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制烯烃工艺及下游项目的发展前景

2013-11-12张俊龙

同煤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辛醇异丙醇煤制

张俊龙

0 引言

乙烯、丙烯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近年来,现代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低碳烯烃的需求尤为旺盛,供需矛盾也逐渐突出,其中丙烯产品的缺口尤为明显。作为重要的有机合成单体,丙烯目前主要来自于石脑油蒸汽裂解联产和炼油厂副产[1]。大型炼油和石化装置的丙烯产品基本自用,极少外售,所以很多烯烃下游的化工企业所需的丙烯原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工信部在“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丙烯原料多元化的要求,到2015 年中国丙烯产能达到2 400 万t/a,烯烃原料多元化率达到20%以上。

我国的资源类型属于“富煤、贫油、少气”,因此发展煤化工、建设煤制烯烃项目既有利于缓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也有利于宏观上调整化工行业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对于产煤地区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能源优势。此外,对于煤制烯烃项目,无论是从市场利润的战略角度,还是从产业链的延伸来看,开发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烯烃下游产品势在必行。

1 煤制烯烃生产工艺

煤制烯烃主要指煤基甲醇制烯烃,是以煤气化合成的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的化工技术[2],同时甲醇可直接或经过二甲醚路线合成烯烃,主要工艺路线见图1。

目前国内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美孚公司、UOP 公司、UOP/Hydro 的MTO 工艺,大连化物所的DMTO、SDTO 工艺,Lurgi公司的MTO、MTP 工艺以及清华大学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FMTP)等。其中甲醇制丙烯的MTP 工艺和甲醇制乙烯、丙烯的MTO 工艺是发展非石油资源生产乙烯、丙烯等产品的核心技术。

图1 煤制烯烃合成工艺

UOP/Hydro 的MTO 技术在工艺技术路线上与石油催化裂化过程类似,具有操作条件更温和、产物分布窄等特点。由于原料为单一组分,物性容易把握,更有利于实现过程化。Lurgi 的MTO 工艺具有丙烯收率较高、低结焦、在反应温度下可不连续再生、降低再生循环次数等特点,其独立开发的MTP 工艺也已经在国内取得了应用。

近年来我国在烯烃技术及催化剂的研究应用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大连化物所自主开发的DMTO技术完成了万吨级(1.67 万t/a)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美国UOP 公司MTO 装置可处理甲醇0.78 t/d),工业化试验装置运行平稳、安全可靠,技术指标先进,甲醇转化率大于99%,乙烯加丙烯选择性大于78%,单位乙烯+丙烯原料消耗为2.96 t,技术指标和试验规模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清华大学完成了流化床甲醇制丙烯(FMTP)小试技术的开发,小试规模为处理甲醇量2 kg/h[3],具有后续分离难度低,低碳烯烃产量大的特点;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正在开发的固定床S-MTO 中试技术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4],并且已经在中原石化烯烃项目上得到了应用。

目前,煤气化工艺、合成气净化以及甲醇合成技术均已实现商业化,国内已有多套煤气化制甲醇大型工业装置稳定运行,而煤制甲醇制烯烃技术也已日趋成熟,逐步具备大规模工业化普及的条件[5]。

2 国内工业化情况

随着甲醇制烯烃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煤制甲醇产量的逐年增长,煤制烯烃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因目前国内丙烯原料供应严重不足,许多化工企业纷纷开始投建丙烯生产装置。其中天津、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主要采用以丙烷为原料制丙烯的PDH技术,而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内陆地区则主要选择以煤制甲醇为原料制丙烯的(MTO/MTP)技术。

对于煤化工行业而言,甲醇制丙烯(MTO/MTP)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成为丙烯原料多元化的主流技术之一。

到2012 年底,国内已投产的煤制烯烃(MTO/MTP)项目有4 项,分别是中国第一个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60 万t/a 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宁煤50 万t/a 煤制烯烃项目,大唐多伦46 万t/a 煤制烯烃项目,以及中原石化的60 万t/a 甲醇制烯烃项目。这4 套烯烃装置除了中原石化装置以外,其他3 个项目均是从煤气化开始,经过合成气净化、甲醇合成、烯烃合成及烯烃聚合的生产等多项技术的组合。此外,采用华电集团、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技术的3 万t/a 中试项目也于2013 年1月投料试车成功,年内将在陕西榆林启动百万吨工业示范装置,其他省份的烯烃项目也即将陆续投产。

3 煤制烯烃生产面临的问题

煤制烯烃属于新兴产业,开辟了有机化工原料生产的新路线,将成为未来烯烃生产的主流发展趋势,但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煤制烯烃项目具有原料消耗多,水耗高,能耗大,污染大的缺点,因此最好在水资源充足、环境容量好的煤炭输出地区进行集中布局建设。

(2)为保证企业利润,该类项目需保证一定的工业化规模,因而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融资难度大。

(3)许多项目或依托煤化工一体化建设,或采用外购甲醇作为原料,但前者需配套建设甲醇项目以补充原料产能,因而扩大了投资,而后者则需要面对甲醇价格波动和原料供应的主导权问题。

(4)目前许多企业纷纷投建烯烃生产装置,因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着眼长远战略发展,做好烯烃下游产业链及烯烃副产品混合碳四的发展规划,规避烯烃市场产品竞争的风险。

4 烯烃的下游产品及发展趋势

丙烯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丙烯酸/酯、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丁/辛醇、苯酚/丙酮等。

近年来,国内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使得煤制甲醇产能大幅增长,以及化工企业对烯烃需求日益增长,导致许多化工企业、煤炭企业纷纷拟建、投建各种规模的烯烃生产装置。虽然此举有利于缓解甲醇过剩、烯烃原料供应不足的国内市场现状,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烯烃项目建设过多也必将造成产品的市场竞争加剧,出现甲醇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因此,对于投资烯烃项目的企业来说,势必要认真规划下游产品的产业延伸,着眼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烯烃的下游产品而言,作为五大通用树脂之一,聚丙烯是最主要的下游产品,目前所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下游都是配套聚丙烯装置。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2 年聚丙烯产量为1 122 万t,同比增长12.66%。由于国内聚丙烯产能增加过快,将导致聚丙烯产品的市场竞争加剧,因此对于未来新增加的丙烯项目而言,更需要立足自身条件,认真研究市场趋势,在聚丙烯、丙烯腈等传统大宗产品之外,合理规划有竞争力和潜力的下游产品(丙烯酸、丁/辛醇、异丙醇等)[6]。

4.1 丙烯酸

丙烯酸(AA)的生产工艺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都是两步法氧化工艺,即首先将丙烯在钼铋系催化剂作用下与空气催化氧化成丙烯醛,然后再进一步催化氧化成丙烯酸[7]。目前世界上有6种丙烯酸的生产工艺,分别是美国索亥俄(Sohio)技术、日本触媒技术、日本三菱油化技术、日本化药技术、德国BASF 技术和兰州化工研究中心的自主技术。作为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研发的催化剂。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各种丙烯酸酯类原料,在造纸、印刷、涂料、建材、橡胶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丙烯酸下游的迅速发展,亚洲尤其是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新兴的丙烯酸生产地区,需求和产能增长都十分旺盛,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需求增速大概为5%左右,而国内的需求增速为15%左右。据有关文献介绍[8],2010 年全球丙烯酸产能约为520 万t,需求量为460 万t;2011年产能为553 万t,需求量为492 万t。2011 年~2015年全球的新增产能预测为330 万t,其中70%以上的产能都集中在中国。通过对丙烯酸的产能及需求增长进行对比判断,可以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丙烯酸市场基本上是平衡的,可以作为烯烃下游的一种产业链加以延伸。

4.2 丁/辛醇

丁/辛醇主要是指正丁醇和异辛醇。正丁醇是丁醛、丁酸、丁胺、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癸二酸二丁酯等有机化工产品,而异辛醇则是油品的添加剂,两者用途十分广泛。目前丁/辛醇的生产工艺基本上采用低压羰基合成法中的Davy液相低压法,将丙烯、CO、H2在铑系催化剂和三苯基膦的作用下生产丁醛。自2011 年以来,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地的丁/辛醇尽管需求旺盛,但整体看来供过于求已成事实,新增产能很少[9],而亚洲尤其是中国则具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上游丙烯原料供应逐渐增加,下游产品需求量增长迅速。近年来国内丁/辛醇的年需求量始终在4%~5%左右,国内包括天津碱厂、大庆石化、中国石油、鲁西化工、惠生能源在内的许多扩产或投建的丁辛醇项目近期将纷纷开工,新增产能在150 万t 以上。尽管中国的丁/辛醇市场比较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目前已投产的丁/辛醇项目基本上都采用国外工艺技术,对于生产工艺尤其是铑系及非铑系催化剂的自主研发还比较缓慢;其次,丁/辛醇的价格依然受国际市场以及下游链条需求的影响,一旦国内新增产能逐渐释放,将会对产品市场造成很大的波动;此外,还需要考虑自身的原料供应及装置规模问题。

4.3 异丙醇

异丙醇(IPA)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其生产工艺主要有间接水合法和直接水合法两种,目前世界工业上主要采用直接水合法进行生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丙烯生成异丙醇,同时副产正丙醇,分为德国的气相维巴法、日本德山曹达液相法以及德士古的气液混相3 种方法,各有其特点[10]。异丙醇作为小宗精细化工产品,其价格始终在10 000元/t 左右。但据有关资料报道,亚洲地区将有总计34 万t/a 异丙醇产能陆续投产,其中65%以上异丙醇新增产能将来自中国。尽管近年来国内异丙醇市场需求量一直增长,还有很大的缺口,但一旦这些新增产能全部释放,必将导致国内供需关系出现平缓的趋势;而且作为其原料的丙烯价格始终在1 300 美元/t~1 400 美元/t,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原料供应和一定的产业规模,投资异丙醇则需谨慎对待。

5 结论

在煤的洁净高效利用中,煤制烯烃将成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支柱。现阶段我国的煤化工尚不足以完全取代石油化工,只能作为其有效的补充,以煤制甲醇、二甲醚生产烯烃及其下游产品为主要发展路线。以煤炭为原料,开发烯烃下游衍生物及副产物,走煤-甲醇-烯烃-下游产品的新产业链条符合国家当前的能源政策需要,只要企业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做好长远的产业结构规划,在短期内会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加速,新型煤化工产品发展迅速,将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王洪刚.石脑油催化裂解的研究[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2008:23-28.

[2]朱志钢.我国煤基甲醇制烯烃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分析[J].山西化工,2010(01):15-17.

[3]袁学民,孙世谦,张蒙,等.国内甲醇制烯烃技术最新进展[J].现代化工,2012(12):8-11.

[4]胡浩,应卫勇,房鼎业.甲醇制烯烃(MTO)多段间接换热式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数学模拟[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38.

[5]张明辉.我国发展煤制烯烃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J].化工技术经济,2006,24(1):24.

[6]吴秀章.煤制烯烃及下游产品市场需求与加工技术分析[J].神华科技,2011(4):41-43.

[7]景志刚,王学丽,南洋,等.丙烯酸生产工艺发展趋势[J].当代化工,2008,37(3):94-97.

[8]张志军,汪青海,马建学,等.丙烯酸生产技术及市场分析[J].广州化工,2012,40(5):35-39.

[9]昌建桦.集中扩能下的国内丁辛醇市场回顾与展望[J].当代石油石化,2012(9):50-56.

[10]崔小明.异丙醇的生产技术及国内外市场分析[J].上海化工,2008,33(4):39-42.

猜你喜欢

辛醇异丙醇煤制
“催”煤成气写春秋
——中化西南院自主研发甲烷化催化剂纪实
石菖蒲抗癫痫活性成分α-细辛醇鼻腔给药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种邻苯二甲酸酯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提取率与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关系
双流路顶空气相法检测人全血中乙醇、甲醇、异丙醇、丙酮及其临床应用
异丙醇的生产工艺及应用
丁辛醇残液回收技术现状与展望
我国煤制天然气发展现状、政策与应用分析
仲辛醇在十二胺反浮选磁铁矿中的效果研究
醇胺类离子液体分离异丙醇-水的等压气液相平衡
煤制天然气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