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西沟精神发扬光大

2013-11-05吴小华王国红

支部建设 2013年22期
关键词:西沟村申纪兰西沟

■吴小华 王国红

(作者吴小华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县长,王国红系平顺县西沟矿业有限公司西沟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2009年5月25日,习近平在平顺县西沟村视察时指出:“西沟60多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缩影,特别是以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西沟精神,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西沟——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爱党爱国、刚正无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进取、无私奉献的西沟精神。

一、西沟精神——核心理念的形成

西沟是中国共产党在平顺县发展壮大的策源地。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山西新军决死纵队挺进上党,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八路军工作团挺进平顺。1938年1月,中共太南特委派共产党员王林、万青(许少林)、郑国栋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平顺县分会协理员的公开身份来到平顺县,秘密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平顺县工作委员会。2月,县工委委员万青在现西沟村六家地自然庄吸收张文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张文成成为平顺县本土第一个共产党员。随即,又在六家地自然庄周围村庄发展了张汉杰、秦书义、周发栓、张补根、张奎仁、张年水等加入党的组织。4月中旬,在张文成家的一个破窑洞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平顺县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平顺县池底支部,共产党在平顺县的星星之火从西沟燃起。党组织的建立,使西沟的贫苦农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唯一希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跟共产党走,中国人民才能走向光明,走向胜利,走向繁荣富强。党的信念宗旨、目标追求在西沟有着广泛、坚实的基础。1938年7月,李顺达加入党组织,并在他居住的老西沟自然庄成立了西沟村支部。从此,李顺达跟随共产党走上了他璀璨的人生道路,西沟也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

1941~1943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期。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没饭吃、没衣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平顺县,耕地本来就少,还供养着数以万计的八路军部队和中共晋冀豫四地委、太行四专署、太行第四军分区及包括平顺在内的潞城、长治、高平、阳城、陵川、辉县、林县等10余个抗日县政府的党政机关,1942年冬季未过,饥饿灾荒就向抗日根据地军民袭来。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向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发出号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度过灾荒。1943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二),李顺达组织老西沟自然庄的李达才、路文全、王周则、宋金山、桑运河等5户贫苦农民,在1940年以来季节性帮工、变工互助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织——李顺达互助组。

李顺达(左)与申纪兰在一起交谈

互助组这一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态的诞生,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力量,组员之间互相接济,互助救助,以计工的方式组织组员送肥备耕、耢耙保墒、适时抢种,不误农事,组织组员开荒种菜,以菜充粮,以菜接粮,组织妇女挖野菜、摘树叶,抵御饥饿,合作养殖、纺花织布增加收入。李顺达互助组的产生带动了平顺县、太行区的互助生产发展,既保证了战时农业生产正常进行,支援前线有条不紊,也使灾民们顺利地度过了灾荒,为驻地抗日部队和党政机关提供了衣食保障。

1944年11月21日~12月7日,太行区首届杀敌英雄、劳动英雄大会暨战绩、生产展览在黎城县南委泉村举行。邓小平、滕代远、张际春、李雪峰、李达等北方局、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的领导出席了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邓小平发表了讲话。李顺达被评为“生产互助一等英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向李顺达互助组赠送了写着“边区农民的方向”的锦旗。

1946年,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李顺达互助组制订了劳动发家、生产致富的五年计划。在山坡上垦荒种地,在山沟和荒山上种树、采挖药材,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搞家庭养殖,大力发展生产。1946年12月2日~21日,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在上党古城长治莲花池召开,李顺达被评为“合作劳动一等英雄”。1948年11月,李顺达互助组劳动发家、生产致富的五年计划提前两年实现。中共平顺县委在李顺达家召开了庆功会。中共太行区委赠送了写着“平顺人民的方向”的锦旗,太行行署赠送了写着“革命时代,人民英雄”的锦旗。年底,中共太行区委、太行行署把李顺达互助组“英雄发家,全村致富”的互助生产、发家致富的模式表彰为“翻身农民的道路”。

互助组这种生产组织形态既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变革,也是协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益尝试。这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雏形,是和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互助生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山沟里打坝淤地,在荒山上开荒造田、植树造林,既防止了水土流失,也增加了土地面积,做了一家一户单干难以办到的事情,使千百年来分散零乱的农民看到了组织起来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互助生产打破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封闭的、零散的、个体的农业生产体制,孕育了社会主义生产体制的胚胎,开创了农村、农民、农业改革的先河,为中国农业生产体制变革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组织基础。1950年,李顺达出席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大会,被选进大会主席团,再一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获得了毛泽东题写的“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奖状。

1951年3月9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刊(播)发了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起爱国增产竞赛的倡议》。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动模范积极响应,在全国兴起了爱国主义丰产竞赛的热潮。

1951年6月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发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李顺达建议山西农民捐献飞机两架》。一场轰轰烈烈的努力增加生产,爱国捐献竞赛活动在中国农民中开展起来。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开馆以来一直展出着李顺达互助组倡议捐献的“新中国农民号”、“爱国丰产号”飞机和李顺达互助组在抗美援朝、爱国捐献运动中开展副业生产的照片。

1952年3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发布命令嘉奖1951年爱国丰产模范,授予山西省平顺县李顺达互助组、山东省莒县吕鸿斌互助组爱国丰产奖状一份,奖金500万元(旧币,约值今人民币5000元)。

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颁发1952年“爱国丰产金星奖章”,授予模范工作者任国栋,劳动模范李顺达、郭玉恩和吴春安。毛泽东挥笔题写了“金星英雄”四个大字,李顺达成为著名的金星英雄。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提出了试办合作社的思想。他在报告中说:“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关。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传统,可能使我们遇到困难,但是可以组织,必须组织,必须推广和发展。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2月颁发各地试行。决议指出:“土改后农民中存在发展个体经济和实行互助合作的两种积极性,党一方面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农民中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而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了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战略构想。12月10日,西沟初级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成立。李顺达被选为社长,申纪兰被选为副社长。从此,申纪兰登上了西沟的历史舞台,同李顺达一起带领西沟人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1952年4月27日,李顺达随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探寻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山区建设的经验,申纪兰主持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工作。在李顺达出访苏联的4个月时间里,申纪兰动员妇女离开锅台、炕台、碾台,走出“院门”投身到火热的农业生产中去。当时妇女参加集体农业生产一天记工5分,男劳动力一天记工10分。申纪兰开始认识到男女干一样的活,记两样的工分,对妇女太不合理,太不公平,率先提出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出勤记工要求。党支部和社委会经过认真讨论、认为申纪兰提出的要求合理,确定了男女平等的记工分配办法。申纪兰带领西沟妇女率先争得了男女平等的劳动权益,成为中国农村争取妇女解放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

1953年4月,申纪兰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二届全国妇联执委会委员。5月19日,她作为中国出席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出国的农民妇女。是年,她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是一个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以至曲折是不可避免的。1954年,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改名为“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办社规模不断扩大,消除了单干、互助组时的山界、沟界、地界的制约,社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开展了山、水、沟、滩、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从1951年到1955年,西沟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快速发展,山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55年,毛泽东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收入了《勤俭办社,建设山区》这篇介绍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的文章,并亲自写了编者按:“……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工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这个合作社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能够大量增产,为什么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能够更加大量地增产呢?”对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给予褒奖。

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依靠集体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粮为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引领和代表着中国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1965年6月28日,薄一波视察西沟并题词:“……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西沟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在生产建设中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给全国山区建设,树立了榜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沟全面、准确、完整地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在全面实行农业生产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村合作经济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重新组建了西沟经济合作社,建立了稳定个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合作制,续写了西沟的辉煌业绩。西沟被誉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典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榜样”。

1994年8月28日,朱 基到西沟视察,登上西沟村东峪沟的尖山踝峰顶,亲眼察看了西沟的松林,对西沟50多年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山区的壮举给予充分肯定,并亲手栽下一棵柏树。1995年4月13日,胡锦涛在西沟考察党的基层建设工作,在和西沟,和平顺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座谈时说:“五十年代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对李顺达、申纪兰就很崇敬,他们是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称赞“西沟村党总支不愧是全国党的建设的一个好基层”。2008年4月13日,在山西考察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何勇专程到西沟看望申纪兰。在参观完西沟展览馆后对申纪兰说:“西沟在李顺达和您的带领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进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榜样”。2012年2月19日,刘云山视察西沟,紧握着申纪兰的手说:“李顺达和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楷模,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二、西沟精神——本质属性的坚守

1967年1月6日,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造反派”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瞬间,上海的“一月风暴”席卷大江南北。1月12日1时,以“山西工人造反决死纵队”为首,联合其他一些“造反组织”成立的“山西省革命造反总指挥部”效法上海的“一月风暴”,夺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权。李顺达因拒绝充当招牌使他们恼羞成怒,太原和长治贴出了“打到农贼李顺达”的标语和大字报。1月16日,李顺达在从外地返回长治途中被截掳,关押在淮海机械厂的地下室里。造反派侮辱谩骂、刑讯毒打,企图使李顺达就范。新华社记者范银怀、王孔斌获悉后迅速赶赴长治,了解情况后从长治飞抵北京向周总理作了报告。中央及时出面责令速放李顺达,制止了一场血战。事后,毒打、折磨李顺达的人向李顺达谢罪,请求宽恕。李顺达说:“我们既没怨,也没仇,你们也是受蒙蔽的,我不记怪你们,千万不要武斗再去打派仗了,好好抓革命促生产吧!”

在各地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实行“工农兵三结合”,李顺达、申纪兰也被分别“结合”到省、地、县领导班子中。李顺达、申纪兰利用他们的声誉和所挂的职务保护和解放了许多被打到的老干部。河南省林县修筑人间天河红旗渠的功臣杨贵,被夺权后关进“牛棚”,进行轮番揪斗,甚至毒打伤害。李顺达知道后,担心杨贵惨遭不测,暗中请林县老家的亲朋把杨贵从造反派的关押中抢出,护送到襄垣县的一个小山村藏起来,并秘密报告了周总理,周总理派人把杨贵接到北京保护。随后,李顺达又让亲朋把杨贵的母亲和两个最小的孩子从造反派关押场所救出接到西沟,安排在老党员马何则家里,言称是他林县老家的姑母带着两个孩子来看他,自家没地方住,就寄住在同时逃荒而落居西沟的老马家。林县的“造反派”对杨贵的母亲和孩子穷追不舍,派人在壶关、平顺、屯留等地暗查搜捕。为了保证安全,李顺达又几经周折找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平顺当县长的老领导,把杨贵的母亲和两个孩子送到河北省石家庄白求恩烈士陵园保护起来。

原在平顺担任领导职务的李琳、吴金山、杨树陪、方中国、魏廷谨……相继调往外地,“文化大革命”中都被夺了权,打成了国民党特务和走资派。李顺达担任晋东南地委副书记、革委副主任后设法把他们“解放”出来,安排他们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晋东南有一批全国和省级劳动模范受到冲击,李顺达全力帮助他们改变逆境,有的还走向了领导岗位。农业劳动模范李有成,因反对进城武斗被污为阶级异己分子,李顺达亲自登门造访,肯定他反对进城武斗是大无畏的革命行动,长治县因而解除了对他的审查。林业劳动模范李龙太,被污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文革”后期,李顺达荐举他担任了晋东南地区的林业局长。省特级劳模李秉壁,李顺达不仅出面解除了“造反派”对他的围攻,还把他“结合”进长治县的领导班子,后又荐举为省农机局局长……

申纪兰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有造反派组织请她“进城闹革命”充当他们造反组织的擎旗人,申纪兰对他们说:“毛主席不是号召我们要‘抓革命、促生产’吗?咱们来个分工,我没文化,就到家里促生产,你们去抓革命。”巧妙地拒绝了造反派请她“出山”充当组织头目的要求;当有造反派组织批斗老干部要她去揭发批判时,她说:“我只知道你们揪斗的这些老干部是革命派,你们说他们是走资派、反动派,咱们认识根本就不一致,我怎能去批判?”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在全国广泛开展的揭发、批判、清查“四人帮”帮派体系的运动中,由于“左”倾思想干扰,李顺达被错误地批判,强加给他“山西反大寨的总后台”等罪名。1977年,中共山西省第三届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选举出席中共十一大代表。李顺达原则问题不让步,秉持正义不低头,诬陷迫害不屈服,政治立场不动摇,表现出了固守共产党员纯洁的情操和不屈的气节。

有人多次找申纪兰“谈话”,明确要求申纪兰和李顺达“划清界限”,揭发批判李顺达,不能投李顺达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的赞成票。当主持人念到;“李顺达——赞成的举手”时,申纪兰毫不犹豫地从座椅上站立起来把右手伸直高高地举了起来。选举结束后,有媒体记者采访申纪兰,当问到“为什么你在为李顺达投赞成票时要从座椅上站立起来把右手高高举起?你不怕受到牵连打击吗?”申纪兰说:“我就是要向参加会议的代表宣示,这一票不仅代表我申纪兰,还代表着西沟、平顺、晋东南地区的广大党员,我是在李顺达培养和带领下成长起来的,我知道李顺达是个好人!是个好党员!党代表不能代表和反映广大党员的意愿,要你这个代表做甚,只怕自己受连累遭打击,就不敢坚持原则,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李顺达遭受诬陷迫害最剧烈之时,西沟村12个老党员联名以“这样对待李顺达俺们想不通”为题向党中央反映这一问题,新华社《内参》及时予以刊发。李顺达也向党中央提出申诉。在胡耀邦的直接关怀下,党中央批转了西沟12名老党员的反映信和李顺达申诉信,明确指示有关部门和山西省委给予落实纠正。1981年5月10日,中共山西省委印发《关于为李顺达同志平反的决定》的(1981)30号文件,为李顺达平反。

李顺达互助组雕塑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西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创办了以“西沟”、“纪兰”冠名的村办、联办、合资、合作的多个经济实体。看到网络上不时出现“申纪兰利用自己的荣誉圈钱”等流言蜚语,西沟、平顺的干部群众异常愤慨,要坚决予以回击。申纪兰却说:“还是一心一意在稳定中谋发展吧!不要跟她们叽吵,我没拿我这个名字和形象要过别人的钱,他们也不会把钱塞进我口袋里,我要是要了人家的钱他们不说也按不住。不怕说坏,就怕做坏,只要咱一心为了集体利益,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行得端正,心里亮堂,爱说甚就让他去说吧。”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媒体播报了记者对申纪兰的专访。申纪兰细述了人民代表大会一届比一届开得好,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在不断地推进和完善。她自己作为一个农民代表“是代表农民说话的,大多数议案和建议都是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她的履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有的是在人代会上提议案、提建议,有的是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当面反映情况提建议,有的是到北京开会或办事时到有关部委具体反映群众的愿望”。“人民选你当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不管投赞成票还是投反对票,都是一个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我从来没投过反对票”。“只要符合党的利益,符合人民利益,当代表,对人民有利又何必反对呢?拥护的就赞成,不赞成和一些不明白的就保留嘛,就不投(弃权)了,这就是民主”。

申纪兰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这次访谈被媒体播报后,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赞赏,对申纪兰崇高的信念追求、坚定的政治立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敬佩。但是,网络上却出现了诽谤申纪兰、诋毁我们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奇谈怪论。全国的许多主流媒体、富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正义感的干部群众、记者、学者深表义愤,发文、发帖进行回击。而当申纪兰在得知网上有诽谤她的言论后说:“他们不知道我们党是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获得解放和建设这个国家的,我一个八十多岁的农民老婆子,说了句掏心窝子话,他愿意骂就叫他骂吧!只要他们能在我身上把气撒足了,不要损害我们党攻击我们的政府就行”。

三、西沟精神——思想精髓的绽放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开拓创新,不强行推行一种模式,是西沟在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中贯穿的基本的思想路线。

西沟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创办初期,特别注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探索出了多种合理的用工办法。1955年12月24日,转为高级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后,根据西沟居住分散的特点,调整了劳动组织,实行了科学合理的生产管理。将农业队划小,设立16个农业队,1个林业队,1个畜牧队,1个副业队。社对队实行包工、包产“四定”、“三包”、“一奖惩”责任制。在统一经营下,各生产队的责权利明确;按人口每人留有7厘的自留地(菜地),每养头猪分给一分猪饲料地;即使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中,“队为基础,统一分配、全奖全赔、允许差别”,包工、包产的生产经营制度和“缴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确保社员的(除口粮外,奖给劳动日粮,自留地、饲料地固定不变)”等基本的分配制度也不曾改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持续发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员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凝聚了人心,坚定了西沟人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决心。

1958年大跃进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虚报、谎报粮食产量的浮夸风,以虚报产量论英雄,甚至喊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唯心口号。西沟是个老先进典型,李顺达、申纪兰在上报粮食产量时坚持实收实报,粮食产量远远低于其他地方。一些关心西沟的领导和好心的人劝说李顺达、申纪兰:“人家其他一些地方每亩地产量都上报的是七八千斤,还有一万多斤的,西沟产量报得太低会影响到你们评选劳模先进,还是往上提一提吧,哪怕是报成每亩五六千斤!”申纪兰说:“我们就是个种地的,劳力也不算孬吧!还不知道每亩地能打多少粮食?虚报浮夸只能是吹牛皮、饿肚皮,哄别人、瞒上级,这种事我们做不出来。”李顺达说:“就我们西沟这些‘镢头地’,一亩地好几十块,地上头七八寸厚的土,下头是石垃渣,就是一亩地的土也不够七八千万把斤。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我们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要是靠吹能多打粮食,能当先进、当模范,这种先进模范我们当不了。”

在推广大寨经验,“全党只念一本经”,“学习大寨不走样”,“走大寨之路不动摇”,“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堵资本主义的路”,“大批促大干”的“政治大革命”运动中,西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联系西沟的实际和自然地理条件学大寨,大举开展了山、水、沟、滩、林综合治理,在坚持“以粮为纲”的基础上,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西沟既未“堵”,也未“割”,继续给社员留有自留地、猪饲料地,允许社员开荒种地、种树,在房前屋后、零星沟壑荒坡允许社员种植果蔬;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养殖等副业生产,多养殖多分给饲料地、饲料粮。在生产管理上,把原12个生产队划小为17个。本着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山区建设,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最大发挥,有利于调动社员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和壮大集体经济的精神,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经营、统一核算、队为基础、包工包产、允许差别、全奖全赔的管理模式。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农业、林业、工副业、建筑业不同队别,不断充实和完善“四定”、“三包”、“一奖惩”的内容。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定土地、定劳力、定农机具、定肥料”,“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节支奖,减产超支赔;在林业生产上实行“定林坡果园、定种子肥料、定造林任务和管理要求、定机具”,“包工,包产量、造林、林业管理任务,包财务”,完成任务奖,未完成任务赔;在畜牧业生产上实行“定饲养员、定牲畜、定饲草饲料、定踩粪量”,“包工、包产犊(驹、羔)数量,包膘肥等级”,超标奖励,不达标扣工;在工副业生产上则实行“定机具、定出勤、定机具维(养)护要求、定消(损)耗”,“包工,包数量、质量,包收入”,完成和超出定额任务进行奖励,未完成任务和造成损失进行罚赔;在财务管理上,实行账务公开,社员监督,大的开支项目由管(村)委决定,小的开支项目村委主任(大队长)审批,账、财、物专人分别负责的管理制度。始终坚持“西沟山上有的不买,西沟地里能长的不买,自己能造的不买,能修修补补再用的不买,能自繁自育的不买”的“五不买”制度。在小井垴这远离主村只有20多口人的山庄,实行“特殊”政策,按地亩缴纳公粮后全部归私人分配,同时还参加集体统一的劳动日分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的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联产承包的做法推向全国的农村。西沟于1983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田实行按户承包,自负盈亏,包交征购和提留,超收归己;对工副业厂(场)实行集体承包,厂(场)长负责,上交纯利,超利分成;对拖拉机、汽车承包到人,自负盈亏,包干上交纯利。集体15000亩山林,分7段专人管护,实行奖罚责任制;对果园按当时市价投标承包到人,包上交纯利,保证树株保存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民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思想,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解放了农业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承包后的工副业厂(场)、汽车、拖拉机、农机具因掠夺性经营报废了,集体500多亩的果园承包户只顾收益,疏于修剪、撒药管理,病虫害蔓延,果树退化、病死砍伐殆尽了,集体所建的公益性用房大部分廉价卖给私人了,集体资产荡涤净光,集体经济一蹶不振。片面化“一刀切”,“一种模式”地“一包到底”、“一分二净”,几十年来集体经济在促进个体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靠山作用丧失了,国家和集体失去了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权和土地使用权,影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发展。对此,西沟村坚持中央1982年后连续几个一号文件所指出的“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原则,对土地承包实行所有制不变,土地平分到户自主经营的体制保持不变,土地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根据人口出生、迁入、死亡、迁出适时进行增补调减,确保新增添人口有土地可耕种,死亡迁出人口的土地不致撂荒和私自转让。成林和有林山坡收归集体管理,新建的企业和经济、文化、社会事业设施由集体经管。探索创造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的双层经营合作制。1985年春,西沟村重新成立了“西沟农业合作社”。1987年5月,又将西沟农业合作社完善为“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选举申纪兰为社长。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引入了五种机制:一是统分机制。在“统”不影响分户经营积极性的释放,“分”不影响集体优势发挥的原则下,对主要经营项目和重要生产环节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适度,优势互补。二是积累机制。向各业劳力提取不等的积累和上交,有差别分档次制定各业上交集体提留比例,通过收入再分配,为共同致富和合作服务奠定物质基础。三是服务机制。为农户提供服务信息,对生产资料、农副土特产品调入售出提供服务。四是保障机制。从各业收入和人均收入中提取1.5%的资金,作为保障金,对年满60岁的村老干部、困难户、军烈属、五保户提供生活补助。五是开发机制。开发和培养各类掌握实用技术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才。

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农业生产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改革和探索过程,西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

四、西沟精神——品质特征的弘扬

几十年来,西沟人贯彻“先治山,后治沟;先山上,后山下;先沟里,后沟外;先治沟,后治滩”的山、沟、滩治理方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地向荒山、荒沟、干河滩开战,坚定不移地实现着让西沟改天换地的梦想。

早在互助组时期,西沟人就开始在荒山上种山桃、山杏、核桃树,到1948年,共有集体林110亩,各户造林共127亩。1952年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了荒山造林,在西沟村域内南沟的300亩山坡上种下油松树种。但因缺乏种松树的经验,成活率很低。有人泄气地说:“辛辛苦苦种了300亩,只活了几棵树,咱这山上天生不长树,如果能种树,怎会山上光秃秃。”而李顺达却鼓励大家说:“活了几棵树不就证明了咱西沟的山上能长树!种活一棵,就不愁一坡。”

1953年,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制订了《农林牧发展15年规划》,确定了15年造林1000亩的奋斗目标。申纪兰发动全村妇女组织了“植树造林娘子军”奋战一冬,在300多亩山坡上刨出了万余个鱼鳞坑,春天播下种籽,出苗成活率在90%以上。此后,西沟一坡接着一坡,坚持在容易成活的背阴山坡封山造林,到1959年建国10周年时,已造林8000余亩,发展牧草3000亩,还在山上种植大黄、黄芩、荆芥等中药材。1960年,全国林业现场会在西沟召开,推广了西沟植树造林的经验。

西沟人坚持绿化荒山不止,1971年,造林总面积达到12000亩。全国林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西沟召开,西沟参会代表在大会作了经验发言,西沟与长治县的林移、辽宁省赤峰市的东方红林场、河南省鄢陵县被树为全国林业战线四面红旗。1985年,西沟的全部阴坡实现绿化后,又把攻坚的重点转移到阳坡绿化上,坚持在造林难度极大的阳坡上造林。1987年,国家林业部拍摄了一部名为《西沟之路》的电视片,在全国宣传了西沟植树造林的成绩。到2008年,阳坡造林已达1万余亩,西沟有林面积达到23000多亩,“四旁”等栽植树木100多万株。2009年8月,全国林业现场会在山西召开,与会代表参观了西沟干石山的松涛林海,称赞西沟“创造了太行山绿化的奇迹,是一个杰出的典型”。

西沟村有4公里长的河滩,过去乱石滚滚,寸土难存。1952年,刚成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劳力,在沙地栈自然庄下河段上修起了一条顺水坝,指望在坝内平滩造地六七亩。1953年,又在老西沟主沟内自上而下修筑大坝20座。1954年夏的一场洪水将两年的功夫冲了个净光。失败并没有动摇西沟人的决心。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凭科学的设计、合理的规划和坚韧不拔的斗志,继续向荒沟、荒滩进军。采取先沟里后沟外,先支沟后主沟,先治沟后治滩的方法,筑起谷坊,修筑拦洪坝,到1960年村域内7条大沟的支毛小沟得到治理。从60年代开始,转向了7条大沟的主沟治理和4公里的河滩上,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移山填沟,抠土垫地,筑坝垒岸,平滩造地。到1976年,西沟的4公里长滩和7条大沟内总共修筑疏洪大坝1万多米,修筑涵洞1000余米,修筑拦洪坝、谷坊800余座,修造梯田900亩,沟滩造田500亩,肩挑、车推,动用土石方250多万立方。

西沟在致力于治山、治沟、治滩,改造基本的生存生活环境的同时,致力于全面建设新山区,十分重视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1952年,西沟人在后背山上山下的地里栽下了700株苹果苗。到1980年西沟村的果园发展到500亩。1960年,西沟村成立了专门为本村农、林、牧生产服务的科研组,划拨了专门的试验田,建起了试验站。从此,西沟迈出了科学种田、科学兴林、科学兴牧、科学管理的新步伐,也就是这一年,西沟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到1980年,西沟已有汽车3部,大型拖拉机4部,手扶和小型拖拉机30多部,推土机2台,以及小型播种机、收割机、切草机、粉碎机、粮食加工机等。李顺达向西沟人描绘的“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破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1983年,西沟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很快认识到仅在人均7分地、13亩山上做文章是不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申纪兰带领村领导班子,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巩固和发展治山、治沟、治滩的成果,坚持致力于通路、通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他们把艰苦创业的重点集中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上。

1985年9月,西沟村开始动工兴建铁合金厂。1996年、2003年进行了两次扩容改造,并改制办成冶炼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西沟村成为平顺县首个产值超过亿元的村。1997年,西沟村建成了纪兰饮料有限公司。并在太原、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销售处和代理商。1998年8月,山西纪兰产业公司在省城太原挂牌成立,“西沟人家”相继开设了5个集餐饮、洗浴、住宿为一体的服务部。为了发展旅游事业,结合西沟村实际,西沟金森林公园,西沟展览馆、金星纪念塔、互助组纪念雕塑和李顺达纪念碑、亭,乃至街心、村旁小游园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参观旅游景点建设相继竣工。2010年,西沟购买首钢长治钢铁公司西安里铁矿,兼并其他位于这一矿区内的矿井,组建了西沟矿业有限公司。西沟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生产领域,拓宽了致富门路,发展了商品经济,搞活了农村经济。

西沟在向市场经济进军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坚持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在新形势下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党总支通过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要求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坚持做到艰苦奋斗的本色不变,共同富裕的目标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1990年,西沟村妇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96年,西沟村被表彰为山西省农业战线红旗单位,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98年,西沟村党组织被评为山西省“红旗党总支”;2001年5月,西沟村被表彰为山西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范集体;2005年,西沟被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西沟展览馆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党风廉政教育基地,2010年,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党的十八大后,西沟村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突出山区特点,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上来:植树造林与点缀景致相结合提升西沟的旅游品位;红色与绿色生态相结合,凸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的特色;鼓励农民致富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壮大集体经济。1949年毛泽东嘱托李顺达“把山区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变成了现实。

2009年5月26日,习近平视察西沟等地后来到太原,在和山西省的领导座谈时指出:“英雄的山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突出的贡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这个伟大精神滋养了几代太行儿女,激励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的产生和成长。昨天,我去平顺县西沟村,见到了年近八旬,身体十分硬朗、精神依然矍铄的申纪兰同志,实地了解了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村人的奋斗历程和他们的模范事迹。之后我又去武乡县瞻仰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认真学习中国革命那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历史。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我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对太行精神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猜你喜欢

西沟村申纪兰西沟
“素心如兰、忠诚本色”的人民代表申纪兰
革命中的传统乡村转型之路*——《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述评
申纪兰:妇女模范 人民代表
河南西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纪兰精神的基层实践与时代价值分析
“男女同工同酬”的倡导者
——申纪兰
申纪兰特殊的 临终遗愿
西沟村精准扶贫建设规划方案
平顺县西沟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西沟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