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些思考

2013-11-04邓林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7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优势

邓林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他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史上第一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解释了导致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它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一般的经济运行原则与规律,即“如果说,绝对成本说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那么,比较成本说就进一步将贸易分工互利性原理一般化、普遍化了。”

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虽然在经济发展、资源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每个国家都能以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加入国际贸易中,并从中获利。或许一些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则该参与国可在优中选优中找到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甚至说,如果该参与国在生产成本、劳动效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但也能在劣势中选择比较轻从而找到比较优势。李嘉图以英国、葡萄牙两国关于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为例,说明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英葡双方能够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他假定英国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一年的劳动,酿造一定量的葡萄酒需要1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生产等量的毛呢需要90人劳动一年,而等量的葡萄酒生产则需要80人劳动一年。这个假定意味着英国在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对比而言,生产毛呢的劣势要小一些(100/90<120/80);对于葡萄牙而言,它生产这两种产品都有着绝对优势,但是相对来说,生产葡萄酒的优势更大(80/120<90/100)。在这种情况下,葡萄牙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居于优势,但也不应该闭关锁国,参与国际交换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葡萄牙集中资本与劳动生产葡萄酒,则原来生产两种商品所需的170人将生产2.125单位的葡萄酒,其中1单位供本国消费,另1单位的葡萄酒用于出口,从英国换回供本国消费的毛呢,还剩余0.125单位的葡萄酒既可以用于本国消费也可以换回毛呢或其他的商品。英国集中资本与劳动生产毛呢,则原来总共220人将可生产2.20单位的毛呢,其中1单位毛呢供本国消费,另1单位毛呢用于出口葡萄牙以换回可供本国消费的葡萄酒,剩余0.2单位的毛呢则可以换回更多的其他商品。这就是按比较优势原理,实行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与之前无贸易行为相比,两国通过贸易,都获得比之前更大的利益。从以上例子来看,李嘉图认为各个国家都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利益,就像工厂主发现了一种可用于制造其商品的改进的机器一样,迅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获得了更多的产品。因此,在其经典著作中李嘉图这样写道:“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造,谷物应该在美国和波兰种植,金属制品及其他的商品则应在英国制造”,“谷物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而不加以限制,那么,这个国家既拥有最精良的技术、最高度的勤奋精神、最先进的机器,在其他方面的优点都是无出其右的,到那时它所享受到的将是举世无双和简直难以想象的繁荣和幸福。”

上述就是关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简单描述。该理论虽然简单明了,但是背后却隐含着相当深刻而且意义重大的内涵。正如本文开文对李嘉图及其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对于实际有很高的指导价值,也有很高的科学理论价值。比较优势理论由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而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的结论,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前进了一大步,因为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只能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它只能说明只有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发生对外贸易,但是对于那些国家,几乎其所有产品的生产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都处在绝对劣势,绝对成本理论则无能为力。李嘉图以浅显易懂的、但却近乎无可辩驳的逻辑,论证了国际贸易并不局限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只要生产上存在成本的相对国别差异,各国都可以参与到国际分工贸易中来,并从中获得比封闭条件下更大的利益。单就这一进步,就已经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世界范围内贸易扩展及国际分工、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效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几乎不可能完美,但是只要它可以解释某一经济现象的行为,那么就有它的可取之处,它就是成功的,而不是说该理论必须要有多深奥、有像自然科学理论那般推理论证过程。不过,也有学者对李嘉图贸易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下面引用最具代表性的实证分析例子。迈克道格尔(G.D.A.MacDou? gall)的实证研究以1937年为例,考查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其假设检验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应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而据其估计,193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2倍,因此他假设若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英国对应行业的劳动生产率2倍,那么美国应该在这些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之比,下表中(仅列19个部门)结果见附录。迈克道格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即在这20个部门中,当美英两国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出口比大于1,反之则小于1。

下面再来看看另一个实证检验分析的例子。以战后的数据为例,几乎在所有的部门,英国劳动生产率都低于美国,则美国在各方面都有绝对优势。然而英国当时的总出口量与美国几乎一样大。表明一定是英国的一些部门虽然绝对生产率低下但拥有比较优势,根据该模型,在这些部门中,美国比英国的生产率优势都是最小的。下图使用了来自匈牙利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196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该图(见表1-2)在26个制造业中对比了1951年美国对英国的出口比例及两国的劳动生产率比列。两条数轴都用对数值,主要是因为对数显示的图像比较清楚。该图表明,美国工业生产率比英国高,美国工业品出口量也高于英国的出口量。每个黑点代表一个不同的工业。该图所显示的证据还证实了李嘉图的一个基本理论:贸易靠的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以上实证分析虽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用事实论证了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

诚然,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一,李嘉图虽然用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但是并没有更进一步解释造成国别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原因。其二,李嘉图用该理论试图说明,各国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彻底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是,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几乎找不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在对外贸易中进行着完全专业化生产,或多或少都会生产不管是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这点上来说,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其三,古典假定。从理论上讲,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的古典假定,即假定经济是一种平稳运行的竞争经济。当存在本地或全球公共品时,贸易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恶化。而且,非弹性价格和工资、商业周期以及非自愿失业可能导致低效率。当宏观或微观经济出现市场失灵的时候,贸易会一国推到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而且,李嘉图将经济变量高度静态化,忽略经济变量在长期内动态变化的情况。或许在他看来,劳动生产率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劳动生产率总是不断进步的,起码不至于后退,一个劳动生产率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模仿或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技术,甚至可能会出现通过集成创新反而成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战后日本堪称奇迹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四,该理论忽视了收入分配的问题。一国开放贸易会增加国民收入,能消费到比不进行贸易时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企业、部门或生产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益。如果通过进口,自由贸易使得某些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或在某些地区生产的商品的供给增加,最后这些要素或地区的收入可能会比限制贸易时要低。设想,自由贸易增加了美国廉价棉质衬衫的供应量,当听说许多纺织厂受损或倒闭时,我们将不会感到吃惊,这表明自由贸易一般会使一国出口部门受益,非出口部门利益受损。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科学价值,在经济学的世界里,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它的思想给世人以极大的启迪,为后人对经济学的探知开辟了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道路。继李嘉图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理论,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行为,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后经萨缪尔森、Stoiper、罗伯津斯基等人不断加以发展完善,使得要素禀赋理论在当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辉煌的成就。而由于之后以相对价格差异为基础的贸易理论解释不了新的经济情况,直接导致了“新贸易理论”兴起。纵观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的200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奠定了国际贸易体系基石!因此,“尽管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是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那些忽视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会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中国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对外贸易,一般都认为始于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因为1978年之前,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在经济上尤为如此。尽管1978年之前中国也有对外贸易,但是基本上只是限制于国家层面的、与社会主义阵营中为数不多一些国家,如前苏联,东欧。而且基本上是属于易货贸易,至于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那也是相当之少。动乱的文革十年,情况更加严重,中国几乎与世隔绝,更不用说对外贸易。概括来说,1978年之前的对外贸易,“主要被当做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张小瑜,2009)。因而,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对外贸易,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即“六五”计划时期,根据我国比较优势,中国主要出口的产品集中在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以及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制品。之后根据我国的比较优势,重点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进口关键设备以及确保生产建设的短缺物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进口和出口都可以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并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进口和出口都是GDP的格兰杰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梁碧波,雷友发,2004;戴丽娟,徐海峰,2009)可以说,基于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通过对外贸易积累起宝贵的资金,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度创新以及优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这些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现今,基于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模式。“在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据了最大比列,而在进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了最大比例”(商务部综合司,2009),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一直充当着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每年的进出口总额占据了GDP一大份额。

如今,世界贸易格局早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相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发达国家产业内贸易却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导。根据关贸总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资料,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 3。而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制成品为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机械、运输设备等行业内部,也就是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为主,且这类型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制造业部门。这意味着,以比较优势为基础核心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面对上述事实,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因为它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经济现象行为。当然,面对这一问题,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来源,对国际贸易基础作出了新的解释。当然,此处援引这一事实并不是说明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今失去了意义,只是说出了该理论面临的一些挑战。但是,这一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尤其是那些中小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现在以及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就决定着对这些国家而言,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对外贸易仍然是它们最重要的模式。还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基于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或许可以实现经济上的互惠,但是政治上却不一定如此,甚至可能会牺牲一些政治上的利益。当今世界经济的格局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现行的国际规则是符合迎合它们的利益,因此,用它们制定的规则去参与竞争,难免会牺牲自身的利益。但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源于资本积累,劳动力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这是已经被检验和广泛认知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拥有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但稀缺的是资本以及先进技术。而资本的积累需要大量的资金,原创性的技术进步一般很难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立足长远,制定符合实际经济现实的政策,即使参与国际竞争有可能会蒙受损失,如“贫困化增长”,也要开展对外贸易,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有可能积累起宝贵资金,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借鉴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制度创新,而这些都是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很难获得的。

当然,时代在变革,经济的发展变得愈加复杂多变。新比较优势如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人力资本等,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关键要素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巨大挑战。因为发达国家在这些关键要素方面已经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对外贸易则是必由之路,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自身的新比较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本国国民福利实现长久的提高。

最后需要再强调的是,国内有不少观点歧视劳动密集型产业,认为同当今以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该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应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忽视了中国最真实的国情。中国实际上是劳动力相对丰富,而资本尤其是人力资本相对不足,且不少先进技术和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因此,就算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要有坚实、稳定的基础,要铸建稳定的基础,尤其需要大量资金、优质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等,而要获得这些长期稳定要素,必须有可靠的物质保障。要清楚一点,产业竞争力来源于生产成本,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而该产业生产成本之所以低,就是因为拥有并且利用要素禀赋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利润从而可以作为资本积累的量也较大。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这不仅能够壮大我们的国力,而且可以解决十分重要的就业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产业贸易积累起来的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的基础:积累资本,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并创新,加大力度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培养。而这些,恰恰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评述[J].南京大学学报2003,1(40).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113.

[3]MacDougall G D A. Britishi and America Ex? ports :A Study Suggestted b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J]. Ecnomic Journal,1951(61):697-724.

[4]李坤望,张博伟.国际经济学:第3版[M],43.

[5]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5版[M],31-32.

[6]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主译.经济学:第18版[M],262-263.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优势
矮的优势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画与话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