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摭谈
2013-11-08朱阳慧
朱阳慧
贬谪诗顾名思义就是被贬谪的人写的诗,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诗人的身份。2013年江苏高考考了唐庚的贬谪诗《醉眠》,学生觉得好陌生。此前,学生只在中学课本读过东坡的贬谪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所了解的只是东坡先生豪放的词风和旷达的心境,而对于素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却一无所知。其实,学生面对考题的这种陌生与茫然更多的源于平时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的不够。在平时的阅读鉴赏中,我们要进行专题性阅读,善于总结整理同一类题材的诗词中共通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知一通百的效果。以下,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品读鉴赏“贬谪诗”。
一、始读诗题,莫忘诗注
贬谪诗的题目有的很明朗,直接在诗题点出被贬的处境,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谪岭南道中作》。有些诗题通过地名含蓄地传达出被贬的身份,如《题大庾岭北驿》、《长沙过贾谊宅》、《再宿武关》、《登崖州城作》。这些题目中的地名“大庾岭”、“长沙”、“武关”、“崖州”都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远离京城,远离朝廷。有些诗题与时间相关,如《中秋月》、《清明》、《寒食书事》。 “中秋”、“清明”、“寒食”这些传统节令最易触动诗人的迁谪之感,诱发诗人的人生思考。
当然,也有些诗题不能提供直观的信息,如江苏的考题《醉眠》。这时,我们特别要关心的就是注。考题中提供了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醉眠》是一首贬谪诗,降低了鉴赏的难度。2011年江西卷考了黄庭坚的《清明》,安徽卷考了欧阳修的《琅琊溪》,考题中都提供了注,点明了诗人被贬的地点、写作的时间。所以当同学们无法从诗题中判别诗歌的类型时,要紧抓注提供的信息。
二、品读意象,捕捉信息
“世味”指世俗的一切,包括功名利禄、国家社稷、天下苍生等等,如唐庚的《醉眠》中有“世味门常掩”。
“剪莱”,即割草,“行剪故园莱”,传达的是归隐田园的信息。
“孤峰”之景暗示的是观峰之人心情之孤。
“春兰”和“秋桂”是高洁清雅的植物,一般比喻贤士君子。
“丹橘”具有不以岁寒而变节的操守,如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中有“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孤舟”、“微月”、“枫林”三者都与客愁相关,当这三者齐聚首的话,会营造出一种非常凄清的意境,使客者更添愁情。如王昌龄的《听流人水调子》中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寒雨”透露出的丝丝凉意,渲染出别离的黯淡忧伤的氛围,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秋草”、“寒林”、“斜日”都是萧条冷清的景物,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中有“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青青草色”、“鹅黄柳色”、“桃花”、“李花”这些明媚鲜艳的景物通常用来反衬诗人的愁情。如:“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白云明月”洁净而明亮,象征诗人冰清玉洁的节操和淡泊坦荡的胸怀,如“白云明月吊湘娥”。
“落叶”是萧瑟之景,如果落的还是耐霜的枫叶,可见秋风之紧,秋意之浓,如“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
“柳絮”是春天的景物,“梅花”是冬天的景物,当两者并举时,通常是以物候的变化来反映时间的更替。如“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就以凄迷朦胧的景象,传达出人生无常、聚散不定的感觉。
“残灯”、“暗风”、“寒窗”皆为哀景,皆是诗人灰暗心情的写照,如“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
“有声万壑”、“无语数峰”二者相映成趣,营造出和谐静谧的氛围,如“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猿”是个哀愁的意象。“愁肠正遇断猿时”、“猿愁鱼踊水翻波”、“哀猿啼处两三家”等诗句通过“猿”来体现愁情。
三、谙熟手法,辨明用意
贬谪诗常用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贬谪文人都是有罪之身,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重回京城,再受重用。他们心中即使有怨,也不能直接言明,而采用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情志,所以贬谪诗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如宋之问在《题大庾岭北驿》中就用比兴手法,由雁而后及人,表达群雁北归有定期,而自己却不知何时才能再来大庾岭,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的哀怨的情思。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诗人想借赏花排遣闲愁,可看到的是百花凋零的情景;想登楼观月,却无人相伴,只有孤酒一杯。诗中无一字言愁,而所写景物处处显露愁情。
(三)怀古伤今。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贾谊被权贵中伤,贬谪长沙,刘长卿被人诬陷迁谪长沙,类似的遭遇让刘长卿感慨万千。“怜君何事到天涯”,表面上是“怜悯贾谊”实际上也是“怜悯自己”。“何事”一词言明二人无罪本不该被放逐到天涯。怀古伤今,其实是于曲折处微显刺世之意。
(四)对比。如赵鼎的《寒食书事》。“上冢亦携庞老家”用平民百姓热热闹闹,全家上坟扫墓的场景,与“汉寝唐陵无麦饭”的冷清场景进行对比。以此说明人世变化无常,反映出诗人在经历了宦海的沉浮之后对功名爵位的蔑视。
(五)用典。如黄庭坚的《清明》。“人乞祭余骄妾妇”中愚人的典故出自《孟子》,“士甘焚死不公侯”用的是贤士芥子推的故事。诗人通过一愚一贤两个典故的对举,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情感。
四、细读诗句,揣摩情感
(一)贬谪之地大多经济落后,远离朝廷,无达官贵人往来,这时诗人最易感到孤独寂寞。如王禹偁的《日长简仲咸》中“日长何计到黄昏”、“此心牢落共谁论”就是这种情绪的直接表露。
(二)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京城,思念君主的情感。如王禹偁的《村行》中“村桥原树似吾乡”表达就是因郊游而触发的思乡的惆怅之情。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西望长安不见家”,透露出李白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但仍然关心国事,眷恋朝廷的心绪和望而不见长安的痛苦之情。
(三)表达忠而被贬,无辜受害的愤懑之情。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欲为圣明除弊事”申诉的就是忠而被贬、非罪远谪的郁愤。
(四)虽然遭受贬谪但仍然未失去自信,充满了抗争精神。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中“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五)身为谪官,心系黎民百姓。如苏轼在《荔枝叹》中大声呼吁“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
(六)乐观进取,豪迈乐观的情感。刘禹锡第一次被贬郎州,看到令无数文人黯然神伤的秋天,一反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高歌。又通过一只排云直上晴空的鹤来传达自己豪迈奔放、积极进取之情。
(七)表面上寄情山水力求自我解脱,实则难忘世事的幽愤不平之情。如唐庚《醉眠》就以“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来表现自己的闲适、恬淡、超脱,又以“世味门常掩”含蓄地透露了自己依然无法忘却世事的愤懑。
(八)抒发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情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无惧风雨的乐观旷达之情。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就吟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诗句。
在鉴赏“贬谪诗”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征。唐代的贬谪诗多悲凉郁愤,宋代的贬谪诗多超脱旷达。具体到某一首诗时,又要因人而异。如柳宗元、韩愈的诗多凄凉愁苦,而刘禹锡的诗却豪迈雄健,苏轼的诗豪放超脱,王禹偁的诗清新简淡。同学们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和整理,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贬谪诗”的专题性鉴赏阅读来探求诗歌鉴赏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