,进一步构筑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平台.

4 总结与展望

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景是非常宽广的,企业对制药方向的人才需求也是较大的.总而概之,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研究生具有重大的意义:(1)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弥补高校功能的不足;(2)创新平台的搭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决定性作用;(3)“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高校的创新环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推广也还存在着很多制约的因素,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合理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行需要:(1)加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指导和资助作用;(2)高校要彻底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把“产学研”合作模式成为一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教育制度;(3)合理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信息网络,必要时发挥中介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的协调作用.

研究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高等学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做不断努力.全社会也都应关心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早日适应社会环境、早日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李志强,李凌已.国内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新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4):97-103.

[2]马陆亭.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2):24-31.

[3]王创峰.高校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虑及指标体系构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117-123.

[4]周伟,李全生.试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2,17(6):62-63.

[5]丁厚德.产学研合作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国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3(3):50-54.

[6]Anderson P.H.Organizing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in subcontractor relationship:an Investi gation of the knowledge-stickiness problem[J].Research Policy,1999(28):625- 642.

[7]Drucker P.F.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Harper Business,1999.

[8]Hitt M.A,Duane I.R,Houk L.Technological learning,knowledge management,firm growth and performan ce:an introductory essa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17):231- 246.

[9]Simonin B.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strategi c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95-623.

[10]黄卓越,邹赞.“文化研究”若干问题再探——黄周月教授访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92-97.

[11]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12]谭建伟,叶丽.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 (3):41-44.

[13]李嘉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124-128.

[14]谭倪,聂长明,袁亚莉,等.新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17(4):63-66.

[1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实践与发展[J].药学教育,2011,27(4):26-28.

[16]马廷奇.产学研合作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47(6):44-46.

[17]范永康.“主体位置”与身份/认同政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98-102.

[18]谭伟平.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入推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0):112-114.

[19]龙威,文莉.农村中学化学新课改所遇的困惑与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150-152.

[20]张九海.当前社会五种文化雅俗观评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67-171.

[21]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20(1):45-48.

[22]张振助.国外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新趋势[J].江苏高教,2001,17(3):91-94.

[23]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4,20(1):119-122.

[24]王浩,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56-61.

[25]冯晓青.科技创新体制与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3-57.

[26]龙威,刘婧靖,文莉.化学教师写作投稿导引与评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6):29-33.

[27]刘蕴.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3,9(7):272-273.

猜你喜欢

制药产学研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