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泽县西里水电站库区浸没区影响范围分析

2013-11-09

山西建筑 2013年35期
关键词:溢流坝库区高程

计 庆 宝

(1.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工程概况

山西省安泽县西里水电站工程位于安泽县城南35 km处马壁乡郎寨村东的沁河干流上。坝址区与安泽县城有国道G307和县级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花园口区间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二郎神沟,流经安泽县、沁水县、晋城市、阳城县、泽州县,由河南省武陟县汇入黄河,干流全长485 km,其中,山西省境内干流长363 km。沁河自罗乡义亭村北入安泽县境,至马壁村南出境,县境内干流长95 km。

本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西缘,大陆性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根据安泽县1971年~2000年气象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2.1 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516.5 mm,多年平均气温为9.3℃ ~10.3℃,平均无霜期为194 d,最大冻土深 81 cm,平均风速 1.5 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 18.3 m/s。

西里水电站是沁河干流上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小型“以电代燃”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 936 km2,总库容996万m3,正常蓄水位791.1 m。枢纽工程建筑包括重力式非溢流坝、重力式溢流坝、水电站厂房和冲沙泄洪洞4部分。大坝全长159.5 m,其中左岸非溢流坝段长10 m,溢流坝段长90 m,右岸非溢流段长48.5 m,底孔段长11 m。非溢流坝段采用重力坝,坝顶高程796.00 m,坝顶宽度4.0 m,最大坝高30 m。坝体采用浆砌块石砌筑,上游防渗采用1 m厚现浇混凝土防渗层,坝基设排水系统。坝底上、下游设排水廊道,廊道内设置排水孔。右岸非溢流坝段布置有6 m×6 m泄洪排沙孔1孔,以及3个电站压力引水管道。溢流坝堰顶高程787.6 m,堰面采用折线形实用堰,下游采用圆弧曲线过渡与下游坝坡连接。消能采用挑流消能方式,溢流坝面采用混凝土浇筑,溢流坝最大坝高21.6 m。溢流坝坝顶设3.5 m高橡胶坝,坝长90 m,采用充水双锚枕式坝袋,橡胶坝形成110万m3的电站调节池。水电站位于大坝右端浆砌石坝下游,紧接大坝右端浆砌石坝布置三条平行的钢筋混凝土压力引水管道,为坝后式,厂房位于大坝右侧的山坡脚下,其轴线平行于坝轴线。厂房下游布置尾水渠和对外交通道路。主厂房建在岩基上,为地面式砖混结构,内设3台轴流立式水轮发电机组。主厂房的右侧为安装间,其高程和宽度与机组段相同。在安装间上游侧设一大门,通往开关站。副厂房在装配场的右端,设2层小楼,1层主要设中央控制室、直流电设备室和修理试验室等房间;2层主要设会议室、资料室及办公用房等,总面积200 m2。

2 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库区地貌特征为山间河流宽谷地貌,河谷宽200 m~350 m,近似“U”字形,主要由河床、河漫滩及局部河岸堆积Ⅰ,Ⅱ级阶地组成,Ⅰ级阶地阶面宽一般为70 m,高出河床1 m~3 m,Ⅱ级阶地阶面宽15 m~200 m,高出河床5 m~12 m。河床纵坡11‰,两岸为剥蚀低山丘陵,左岸高程775.0 m~937.0 m,在康家山、柘榴园、神湾、南平上村周边发育第四系黄土台地,其余地段基岩出露;右岸高程776.0 m~896.0 m,在卫寨一带及社地沟两侧为第四系黄土台地,其他地带为基岩岸坡。两岸冲沟发育,左岸较大冲沟有兰河沟,右岸较大冲沟有高峪沟和卫寨村南冲沟。

2.2 地层岩性

库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其次为第四系地层,其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三叠系(T)。刘家沟组(T1l):岩性主要为砖红色、紫红色、灰白色中厚层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夹数薄层泥页岩以及砾岩透镜体。砂岩大多为泥质胶结,少数为钙质胶结,可见少量云母,发育交错层理、水平层理。泥页岩一般较软弱。砾岩发育不连续,多呈透镜状出现,在库区两岸大面积出露,厚度400 m~480 m。本次勘察最大深度80 m,未揭穿本层。2)第四系(Q)。a.中更新统洪积(Qpl2):主要为棕红色低液限粘土,底部往往有0.20 m~4 m厚的砂卵砾石。厚0 m~30 m,零星分布于河谷两岸黄土台地上。b.上更新统冲积(Qal3):主要为灰黄色低液限粉土夹砂卵砾石透镜体,厚0 m~20 m,分布在河谷两岸山前、山坡地带。c.全新统洪冲积(Qpal4):主要为砂、卵砾石层;表层为粉细砂或粉土,分布于现代河流的河床、河漫滩,厚0 m~10 m。

2.3 地质构造

库区地层呈缓波状褶皱,在坝址单薄山梁右侧发育短轴向斜,轴向NW,库坝区位于向斜北东翼,岩层呈单斜,岩层产状N30°W/SW∠5°~10°,两岸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主要有 3组:1)N77°~82°E/SE∠73°~87°;2)N30°~38°E/SE∠77°~86°;3)N15°W/NE∠79°~86°。区内未发现断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地下水类型有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分布于河谷和河流阶地及山间黄土堆积区,主要含水层为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砂卵砾石及粉土。河谷中含水层渗透性较强,水量较大,水位埋深一般为1 m~4 m。

2)碎屑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下统碎屑岩类裂隙中,砂岩为含水层,泥岩、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区域侵蚀基准面以上碎屑岩分布区富水性较贫,河谷地带相对富水性较好。不论是松散岩类孔隙水还是碎屑岩类裂隙水,其补给来源均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水位均随季节性变化,均属潜水型。据库区两岸井泉调查,两岸地下水位均高于河床水位,上游水位高于下游水位,地下水流向总体由两岸向河床,由上游向下游流动。

3 水库浸没区影响范围计算

水库为山区水库,库尾河床平坦,宽度为1 km左右,地下水位埋深为0 m~6.9 m,需考虑浸没影响。

浸没评价引用GB 50287-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C,浸没地下水临界埋深按照下式计算:

其中,HCR为浸没地下水临界埋深,m;HK为土壤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m;ΔH为安全超高值,农业区(农作物根系深度)取0.5 m,居民区(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取1.5 m。

据竖井资料,可能浸没区地下水位以上岩性部分为卵石混合土层,部分为低液限粘土层,根据剖面地质结构,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一般取1.0 m,地下水位之上卵石混合土层较厚时取0.5 m,浸没地下水临界埋深一般按下列标准控制:农业区为1.5 m,居民区为2.5 m。

表1 地质剖面参数选取及浸没预测计算结果表 m

水库蓄水后,库尾由于淤积会产生“翘尾”现象,据经验淤积末端上延系数ε取1.04。据此系数,尾部上延高度Δh=H(ε-1)=0.6 m,其中,H为蓄水前后的水位差,故末端上延高程为791.7 m。

根据地质条件,浸没预测时采用含水层均一,隔水层倾斜的壅高计算公式:

其中,d为开始断面与设计断面隔水层高差,m;h1,h均为水库蓄水前在各断面处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m;y1,y均为地下水壅高后在各断面处的地下水含水层厚度,m。下伏三叠系T1l基岩视为相对隔水层,隔水层顶板高程由库区周围基岩出露情况推测得到。浸没临界高程按以下原则确定:农业区:剖面中预测的地下水壅高水位加上1.5 m后与地形线交点处的地面高程就是农业区的浸没临界高程;居民区:剖面中预测的地下水壅高水位加上2.5 m后与地形线交点处的地面高程就是居民区的浸没临界高程。地质剖面参数选取及浸没预测计算结果见表1。

4 水库浸没区影响范围分析

受地形、地质结构、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库尾浸没区各处的浸没临界高程有一定的差异。通过计算并在剖面中查得:居民区地下水浸没临界高程为794.63 m~795.41 m,农业区地下水浸没临界高程为793.10 m~793.45 m。当地面高程低于793.45 m~795.41 m时,村庄及农田会遭受浸没影响。以居民区临界高程圈定浸没范围,浸没范围约0.27 km2。目前浸没区内主要为农田,主要分布于库尾。

[1]GB 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安泽县西里水电站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R].

猜你喜欢

溢流坝库区高程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8848.86m珠峰新高程
周至县黑河水库重力坝设计
某水电站溢流坝设计及结构计算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新桥水库溢流坝设计探讨
GPS高程拟合算法比较与分析
SDCORS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