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吻合器技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疗效分析
2013-11-11张立贵
张立贵
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和多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尤以中低位癌变居多,约占直肠癌患者数量的70%~80%[1]。随着微创手术的理念和技术不断革新,在腹腔镜及相应器械的辅助下进行保肛治疗,实现直肠癌的根治,被逐渐应用于临床[2]。双吻合器是近几年引入的一种治疗器械,但目前临床对其在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仍未有定论,且多数报道以介绍手术体会为主。本研究选取我科2011 年患者共120例行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20 例患者均行MRI 检查以及病理活检,确诊为直肠癌。男68 例,女52 例;年龄38 ~78 岁,平均年龄(51±8)岁;肿瘤直径3 ~6 cm,平均(4.0±0.6)cm;肿瘤距肛口5 ~8 cm,平均(6.4±0.8)cm。患者TNM 分期[3]:Ⅰ期20 例,Ⅱ期55 例,Ⅲa 期38 例,Ⅲb 期7 例。病理类型[4]:高分化腺癌32 例,中分化腺癌72 例,低分化腺癌或粘液腺癌16 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2 组性别比、年龄、肿瘤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前切除手术或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患者全麻,取截石位,头低脚高。于脐孔上方切口置入腹腔镜,右下腹处切口为主操作孔,另于脐孔左、右侧各作一小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建立气腹。腹腔镜探查并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周围组织情况、转移情况等,以超声刀切开腹腹膜,清除肠系膜下血管周围的淋巴及脂肪组织,并切断肠系膜下血管。游离乙状结肠腹膜,再游离双侧韧带,将直肠前腹膜切开并反折,分离直肠下段。于肿瘤下缘约2 cm处切断直肠,拉出带有肿瘤的直肠部分,切除肿瘤。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工缝合;研究组采用双吻合器进行缝合。将近端结肠管置于吻合器的抵钉座,行荷包缝合后送回腹腔,恢复原有生理结构;适当扩肛后,再经肛门置入吻合器,行结肠与直肠折吻合。如患者肿瘤位置较低,或骨盆狭窄,可先将直肠拖出肛外,吻合缝合后再送回肛内。
1.3 观察指标术中和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相关指征,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保肛率等。所有患者随访6 ~12 个月,于随访3 个月后行控便能力的评价,评价标准参照王峰等[5]的相关报道:(1)控便能力正常为Ⅰ级;(2)仅能主观控制干便的排出时间,对稀便无控制能力,计为Ⅱ级;(3)可控制干便和稀便,但对气体失去控制能力,计为Ⅲ级;(4)干便、稀便和气体均无法正常控制,计为Ⅳ级。于2 组患者随访6 个月后评价疗效情况,包括生存性况、死亡率和复发尾部。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征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手术相关指征情况比较 n=60
2.2 控便能力研究组术后控便能力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Ⅲ级比例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术后控便能力分级比较n=40,例(%)
2.3 生存与复发2 组治疗6 个月后生存率、死亡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6 个月后生存情况和复发情况比较n=60,例(%)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微创性等特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但在腹腔镜手术基础上,采用何种缝合方式对于提高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吻合器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以科学的原理结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结构,成为临床辅助治疗的一种重要器械。
在吻合器应用以前,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组织切除的近远端连接缝合主要采用人工操作,由于个体操作水平的不同,以及手工纵使的局限性,易出现缝合口严密、感染、吻合口瘘、出血、狭窄等问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提升[6]。双吻合器技术使手术的缝合更增加了机械化,吻合器可准确预留缝合位置,促进缝合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而且,手工缝合过程中手术者需不断的进行两端匹配与位置调整,无法一次性快速完成两端的稳定缝合,故而手术时间相对延长,切口处出血源源不断,增加术中出血量。在本研究中,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提示双吻合器技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更加快捷有效,可提高患者预后。
保腔治疗的目的在于避免传统手术造成患者留置导管,一方面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术后的控便能力是有效评价手术保肛作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保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控便能力为Ⅰ、Ⅱ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Ⅲ、Ⅳ级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双吻合器技术对低位直肠手术患者具有较好的保肛和控便效果。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和复发情况无显著差异,说明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总之,双吻合器技术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同时具有较高的保肛率,提高患者控便能力,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当然,由于吻合器的临床应用尚在起步阶段,需要主诊医生多钻研、多摸索,提高临床操作技能水平,从而有效利用吻合器提高临床疗效。当然,本组研究仅探讨了治疗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考查。
1 方艺聪,姚开源,王希平,等.直肠金系膜切除下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河北医药,2012,33:200-202.
2 傅其兵.直肠拖出双吻合器保肛治疗超低位直肠癌临床观察.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103-105.
3 Rudinskaite G,Tamelis A,Saladzinskas Z,et al.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 anastornotie leakage following there section of sigmoid and rectal cancer.Medieina,2007,41:7412-7416.
4 池畔,官国先.腹腔镜直肠系膜全切除术难点和争议.中华腔镜外科杂志,2012,5:5-8.
5 王峰,杨印航.中低位直肠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367-368.
6 梁朝旭,张毅杰.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院,2011,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