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鲁迅的方向”的精神实质

2013-11-09

新文学评论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工农知识分子

◆ 张 冀

浅议“鲁迅的方向”的精神实质

◆ 张 冀

对于“鲁迅的方向”的思想认知,学界精英大都是对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理论言说的直接回应,几乎毫无例外高频援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一文中那段对鲁迅高度评价的激扬文字——“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似乎这就是“鲁迅的方向”经典表述的最早出处。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人为忽略了“鲁迅的方向”的原始出处以及毛泽东对于知识精英作家工农大众化的身份期许这一客观事实,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对这一“方向”复杂性的认识不足。

根据目前我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显示,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提倡“鲁迅精神”并作具体阐释(即“政治的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号召与会学员:“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半年之后的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首次公开提出“鲁迅先生的方向”:

今天第一条是一切爱国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条才是我们自己艺术上的政治立场。艺术上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方面的,但在统一战线原则之下,我们并不用马克思主义来排斥别人。排斥别人,那是关门主义,不是统一战线。但在统一战线中,我们不能丧失自己的立场,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方向。(着重号系引者所加)

这段讲话的受众是“鲁艺”的学员。按照中共当时的安置政策——“大多数知识青年先分配到综合性学校短期培训一下……有专长或可向某一专长发展的,就先分配到专业院校学习。文化人多数先去鲁迅艺术文学院”。——这些学员无疑都是延安接纳的知识精英。毛泽东对他们的激情演说自然大有深意存焉,大致包含着三个信息:其一,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中共团结、吸收包括知识精英在内的抗日爱国的各界人士,组成抗战力量;其二,中共重视对知识精英的思想领导,“我们”必须保持“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政治立场;其三,高举鲁迅的伟大旗帜。我们发现,除了第三点“鲁迅的方向”,其他两点内容都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体现。但我们只要联系毛泽东1939年的一些言论,就能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提倡“鲁迅的方向”的深层意图。

回到历史的原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最终促成了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成为国民政府承认的自治区域,首府延安成了红色圣地。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怀着对中共的崇仰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从全国各地前往延安集结。知识精英的大量涌入,必然会壮大延安的革命力量。但在延安的革命队伍中,农民出身的人所占比重极大(军人也多是穿上军装的农民)。因此,加强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也始终注重把中共的思想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现代政治革命的历史进程。其实,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就认识到“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939年5月,毛泽东进一步认识到对知识精英进行思想改造的重要性。他在《五四运动》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几天之后又号召“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同年12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首先明确了知识精英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接着又指明同地主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政党、日本帝国主义争夺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并强调:“对于一切多少有用的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应该分配适当的工作,应该好好地教育他们,带领他们,在长期斗争中逐渐克服他们的弱点,使他们革命化和群众化,使他们同老党员老干部融洽起来,使他们同工农党员融洽起来”,“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毛泽东的思路其实是很明确的: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要重视知识精英及其作用,将其吸纳进革命阵营,尽管他们可能思想观念和政治信仰各不相同;但同时也必须对其加强监管、教育和改造,使之能为党所用,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服务。所谓“鲁迅的方向”,就是知识精英工农大众化的方向。

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为什么选择鲁迅作为方向?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作为中共战时的统战需要,毛泽东借助“鲁迅的方向”以感召、吸纳更多知识精英奔赴延安(因为谁抓住了鲁迅,承认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正统,谁就抓住了知识精英的民心向背);与此同时,暗含着对知识精英作家工农大众化的身份期许。我们只有承认这一历史事实,才能对“鲁迅的方向”有更为理性而清醒的思想认识;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

注释

①诸如何其芳的《论鲁迅的方向》(《何其芳文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艾思奇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艾思奇全书》(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王瑶先生的《“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文艺论丛》(第8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周扬的《坚持鲁迅的文化方向 发扬鲁迅的战斗传统》(《周扬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及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毛泽东的鲁迅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袁盛勇的《延安时期“鲁迅传统”的形成(下)》(《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3期)和熊元义、郑欣淼的《鲁迅的方向仍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艺报》2006年8月1日)等。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③毛泽东:《论鲁迅》,《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4页。

④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

⑤刘家栋:《陈云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⑥《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系该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目前尚不能证实这个决议案完全由毛泽东一人起草,但可合理推断的是,该决议案经过了毛泽东的首肯。

⑦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⑧毛泽东:《五四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⑨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566页。

⑩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20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工农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国民党大烧大杀下的工农劳苦群众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梭镖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