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备忘录》(第四集) 血脉相连
2013-11-06
用企业的方式,守护百姓的今天和未来,这是生动的现实,更是国有企业心头的牵挂。
灾难中的国企身影
2011年2月中旬开始,利比亚局势日趋紧张,打砸抢烧,严重威胁当地的中国公民和企业。
事态不断升级,一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撤离行动开始了。
国航、南航、东航紧急调动包机飞往利比亚,中远集团、中国海运派出船只,向利比亚港口附近的海域进发。与此同时,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建筑、中铁建、中水电、中国中材等13家企业,主动组织当地华人华侨有序撤离。目的为让中国百姓尽快平平安安地回家。
短短十几天,成功撤出35800多人,占到各国撤出人员总数的1/3。
用企业的方式,守护百姓的今天和未来,这是生动的现实,更是国有企业心头的牵挂。
2012年9月7日,云南昭通市彝良县连续发生5.7级、5.6级地震。震中洛泽河镇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信中断。让彝良灾区联通抢修队现场指挥李沈庄和她的联通现场抢修队不寒而栗的是,从彝良通往震中洛泽河镇被称为“死亡之路”的山路。
救援队员的前方,道路狭窄,无处躲藏,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随时威胁着他们。联通抢修队第一时间赶到灾民安置点抢修信号。
在彝良灾区,老百姓拖家带口逃离险境时,云南电网公司昭通供电局洛泽河发电部主任曾庆尧却选择了赶往震中。曾庆尧冒着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险,花了六个小时徒步穿越“死亡之路”回到电厂。他说,“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厂里,把大家(是否)平安的消息传递出去。”尽管电厂受损不算厉害,但百姓的房子严重损毁。曾庆尧和同事一起把厂里的生活区变成了灾民安置点。这里涌进了两千多人,大家的用水用电、吃住防疫,都需要他一一安排。一盏电灯、一杯热水、一碗方便面、一个免费电话,是百姓此时此刻最实在的依靠。
国资委原主任王勇说:“企业必须追求利润,追求回报,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宗旨。但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其他所有制不一样,它是全民的资金,还要更加关注社会责任。”
一汽:“5·12”后的助学班
灾难过后,重建又是一道难关。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7年后,灾民才全部入住新房。2005年美国遭遇卡特里娜飓风,5年后,还有一半灾民流离失所。
为了探索灾后重建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企业,开始了他们的尝试。
王 勇国资委原主任
向社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向社会亮剑,我们作什么承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常小兵中国联通集团董事长
灾难面前,要尽可能短的时间去恢复通信,保证通信能够满足各类抢险救灾的需要。
蒲应江家在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准备中考。房子塌了,家没了,当他从惊恐中缓过神来,家里已经没有能力再供他上学。
当时,正准备辍学打工的小蒲偶然得知,一汽要花300万元开设助学班,在灾区的孩子中培养技术工人,小蒲就这样一步步从大山里走了出来。
对一汽来说,帮助这些灾区的家庭走出阴影,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感恩。一汽人一直没有忘记半个世纪前,当新中国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时候,全国人民也曾慷慨为它出钱出力。
像小蒲一样,有300多名汶川的孩子,已经在一汽的帮助下完成了技工学业。
和一汽当时为灾区捐出的7000万元相比,开办助学班的300万不算什么,但在一汽看来,传统的捐资捐物,只能救急,而以市场化的方式为一个家庭培养一名顶梁柱,却是长久之计。
探索新的救助和重建方式,并不能改变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企业依然需要一次又一次,用行动去履行对社会责任的承诺。
国家电网:三个牺牲的员工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特大冰冻灾害。湖南超过6000公里的电网线路出现了严重的覆冰。
人工除冰,需要巨大的人力,危险性极大。是否要把这么多员工,送到一线除冰,国家电网决策层陷入了沉默,没有人能轻易拍板。但此时,电网频频跳闸,长沙告急、益阳告急、郴州告急。覆冰如果不及时清除,这个春节,百姓很可能就得在冰冷和黑暗中度过。
一边是百姓的期待,一边是员工的安危,国家电网艰难平衡着。
国家电网湖南送变电公司副总经理李根生说:“保民生供电,保生活用电,1月20号在益阳,省公司的领导,包括我们公司所有人,全部调到益阳,下决定除冰。”
那个冬天,坚守在除冰一线的电网员工40万人。
1月26日早晨7点,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出发,到达43号铁搭已是中午11点。
山风越刮越猛,50多米高的铁塔晃动幅度越来越大,冰层的厚度超过了铁塔的承载能力,周景华、罗海文、罗长明牺牲了。
整理烈士照片时,几乎找不到他们与家人的合影。常年野外工作,团圆的日子屈指可数。
寒冷冬日,三位普普通通的电网员工用生命践行了企业责任,而长沙市民也用他们真诚的送别铭记心中的英雄。
救灾,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怎样才能筑起长远守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堤坝,过去几十年,中国企业一直在探索。
三峡大坝:守护生命
2012年7月24日,历史罕见的洪峰从三峡经过,洪水最大时,相当于一眨眼功夫就有近40个标准游泳池的洪水涌入三峡库区。
三峡大坝上,很多游客特意在这个时候来观看泄洪。江水似巨龙奔腾,成了壮美景观。然而对监控水情的曹广晶来说,他的心情显然没有这些游客轻松,但他却有着足够自信,大坝能承受住考验。
曹广晶的底气,来自于大坝浇筑的过程。他说,“我们脚下,从100多米深的基础一块块浇上来,每一个混凝土都有个编号。这一仓混凝土是什么高程,在大坝当中是什么位置,里面有多少标号的混凝土,有多少个埋件有多少钢筋,分几层来浇,都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设计。”
对三峡集团来说,建造一个坚固的大坝,确保防洪和稳定发电,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然而,2002年左岸大坝刚完成,就出现裂缝。
虽然全世界这样的大型工程,或多或少都会有裂缝出现。曹广晶立下军令状,要将右岸大坝建成无缝大坝。
大坝如果真能建得严丝合缝,三峡防洪的能力也将大大提升。但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无缝的关键,在于混凝土搅拌和凝结时的温度,反复实验多次后,曹广晶和同事们琢磨出一套办法,要像呵护婴儿一样对待混凝土。曹广晶说,“混凝土搅拌的时候,用加冰拌和用冷水拌和,要对组成混凝土的骨料冷却。夏天拌出来的混凝土不超过七度,浇筑到现场的浇筑点震导完了后要控制在十度左右。”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封顶。右岸大坝一共浇铸了400多万立方米混凝土,体积相当于4个水立方,没有出现一道裂缝。
1998年长江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660亿元,而三峡工程投资总额是1800亿元。如果没有这个大坝,当2012年更大的洪峰来临时,损失很可能要超过一个三峡工程的造价。
需要未雨绸缪的,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百姓生活更需要一道道防护堤。经济领域,很多看不见的战争,正在打响。
中化:和“洋”种子竞争
前些年,老杨种大田玉米,每亩收入1000块钱,但现在每亩光保底就能有2500块钱。
田里有两个人,比老杨还在意收成。于秀平、宋华,中国种子集团的育种师。老杨种的这片玉米地,是他们的制种基地。为了培育最新一代玉米种子,他们已经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现在,是检验成果的关键时刻。
前几年,在国内畅销的一种玉米洋种子,不仅需要农民们提前半年预定,每袋还得交80块钱订金。但因为不抗风灾,让农民们损失很大。对于秀平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研制出有竞争力的种子。
于秀平说:“收完种,我们80%的人就住在这儿,老百姓天天交的比较晚,我们也回不去。现在就是天气已经比较冷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得铺电褥子才能睡着。”
这些育种师的身后,是正在大规模进入基础农业领域的中化集团。当洋种子全面占领中国的大豆、小麦、蔬菜、花卉等市场,当一些洋种子的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时,中化人日夜守在田间地头,为了中国种子不受制于人,和时间赛跑。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业市场,市场价值超过500亿。
面对洋种子的攻城略地,中化集团在武汉投入50亿元建立了种子研发中心,在这间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高端生物领域开发新的育种产品。
中化集团中国种子生命科技中心基因组育种部总监、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生物基因科学家周发松说:“我们对每个植株进行取样,只需要很少的量,就可以分析这个植株有什么样的目标基因,比如说是否有抗病……”2012年,他带领着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研发团队,推出了全球首张水稻基因组育种芯片。
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以完成。
粮食安全保卫战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尽管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基因育种专家,周发松更愿意把自己看成中国的“麦田守望者”。
曹广晶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
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生工程,第一位的效益是防洪。防洪那是天大的事情,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跟中国的民生社会安定密切相关。
宁高宁中粮集团公司董事长
中粮是国企,使命是忠于国计良于民生。市场化运营以后,所有的资源必须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
中粮:守望餐桌安全
从田间地埂,到百姓餐桌,另一个企业团队,同样守望着中国的未来。
农民徐远宝,自从加入中粮集团组织的农业合作社,每年播种之前,他都会接到一份中粮的订单。订单上不仅标明了收购价格,还详细列出了种植标准。播什么样的种、施什么样的肥,都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
以前种地,老徐心里没有底,但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原来种一年只能收入两三万元,现在合作社提前锁定价格,老徐也放开胆子扩大种植规模,亩产量大大提升后,每年仅水稻就能收入二三十万元。
中粮集团鸭绿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日国就负责老徐所在的合作社。在他眼里,老徐更像是田里的技术工人,他们种下的是百姓餐桌上的保障。他说,“对我们在种植环节包括农残控制、病虫害的防治这些都是按照中粮给我们订单要求的规范来做。”
中国食品行业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农产品原料来自千家万户,品质参差不齐,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头失控。
给每一块地的播种、浇水、施肥、用药、建立详细的田间档案,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控,是中粮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粮集团公司董事长宁高宁说:“联结农民和最终的消费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这样中粮自身可以比较好地掌握最初产品的来源。”
为了换回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原料物资,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中粮从建国之初,就一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当“短缺”成为历史,他们开始锁定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这两条关系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线。
中粮这些正在进行中的工作,都被记录在社会责任报告里。从2011年开始,国资委下辖的117家国有企业,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接受公众监督。
善用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对今天的企业来说,难度并不低,因为社会责任的承担不再是简单地捐款捐物,而是要尽可能用市场的方式,走进百姓心里。
黄金集团:带领藏民致富
松赞干布的故乡,千百年来,当地百姓以放牧、种植为生。尽管他们知道,山里的确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但脆弱的生态,严酷的环境,让他们舍不得开采身边的资源。但15年前,十几家小矿主的到来,把大山挖得千疮百孔,还经常发生采矿污水毒死牛羊的事。
2008年,中国黄金集团来到这里整合散乱的小矿区。那时候,甲玛乡的人们很担心,甚至有点抵触。阿旺大叔就是其中之一。让阿旺大叔没想到的是,黄金集团来到这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开矿,而是“治水”。
一条长5.5公里,耗资2亿的山间隧道,是为了保护当地草场水质而修建的。
已经59岁的阿旺大叔,全家16口人,2008年以前,养牦牛、种青稞,每年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但如今他们的生活变了,黄金集团设立了工贸公司负责甲玛矿的物流运输,甲玛乡全乡655户农牧民都成了股东。
阿旺大叔和儿子一起进了华泰龙公司,现在全家每年的收入超过17万元。
为了真正赢得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国有企业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开动脑筋,用各自的方式,发挥特长。
中国移动:免费救助心脏病患儿
李 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
农村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他怎么能够想到去救助,去治疗去做手术,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们的筛查车深入农村,对患儿实现有效救助。
在一辆特殊的移动筛查车上,心脏病专家林青正在给孩子们做检查。筛查车上配备了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远程通讯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终端,搭建起的远程医疗工作站。
美国儿童先心病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协会主吉拉德·哈耶兹席说:“这个中心真的是很不平凡,你无法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找到800例的公益手术的例子,这意味着给患者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持。”
林青和他的同事,已经跟随筛查车在内蒙、辽宁、河南的边远山村跑了几万公里,免费为上万名孩子检查身体。这些先进的远程医疗平台,方便了远在农村和山区的孩子们看病诊疗。
中国移动的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98%以上的地区,远程物联终端目前也已经被应用到农业推广、教育普及、煤矿安全等多个领域。在李跃看来,移动独有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完全可以用于百姓生活的更多领域,比如,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的不均衡。
截至2011年年底,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已经累计增长到29万亿。怎样将这些财富用到国家和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国资委一直在探索。
国资委原主任王勇说:“国有企业要保值增值,这是人民的资产,不能流失了,它要发展好,把蛋糕做大。在整个安全稳定发展上发挥作用。”
全国国有企业向社保基金划归的国有股权,目前已占全部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43.1%。国家正在探讨,进一步用国有企业收益,填补社保资金缺口。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现在正在做国企整体上市的工作。上市后,国有资产就变成资资本市场股权了,可以随时变现,比如说社会保障资金不够的话,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逐渐变现国有资产补社会保障。所以这笔钱实际上是国有企业为全体人民、为整个国家留下的一笔财富。由于国有企业的发展,这笔财富属于国家属于人民,还在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