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

2013-11-15祝森生

图书与情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时代

祝森生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4)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将RFID等智能传感、智能体感技术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之中,使得智能的概念走进了我们的现实世界,物联网已成为近年来互联网界和学术界讨论的一大热门词汇。我国也在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技术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直到2009年IBM的智慧地球概念提出,才将人们从智能的概念引入到了智慧的概念之中,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智慧概念的思考与研究,即怎样把传感装备、超级计算机与云计算等智慧技术整合运用到人类生活的各种物体上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来实现智慧的管理与运行。图书馆作为较早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领域之一,在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不久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理想,并在图书馆学界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当我们还停留在智慧图书馆的相关理论研究阶段时,智能技术推动的多种智能终端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所推动的网络社交活动已迅猛增加,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被产生,这些异于传统数据存储机构中的多类型、多形态数据迅速的被互联网巨头成功的应用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研究等领域之中,社会伊然正在进入到了一个数据驱动发展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存在与建设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白宫政府宣布将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大数据时代所在领域的发展思考,图书馆也不例外,大数据又成为了另一个研究热点。作为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意识与图书馆先进理念的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人的美好愿景,且不管是在资源的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创新还是技术应用、实践探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一些地区已建成了初具智慧功能、具有一定智慧因素的现代图书馆,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来临所带来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本文在概述智能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发展、概念内涵基础上,述评了我国图书馆学者对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根据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与便利三大特点,重点阐述了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研究问题。

1 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

1.1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以RFID等为代表的智能感知技术为支撑技术的智能图书馆也已实现了图书的自助借还、盘点、查找、定位、顺架、分拣等一系列工作,相较传统的图书馆极大的提高了馆藏资源使用率和服务管理效率,给现代图书馆带来了划时代的质变。由于只需用身份证或市民卡就可轻易通过智能图书馆实现图书的借还等活动,因此,智能图书馆不但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效率,也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范围与空间。从发展应用程度来看,智能图书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尽管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但也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在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图书馆得到了应用,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更是在全国的各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

1.2 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些智慧概念所倡导的技术应用、绿色环保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图书馆界提出后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我国普遍建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虽然也可认为是智慧图书馆的存在表现形态,但我国还未真正建设成一座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和全球的智慧图书馆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即还停留在理论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1.3 研究现状与述评

本文以学术研究成果收录最全的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来源检索库,分别以 “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为主题检索关键词(检索日期:2013年6月29日),检索了我国学界对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经过去重、整理后共分别得到148篇和50篇相关文献。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和主题来看,我国学者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末,但发展于本世纪,研究的主题主要有智能图书馆的系统设计、智能图书馆联盟建设以及智能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等方面。从数量上看,我国学者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似乎较为热烈,成果丰硕,但具体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发现研究主要是基于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进行展望,研究所设计的系统也并不一定以实际的实践和应用为支撑基础,因而如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的林希森等以所在单位在智能图书馆的构建实践为研究案例的研究成果比例不足,致使对智能图书馆的研究总体来看较为空洞。

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智慧图书馆的基本问题(如概念、定义、内涵等)、智慧图书馆的构建(如构成要素、应用技术等)、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如全媒体服务、“第三空间”服务等)以及未来的建设与研究、实践发展趋势等方面,文献的发表期刊也集中在了《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以及《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等核心期刊上,相比较智能图书馆,成果虽然数量较少,却内容更加丰富。但分析研究成果会发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研究者将智慧图书馆与智能图书馆混淆不分,尽管打着“智慧图书馆”的旗帜却研究还局限于RFID等智能图书馆的技术与理念之中;核心研究群体尚未形成,研究者较多,但研究群体分散,除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王世伟学者外,再无核心作者,没有形成固定的研究群体,这种现状也影响到了研究成果的成色不足;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不多,致使立足实践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还停留在基于技术和理想的理论探讨、起步发展阶段。

2 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

我国智慧图书馆理论基础的核心研究者、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所长王世伟先生认为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三,即一是互联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全面感知的图书馆、立体互联的图书馆、共享协同的图书馆;二是高效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节能低碳的图书馆、灵敏便捷的图书馆、整合集群的图书馆;三是便利的图书馆,可以细分为无线泛在的图书馆、就近一体的图书馆、个性互动的图书馆。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服务形态、技术运用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实现上述智慧图书馆三大特点的困难、影响因素也将增加与变化,笔者认为围绕实现这些特点的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

2.1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数据互联问题

智慧图书馆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互联性,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让图书馆的感知不再成为困难,图书馆也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资源的定位、查找等服务,但在大数据时代将会面临新问题。这是因为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满足用户更倾向于知识的个性化、数据的深层次组织与分析等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表现形态将更加丰富,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将共同组成图书馆的服务终端,产生于大量终端设备、网络社交生活以及其它一些活动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都将会是这些在大数据时代的建设中图书馆服务终端提供服务所依赖的资源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这些新型数据类型的感知与互联、共享,将是智慧图书馆无法逃避的一大问题,也是智慧图书馆研究者未来研究的一大问题。

2.2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管理问题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变化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的变化,除数据的类型、形态变化外,还有多类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分析、关联以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整合变化。图书馆为了拥有更多的数据量,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信息需求,进而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态势分析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来源,会一方面注意收集相关的更多类型、更多场景以及更多范围和数量的数据,如通过馆舍监控终端、PC服务终端、数字图书馆用户日志去收集用户的借阅特征、用户科研行为等数据,另一方面也将会通过共享去获得用户的其它信息行为等数据,如用户的网络学习、用户的科研习惯等数据。这种数据来源收集途径与方式的变化,会彻底颠覆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数据主要来源于购买、自建、共享的模式,也将使得图书馆不得不建设大量的数据获取终端,也因而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如何实现节能低碳、灵敏便捷、整合集群的高效管理问题。

2.3 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服务问题

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图书馆等传统的依赖于文献资源特别是纸质文献资源的信息服务机构因Google等依赖于网络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参与、竞争而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因此也引发了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的讨论。这种竞争形态的产生并且长期存在似乎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提供产生了巨大挑战,但也应该看到Google等新型服务商创新的知识服务方式为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竞争对手致力打造的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已在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正在引领着信息服务的发展走向。图书馆也已注意到了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所展现出的竞争优势,已通过应用Summon、Primo、Worldcat Local与Encore等知识发现系统来提供知识与资源发现服务,而这些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就是资源、数据的语义索引与数据关联。在现有的结构化数据环境下,关联数据、语义化、本体等技术的发展保证了知识发现服务实现的便利性,但在大数据时代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的出现,如何保证大数据时代用户普遍需要、依托大量数据、依靠数据分析等软件工具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服务的便利性,将会是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面临的又一大研究课题。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用户知识需求的变化将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产生挑战,但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在如何实现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组织、分析、服务等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去实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会产生更多的研究热点。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智能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演变、发展及内涵概述基础上,结合王世伟先生提出的智慧图书馆三大特点,以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实现和保证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为背景,对可能产生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列举与分析。让我们欣喜的是,图书馆实践者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北大图书馆已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加入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大数据元素,即在打造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整合了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文数字技术和语义检索技术、数字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读者查询问题,不仅能查询原始信息,还能把检索到的信息组织成综述或报告呈现给用户,并按用户需要的格式导出。相信随着此类整合了大数据技术实践的智慧图书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不再是一个理想,而是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提供智慧服务的智慧机构。

[1]Ronald Rousseau.A view on big data and its relation to Informatics[J].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 tion Science,2012,(3):12-26.

[2]美国政府以国家战略应对大数据时代[EB/OL].[2013-06-15].http://info.edu.hc360.com/2013/02/190831556184.shtml.

[3]Can't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Using Smart Library[EB/OL].[2013-06-15].http://biblioottawalibrary.ca/en/main/find/catalog/looking/smart.

[4]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6):22-28.

[5]林希森.东北林业大学智能图书馆系统模型构建与技术实施方案[J].图书馆建设,2002,(3):32-33.

[6]张凤斌,林希森.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新馆网络系统解决方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57-60.

[7]北大图书馆改造增添“智慧”[EB/OL].[2013-08-28].http://bjrb.bjd.com.cn/html/2012-11/08/content_157463.htm.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时代
图书馆
HANDS OFF THE WHEEL
飞跃图书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