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 项遗传指标的人类学研究
2013-11-06郑连斌宇克莉
程 智,郑连斌,宇克莉,胡 莹,王 杨,薛 虹,邓 维,时 蕊
(天津师范大学a.生命科学学院,b.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闽南地区是指福建省的南部,主要包括厦门、泉州、漳州以及龙岩新罗区和漳平市部分地区,此外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地区和尤溪县的小部分地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遗传特征,其中头面部遗传特征中的大部分指标,如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等都具有遗传性,因此头面部遗传指标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闽南语族群的形成与历史上多次的北方大规模向闽地移民有关,对闽南语族群头面部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该族群的起源以及与其他族群间的亲缘关系.因此本课题组开展了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 项遗传指标的调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011 年10 月课题组赴福建省漳州市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对382 例(男212 例,女170 例)高中生进行头面部的9 项遗传学指标的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身体健康且父母均为世居3 代生活在闽南地区的汉族人.调查使用学术界公认的方法进行[1-3],被调查者知情同意.使用Excel 和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u 检验和χ2检验对性别间和群体间的差异性与相关性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闽南语族群9 项遗传学指标的性别间差异分析
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 项遗传指标的调查结果与性别间χ2检验见表1.
表1 闽南汉族9 项遗传指标的出现率Tab.1 Frequency of 9 human population genetic characters of Minnan Han
眼内角有一个上眼睑的延续部覆盖住泪阜称为内眦褶,其形成可能与风沙地带的气候有关,这种结构有利于保护眼睛免受风沙、尘土的袭击[4].闽南语族群的有眦褶率为男性86.79%,女性90.59%,男女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目前认为有眦褶对无眦褶为显性性状[5],闽南语族群内眦褶基因频率为M=0.661,m=0.339.
上眼睑皱褶的形成是由于上脸肌肉纤维延伸至皮下,肌肉收缩时造成附着处皮肤的退缩而出现有横向的皱褶,该性状在白种人中极为罕见,但在亚洲的蒙古人种中发生率很高,也不影响眼睑的正常功能,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性状.在已公布的资料中,上眼睑皱褶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有学者认为上眼睑皱褶有延迟显性的特点.闽南语族群上眼睑有皱褶率为男性70.75%,女性89.41%,男女间差异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目前认为有皱褶对无皱褶为显性性状[7].闽南语族群上眼睑皱褶基因频率E=0.542,e=0.458.
铲形门齿是指上门齿的内侧边缘嵴发达形成小窝,因而呈铲形.蒙古人种铲形门齿的出现率最高,所以它是蒙古人种重要的种族特征之一[2].闽南语族群门齿铲型率为男性87.74%,女性85.88%,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从侧面观察鼻梁,可分为凹形、直形、凸形、波形4 种类型.根据目前已公布的相关资料,我国各族群中凸鼻梁率较低,多为非凸型鼻梁.闽南语族群凸鼻梁出现率为男性21.70%,女性8.82%,男女间差异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目前认为鼻梁类型中凸型对非凸型为显性性状[4].闽南语族群鼻梁类型的基因频率N=0.083,n=0.917.
使被调查者头部扬起,观察鼻孔平面,鼻孔最大径呈纵向位置或两鼻孔最大径形成的夹角小于90°为窄鼻孔型;鼻孔最大径呈横向位置或二者夹角大于90°为宽鼻孔型.闽南语族群窄鼻孔出现率为男性19.81%,女性13.53%,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目前认为鼻孔形状中宽型对窄型为显性性状[4],闽南语族群鼻孔形状的基因频率W=0.587,w=0.413.
下颏指标是指下唇皮肤部以下与颏下点之间的下颏轮廓,一般根据向前突的情况将其分为后缩型、直型、突型3 种类型.闽南语族群下颏突型率为男性24.06%,女性27.06%,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下颏类型中突型下颏对非突型下颏为显性性状[5],闽南语族群下颏类型的基因频率C=0.136,c=0.864.
耳垂与面颊部皮肤连接几乎成一水平线或耳垂向下悬垂为有耳垂型,否则为无耳垂型.闽南语族群有耳垂率为男性80.66%,女性72.94%,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耳垂类型有耳垂对无耳垂为显性性状[6],闽南语族群耳垂类型的基因频率L=0.523,l=0.477.
额头发际中部有一个三角形小尖为尖型,无小尖则为无尖型,我国南亚类型族群额头发际有尖率较低,而汉族与北亚类型中的蒙古语族群有尖率较高.闽南语族群发际有尖率为男性41.51%,女性31.76%,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额头发际中有尖型发际对无尖型发际为显性性状[8],闽南语族额头发际的基因频率F=0.207,f=0.793.
头发先天呈波状或卷状为卷发型,先天呈平直状为直发型,我国大多数族群头发都呈现出直发性状.闽南语族群卷发出现率为男性18.87%,女性24.12%,男女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按照头发类型中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6],闽南语族群头发类型的基因频率H=0.112,h=0.888.
2.2 闽南语族群9 项遗传学指标的族群间差异分析
选取了独龙族、佤族、布依族[9]、仫佬族[10]、达斡尔族[11-12]、兴安盟汉族[5]、伊盟汉族[5]、巴盟汉族[5]、梅州客家人、四川简阳汉族、山东潍坊汉族等11 个族群9 项遗传指标的出现率与漳州闽南语族群进行比较(u 检验),其中独龙族、佤族、怒族、山东汉族、四川汉族、梅州客家人资料为本课题组调查所得(待发表),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闽南语族群与其他族群9 项遗传学指标出现率的比较(u 检验)Tab.2 Comparison of frequency of 9 human population genetic characters of Minnan Han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u-test)
2.2.1 内眦褶
闽南语族群的有内眦褶率(88.48%)高于表2中的6 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中的梅州客家人,低于其他5 个汉族族群.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有内眦褶率与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族群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此外,闽南语族群的有内眦褶率也高于湖南汉族(73.00%)[13]和宁夏汉族(73.06%)[14].
2.2.2 上眼睑褶皱
闽南语族群有上眼睑褶皱率(79.06%)高于独龙族、达斡尔族、山东和四川汉族,低于佤族、布依族、仫佬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梅州客家人.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伊盟汉族和山东汉族、独龙族、佤族、布依族、兴安盟汉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族群相比,闽南语族群上眼睑有褶皱率高于河北满族(78.08%)[15]、海南汉族(75.84%)[16]、湖北汉族(70.56%)[17]、宁夏汉族(72.05%)[14];低于湖南汉族(84.02%)[13].
2.2.3 铲形门齿
闽南语族群的铲形门齿率(86.91%)低于表2中所有的11 个族群.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佤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布依族、仫佬族、梅州客家人、山东汉族、四川汉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闽南语族群的铲形门齿率(86.91%)高于海南汉族(80.46%)[16].
2.2.4 鼻梁类型
闽南语族群凸鼻梁率(15.97%)低于兴安盟汉族和巴盟汉族,高于独龙族、佤族、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伊盟汉族、梅州客家人、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仫佬族、布依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2中其他族群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闽南语族群的凸鼻梁率高于海南汉族(13.06%)[16].
2.2.5 鼻孔类型
闽南语族群的窄鼻孔率(17.02%)高于布依族、梅州客家人、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低于独龙族、佤族、仫佬族、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和巴盟汉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闽南语族群窄鼻孔率高于海南汉族(7.40%)[16];低于 宁夏汉族(45.79%)[14].
2.2.6 下颏类型
闽南语族群的突下颏率(25.39%)高于独龙族、佤族、布依族、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巴盟汉族和四川汉族,低于仫佬族、梅州客家人和山东汉族.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伊盟汉族、巴盟汉族、梅州客家人、四川汉族和达斡尔族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2 中其他族群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闽南语族群的突下颏率高于海南汉族(10.17%)[16].
2.2.7 耳垂类型
闽南语族群的有耳垂率(77.23%)低于佤族、伊盟汉族和山东汉族,高于独龙族、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梅州客家人和四川汉族.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仫佬族、梅州客家人、布依族和伊盟汉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表2 中其他族群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闽南语族群有耳垂率(77.23%)高于河北满族(52.05%)[15]、湖北汉族(53.29%)[17]、湖南汉族(57.30%)[13]、宁夏汉族(57.58%)[14]、河北汉族(66.67%)[15]、贵州汉族(80.91%)[21].
2.2.8 额头发际
闽南语族群发际有尖率(37.17%)高于独龙族、佤族、布依族、仫佬族和巴盟汉族,低于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梅州客家人、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u 检验结果表明,闽南语族群与佤族、仫佬族、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伊盟汉族、梅州客家人和布依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闽南语族群发际有尖率(37.17%)高于海南汉族(35.95%)[16],低于河北汉族(57.02%)[15]、河北满族(64.38%)[15]、湖南汉族(56.20%)[13]和湖北汉族(61.78%)[17].
2.2.9 头发类型
闽南语族群的卷发率高于表2 中所有11 个族群的卷发率.u 检验结果表明,该族群与布依族、仫佬族、达斡尔族、兴安盟汉族、巴盟汉族、佤族、伊盟汉族、山东汉族和四川汉族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闽南语族群的卷发率高于宁夏汉族(15.82%)[14]、贵州汉族(6.24%)[18]、海南汉族(9.60%)[16]、河北汉族(9.36%)[15]、湖南汉族(9.92%)[13]和河北满族(18.26%)[15].
2.3 闽南语族群9 项遗传指标两两相关性的分析
对闽南语族群的9 项遗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闽南语族群头面部9 项遗传指标之间各组合特征相关分析的χ2 值Tab.3 Number of each combination trait between traits and chi-square value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3 表明,在所有36 对性状中仅下颏类型-内眦褶、鼻孔形状-上眼睑褶皱、头发类型-门齿类型、下颏类型-鼻孔形状这4 对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多数性状之间都是相互独立遗传的,不存在基因互作关系.
[1]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人体测量方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3]郑连斌,陆舜华,李晓卉,等.汉、回、蒙古族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及惯用手的研究[J].遗传,1998,20(4):12—17.
[4]席焕久.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杜传书,刘祖洞.医学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6]人类遗传学编写组.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18 个人群13 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6—29.
[8]葛如陵,王育秀.人体一些单基因性状遗传分析[J].生物学通报,1994,29(11):3—5.
[9]张淑丽,郑连斌,陆舜华,等.布依族9 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196—199.
[10]杨建辉,郑连斌,陈利红.仫佬族9 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1025—1028.
[11]李咏兰,郑连斌,陆舜华,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13 项形态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1,20(3):217—223.
[12]ZHENG L B,AO Z Y,WO J Y,et al.Study on pottical type,palmar and plantar digital formulae,hand clasping,arm folding,handedness,leg folding and stride type in the Daur population,China[J].Anthropo Anz,1999,57(4):361—369.
[13]佘朝文,皮建辉,舒孝顺,等.湖南汉族、侗族16 项遗传性状的调查[J].遗传,2001,23(5):406—408.
[14]焦海燕,彭亮,霍正浩,等.宁夏回、汉族11 项人类学特征的调查[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5,27(4):287—290.
[15]魏会平,刘继云,李继红,等.河北汉族、蒙族、满族三民族8对遗传性状基因频率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1—2.
[16]张燕,熊海波,孙焱,等.海口地区汉族8 项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5):18—21.
[17]付四清,田虹,胡克清.湖北汉族10 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50—252.
[18]余跃生,张艳丽,赵明未.贵州7 个民族群体6 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