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服务思想研究
2013-11-08黄洁
黄 洁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3)
1934年,时任北平师大第一附小儿童图书馆馆长的迟受义在《北平师大第一附小儿童图书馆计划大纲》一文中提出 “1、购买来的书,是要应用的,不是拿来做古董收藏的;2、一切设备,如:书架,杂志架,桌,凳……,皆以儿童为本位,力求适合儿童身心发展;3、采取开架式,任儿童在馆内自由阅读,尊重儿童的‘自尊心’;4、书籍的选择以儿童为中心;5、出纳手续,以简便迅速为原则”等创办儿童图书馆的原则,这与当时众多学者所倡导的以儿童为本的服务理念不谋而合,从中可以体现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服务思想的主要特征。文章概括总结了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服务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1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服务思想的内涵
1.1 以儿童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核心
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来华讲学,倡导“儿童本位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有儿童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不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而教育则要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1926年杜定友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儿童图书馆问题》一文中便有“现在是儿童的世纪,什么事都应该让儿童居先”的说法,这一思想逐步得到了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刘国钧、吕绍虞、李钟履、钱亚新等众多学者也对儿童图书馆给予了很高的关注,积极撰文,从馆舍、设施、设备、儿童读物、儿童阅读指导等各个方面积极倡议并推进以儿童为核心的服务理念。钱亚新有“办理儿童图书馆,要以儿童为中心。正如办理学校,该以学生为中心一样。馆中所有的图书,要合乎儿童的程度,要随时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要能引起儿童自力读书的兴味;要能养成儿童喜欢读书的习惯。馆中一切的设备,要能投合儿童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的特征,和病理上的缺憾。而馆中所有的职员,又要能了解儿童的身心,随时予以适当的指导”的论述,这是一段完整体现以儿童作为读者服务工作核心的集中表述。
1.2 以包容和尊重的心态对待儿童
既是以儿童为本,便是认可儿童与成人世界的不同,尊重儿童好奇、好动、顽皮的天性,因此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在为儿童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儿童包容和尊重的主导思想以及自由、信任和宽大的态度。对于丢书、损坏等问题,儿童图书馆一般都是向儿童的父母或者担保人索取赔偿,而不会直接向儿童索要,以确保儿童的阅读兴趣不受影响。并且强调书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收藏,就像杜定友曾举例鲍士伟博士的话,认为书籍和煤是一样的,买煤就是为了烧,否则买煤干什么?图书馆不能因为担心丢书而将书封锁起来,办理儿童图书馆更要不拘泥小节,不能因小失大。他曾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要引起他们对于图书爱护之心,培养他们的公德,尊重公共的物件。若是偶然遗失了一两本书,最好是叫他照价赔偿,或者加以劝诫,使他往后谨慎。无论如何,总要和颜悦色地对他讲,不要厉声疾骂,免伤他们感情”。如果遇到丢书、损书的问题,“必须先斟酌罚款问题,能宽免的地方,则当宽免,免一般儿童因数枚铜元,而失掉其阅览书籍的好习惯。如果图书馆立出最严重的规则在阻止,那么对于儿童的前途,大有妨碍。因为将培养读书习惯最适当的时候,白白错过,岂不可惜”!建议“不将出纳的条例规定得很繁严,宁愿图书馆受损失,而不愿耽误了那前途无量的小国民。所以图书馆,特别是儿童图书馆,对于出纳手续,当以宽恕为原则”。
1.3 以引导儿童养成读书习惯,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为宗旨
最初民国时期的儿童图书馆是以辅助学校教育的姿态出现的,随着教育界、图书馆界对儿童图书馆认识的不断深入,图书馆自身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机关,对于儿童的教育负有直接且重要责任的观念开始形成。研究者对图书馆在教育上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那就是图书馆具有独立的价值,是一种教育机关,而“完善的儿童图书馆实在是国民教育所不可少的利器”。应该利用儿童图书馆去引导教育儿童,去提高儿童的意志与学识。其最主要的作用即为我们现在常说的养成儿童的读书习惯和图书馆习惯。正是由于儿童图书馆具有大众所逐步公认的社会教育职能,因此儿童图书馆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和美的环境,优良的书籍,亲善的馆员,有意识的阅读指导等等,都是以引导儿童养成读书习惯,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为最终目标。
2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的儿童图书馆在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藏书建设、服务政策、阅读指导活动、馆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均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2.1 基础设施设备条件
馆舍、儿童读物和馆员被视为儿童图书馆的三个组成要素。“椅子和桌子总要矮小轻便,合于儿童卫生。书架也要矮,便于普通长度的儿童自由取书。空气要新鲜,光线要充足,点缀要优美,一方求合儿童的心理,一方又要引起美感,使得处在中间的人不由得不受美的感化”。至于桌椅的标准,按照儿童普通的发育水平,民国时期对此也有一个相对公认的标准(见表1)。另外诸如报桌要倾斜45度角,以保护儿童的视力;桌角、书架角要用圆形较好,以防误伤儿童;阅览室应设置洗手池,保证空气流通,以确保儿童的清洁卫生;常备文具,以防儿童急需使用;书架、杂志架宜靠墙设置;出纳台应设于靠近门口的地方;天花板宜用白色,墙壁用淡黄色,这样不易使日光反射;书架上悬挂些精美的卡片,桌上可放置鲜花,以增加美感等,无一不是从儿童的角度考虑,以方便儿童使用、以儿童健康发展为基本的出发点,可以说考虑到了儿童在馆内活动可能涉及的周边设施设备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儿童图书馆清洁、整齐、安静、安全的原则。
表1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桌椅标准[5]
2.2 馆藏建设
儿童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儿童读物的选择问题。何为儿童读物,王人路认为“儿童读物是供给儿童阅读的书籍,有活泼的思想,有动人的情感,有奇特的想象,用艺术的文字和图画,把他表现出来,而是能使普通的儿童懂得且感兴趣的”。这个定义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优秀的儿童读物与其他成人读物的差异。当儿童图书馆认识到儿童有儿童的生活,“有儿童自己的小宇宙”,他们的思想,兴趣,能力都与成人不同;明了儿童图书馆的“书籍的选择以儿童为中心”,应按儿童的知识程度,理解能力来创作和翻译作品时,民国时期的儿童图书馆便从关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阅读兴趣着手,根据不同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及儿童读物的体裁、形式、内容等多方面去适应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
2.2.1 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
因为“儿童所读的书籍既因为年龄而有不同,那儿童图书馆选购书籍自然不能不顾及儿童发育各时期的心理状态”。刘国钧引用国外研究,认为儿童的发育自初生到二十四岁有六个时期。纯属于儿童时代的,便是前儿童期、后儿童期和前青年期,各有各的特殊心理状态。比如前儿童期的儿童想象力旺盛,所以这段时期儿童所读的书籍要以歌谣、童话为宜;后儿童期,也就是8~12岁,此阶段儿童渐有现实生活的倾向,但想象的力量依然存在,此阶段的儿童喜欢听关于伟人的故事;而前青年期,12、13岁~16、17岁,儿童生理、心理变化最为显著,对于自身和周围事物敏感,喜欢抒发情感丰富的诗、有关爱情的故事,激起牺牲精神的书籍。性别不同对于阅读的兴趣也有很大区别,比如男孩爱冒险,喜欢多野兽,历史,科学,旅行的书;女孩爱情感,喜欢多诗歌、小说等等。这和当时众多研究儿童阅读兴趣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准确把握,为儿童图书馆选择图书、开展阅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2 对儿童读物自身的要求
对儿童读物自身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内容简明优雅,叙事有声有色,形式上用字浅显清晰,插图精美,印刷字体要大小合适,纸张要精细光滑,墨色要浓厚,编排要得法,装订要美观牢固,版次以最近的为佳等等。
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一书中对儿童读物的相关描写基本可以代表当时对于儿童读物在形式上的普遍要求:
关于封面,“因为儿童是一种最富于求知心和好奇心的,也可以说他是一种易感应性的,所以对于儿童读物的外表,就是说他有美丽的封面,鲜艳的颜色和奇特的格式,总要使儿童一见生情,有不得不去看的趋势”;对于装订,“五岁以内的儿童,对于书籍不知爱惜,因此给他们的读物必需坚固、耐用”;关于字体,“字体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对于五岁以内的儿童,需用特号字;五至七岁,才可用头号字。而且宋体字不相宜,最好用楷书所示仿宋字;七到九岁,才可参用二号字;九至十岁,可参用三号字;十至十一岁,可参用四号字;十二岁以上,始可以五号字”;关于插图,“七岁以内的儿童读物,全书的插图,都是有轮廓的线条画,而且加上彩色;到十岁以内的读物,才减少彩色;十岁以上才渐渐由有轮廓的线条画而增进到无轮廓的加阴影的插图”,而“插图的主要价值是在增进儿童的注意和兴趣的,可以表现文字的意义,而在美育上有很大的关系”;关于编排,“一个故事或童话,小说,总要使它眉目清楚,段落分明,所以字体的大小,行列的间隔,都要注意,标点符号不能使它成为附庸的赘疣,而要使它个个负起责任来”;关于纸张,“应该要讲究一点”,“至少限度应该洁白无光,坚韧,才不致损坏儿童的目力;而读物的寿命也可以长久一点”。
在儿童读物的选择上,有两点特别值得一提,一是对于儿童早期阅读的关注,雷震清在《儿童读物的选择》中首次提出了类似现在“异型书”的概念,“希望新的儿童用书,不但供给儿童看,而且供给儿童做;儿童能在书中写写画画,要有一点空白,版本要大”;“幼稚园或者低年级的书,书的形状应有变化,最好是同内容一样,如果书的内容说的是鸡,那么形状就是鸡,猫就是猫的形状,蛋就成一个椭圆形的蛋;如果不能整个做到,那就加一个鸡头、猫头,或其他相当的形状。在内部也可以想办法,如果说的是枪,那就把每页的枪口放在一个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打一个洞,儿童对这种书会很有兴趣”。
二是强调儿童、作者、读物三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因为“标准总带有普通的性质,一本书有一本书的特性,一个著作者有一个著作者的特性,这种特性的表现,我们选择读物时尤应特别注意。而“找寻某书的特点,使阅者都能欣赏它的意味,是选择儿童读物的人的无上责任”。这种观念将儿童、作者和儿童读物之间的关系清晰、人性化地表现出来,是对于儿童读物普遍选择标准的一种超越。
2.3 读者服务政策
为了节省儿童的取书时间,尊重和培养儿童的公德心,增加儿童的阅读兴趣,养成利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民国时期的儿童图书馆多采用开架阅览的服务方式,不制订过多规则,免除繁杂的借阅手续,强调自由阅览。杜定友认为,十一二岁的时候,正是阅读兴趣萌芽的时候,正是应该养成读书习惯和图书馆习惯的时候,如果加以限制和阻止,那么对于儿童的前途则大有阻碍。因此建议“出纳规则不可以过于限制,然后不失儿童图书馆的效用”。对于阅览,均以开架方式,让儿童自由走动,自由取阅,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而对于开放时间,则均以儿童的自由时间为标准,尊重儿童需要而定,即当儿童在校时,阅览室关闭;儿童下课时,再行开放,开放时间多以午后四点至七点,如果参加的儿童极为踊跃,开放时间可以再延长一个小时。
2.4 对馆员的素质要求
馆员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要素,对其的职业素质要求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现那个时代儿童图书馆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杜定友对儿童图书馆馆员职业价值说过这样的话,“她的举止,她的工作,就可以磨练儿童的道德,提高儿童的意志,增加儿童的智识,训练儿童的习惯。书籍虽是可以益人,但是她是书籍的原动力。儿童读书所得的利弊,意向的高下,都系在她一人肩膀之上”,既然肩负这样的使命,就对儿童图书馆馆员的要求非常严格,首先强调馆员除了图书馆专业知识,包括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儿童图书馆读者的特殊性,要求馆员最好接受过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熟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儿童的心理,吸引儿童并用合适的方法去指导儿童阅读。二是德性修养的要求,要求馆员热诚对待儿童,要克尽职守,要有宽容忍耐的精神,对待儿童要有同情心,“要像父母待子女一样,使儿童不知不觉中受他的感化,养成良好的习惯”,要诚实守信,要有责任心。三是要求馆员要注重仪态的修养,包括 “威重温和”、“对于任何人要有礼仪”、“容貌要端庄”、“衣着整洁”、“口齿清楚”等等。可以看出,对儿童图书馆员的所有要求都是本着为儿童服务的原则,站在“养成勤敏的读者”、“培养高尚的国民”的高度去认识和培养的,认识之深刻足以让我们现代人深思。
2.5 阅读指导活动
2.5.1 开展儿童阅读兴趣调查
民国时期关注儿童阅读兴趣的人不在少数,但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实际调研方面,教育界对此的重视程度远远超出图书馆界。值得一提的是徐锡麟,他采用国外先进的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广州市十九个学校的三千多学生,设计出十六张调查表格,包括被调查儿童的校别与级别、被调查儿童的性别、年级书名对照表、各年级共同爱读的书、各年级儿童读书动机比较表、各年级阅读实际分配表等等,调查问卷设计得非常详细,例如调查儿童喜欢的书不是简单的以书的类别作为单位,而是以书名为单位,很小的细节体现了设计者的严谨、细致和用心。徐锡麟最终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撰写出 《儿童阅读兴趣的研究》,并分析了年级、性别与读书兴趣的关系等等,以此研究报告成果与国外的相关成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在书后还附有三个附录,包括《儿童选举书报表格》、《儿童图书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选举票数中性别的比较》。这份报告可以说是儿童阅读兴趣问题研究的开端,“为儿童兴趣的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一改过去研究基于主观判断的弊端”,不仅可以作为编辑选择儿童读物的参考,更可以作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依据,是儿童图书馆以儿童为中心的重要体现(见表2),可以说明民国时期对儿童兴趣调查的主要成果。
2.5.2 开展有利于儿童发展的阅读指导活动
有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深入了解,则具备了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每个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差异,因此儿童图书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取了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比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并且根据不同年龄进行分组,以此选择适合每组的材料;可以帮助年龄小的儿童检索目录或其它书籍,而年龄大的孩子则可以提供有关问题的参考书等等。另外,个体儿童和团体儿童在阅读指导上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个体儿童可以采用馆员与儿童共同阅览,随时指导的方法;对于团体的儿童,可以教授其目录检索和参考书使用办法,可以讲演故事、朗诵,设立小规模的读书会、讨论会等等。除了在馆内举办各种阅读指导活动外,儿童图书馆还加强与儿童父母、各种公共机关的联络及合作,包括各种教育、公共、自然、学术机关。鼓励走出图书馆,参观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开阔视野;鼓励在学校教室内进行故事和讲演朗诵;鼓励教师来馆参观和阅览等等。上述阅读指导活动的大力开展是儿童图书馆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表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阅读兴趣
3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读者服务思想的现实意义
民国时期是儿童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事隔百年,其服务理念对于当今的儿童图书馆建设仍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是加强“儿童优先”原则。各馆在考虑开闭馆时间,入馆年限,制定借阅政策,规划服务流程,馆藏资源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既从管理便利的角度考虑,更应从儿童实际需要出发;二是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儿童读物的分级研究,将对儿童的阅读指导活动做到实处;加强社会合作,包括与出版社,与学校,与其他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推进“阅读推广进校园”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图书馆的建设;三是加强标准化研究。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发布,应继续加强《公共图书馆未成年服务规范》的研究和制订,从多方面规范儿童图书馆的服务,使儿童图书馆的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四是加强儿童图书馆的人才培养。从集中力量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组成高水平的专家教师队伍,促进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等多方面提高儿童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提高儿童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1]迟受义.北平师大第一附小儿童图书馆计划大纲[J].师大月刊,1934 ,(13):114.
[2]钱亚新.儿童图书馆学导论[J].教育建设,1933,(5):115.
[3]杜定友.儿童图书馆问题[J].教育杂志,1926,18(4):5-12.
[4]曾宪文.儿童图书馆之研究[J].文华图书科季刊,1929,1(2):134-135.
[5]刘国钧.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J].中华教育界,1922,11(6):3-4.
[6]王人路.儿童读物的研究[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3:3.
[7]雷震清.儿童读物的选择[J].中华教育界,1936,23(7):152.
[8]冷淑媛.儿童图书馆馆员之训练及责任[J].图书馆学季刊,1936,10(1):88-89.
[9]范凡.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出版与学术传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