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2013-11-04李凤娇
李凤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教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以一种世俗化的方式继续发展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宗教世俗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宗教世俗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作者在思考宗教世俗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对于宗教世俗化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关键词:市场经济;宗教世俗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影响
所谓宗教世俗化是指宗教在其发展中由于受到世俗社会的影响、振荡和冲击从而导致宗教的神圣性、神秘性逐渐淡化,并使宗教各个方面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日益密切的过程。世界性的宗教自产生以来,都经历了一个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已然成为宗教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或思想体系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宗教世俗化当然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世俗化有其独特之处,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影响,需作出辩证分析,应充分认识到其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影响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而是相互交错的甚至是相互转化的。
1.宗教世俗化在宗教的重新定位上满足了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宗教的重新定位不单一的局限在宗教与某一种社会因素的结合,而是多方面的角度。譬如,宗教可以作为解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一把钥匙,通过这种视角,再辅之以宗教旅游的方式,使得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这既在一定意义上保留了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成分,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至于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就宗教的组成部分而言,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仪的调整,使得宗教在形式上更加倾向于世俗的社会生活。比如教会举办的老人俱乐部、婚姻咨询处、母亲育儿班、旅游观光等,实际上都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不大,但是却能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这一系列宗教世俗化现象的出现,都说明宗教世俗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现在的宗教组织机构更加倾向于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所开展的社会活动能促使人们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就宗教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而言,宗教世俗化使宗教价值与既有的社会伦理价值之间的断层出现弥合的可能性。这里所谈的宗教价值主要指宗教的伦理道德价值。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日益严重,于是宗教伦理道德中的合理成分成为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一个方面,宗教在宣扬其基本教义的同时,大力宣扬其对社会有利的道德规范。
2.宗教世俗化把宗教由社会生活的核心移向了社会生活的边缘,宗教变成了私人的“爱好”,宗教的这种多元化、个人化,使宗教的存在有了自我需要的基础
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渗透到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在宗教领域当中同样存在,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它不得不向有选择信仰自由的“顾客们”推销自己。于是,传统宗教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适应“顾客”,从而使世俗化的宗教活动也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宗教组织机构不能不考虑消费者的“爱好”和他们对商品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宗教世俗化的社会影响就要做出具体的分析。一方面,从消极的意义上看,这有可能使宗教过度的商品化,虽然宗教的商业性行为无可非议,因为宗教人士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否则宗教不可能实现“自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宗教的这种发展趋势势必会受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近几年来,中国各地民众烧香求佛的现象日渐兴盛,各地趁机耗费巨资广建庙宇。人们发现,在缭绕烟雾背后,已不再是打坐修行的和尚,而是一些见钱眼开的开发商等。他们投资建庙,大发横财。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产生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例如:在全国范围内造神运动的兴盛;新兴宗教和邪教、新型拜物教的产生;神圣感的凋零、道德意识的下降。另一方面,从积极的意义上看,这种世俗化倾向使宗教扎根于个人意识之中,而不是扎根于外部世界之中。于是,宗教不再涉及宇宙或历史,而只是涉及个人的生存处境或心理状态,成为人们现实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
3.圣俗交织的宗教旅游现象也是宗教世俗化的一个影响
神圣与世俗通过宗教旅游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通过了解宗教的各种外在形式从世俗世界走进神圣世界;然后世俗生活使人们再次远离宗教的各种符号,又从神圣世界退回到世俗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的心灵空间也浸透充满了神圣与世俗的对立划分与交织互构。这样一种圣俗的统一和对立可以更好的帮助现代人站在一个文化的视角上去解读种种宗教遗迹。尤其对于民间信仰而言,各大宗教在民间信仰中的相互融合现象异常的普遍,当然这与一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有关,也同样反映出宗教世俗化所带来的一种圣俗的普遍融合。宗教旅游为宗教世俗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宗教旅游中难免会出现异化的现象,所谓的异化就是在发展宗教旅游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宗教旅游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的过程和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宗教旅游热”现象。然而在我国宗教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非常盲目的宗教旅游开发,宗教文化庸俗化、商品化和旅游者迷信消费等异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致使圣俗交织的宗教旅游成为了迷信活动的保护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引导宗教世俗化向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
宗教的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宗教的世俗化过程。只能说是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自我变革。因此,世俗化不是宗教的灭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宗教世俗化是一种长期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也是宗教世俗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趋势,要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协调立场、增进共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世俗化朝着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
1.宗教作为解释世界的方式之一,要更加重视自身的文化意义
当世俗化的过程让宗教对自身有了一种文化上的定义时,宗教生活就更加世俗化了,虽然宗教正在失去它原来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宗教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却日渐重要。在当代,一个没有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的宗教是没有前途的,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是宗教活力之所在,而这种素质与品位的培养,既需要宗教自身的自觉性又需要社会给予一定的引导,而不是盲目地借着文化的名义,肆意地破坏宗教遗迹,比如对一些佛教的洞窟、寺院进行修缮的过程中,毫无节制地掺杂现代人的理念,使得这些古迹丢失了原本的文化底蕴。
2.剔除宗教世俗化过程中的迷信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在社会压力剧增的今天,人们会寻求一定的心理安慰,这就给迷信活动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许多迷信活动都打着宗教信仰的幌子谋取钱财,实际上这种活动与宗教信仰完全不同。它们损害了宗教的神圣性,只能在现实层面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但是这又是宗教世俗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这类迷信活动要有清楚认识,不能将其等同于宗教信仰。
3.以一个宽容的心态看待人的现代化与宗教世俗化的不同步性
宗教的世俗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的现代化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必然走在宗教世俗化的前面,人为的干涉宗教世俗化,过分的要求它按照人类本身的意志去发展,必然会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人类本身的内在超越性,决定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速度与轨迹,不可能与人的现代化同步进行,对此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态。但是在现代性扩张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宗教组织既要处理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充分保护自身的内在本质要求,保持其超越于世俗社会的神圣性和超越性,避免过度的世俗化,又需要人的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引导。
宗教世俗化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是对宗教的现代命运的伟大猜想,它的这个意义不可抹杀。对于宗教世俗化理论的解读不在于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宗教的价值,而是能够回到宗教世俗化的现代背景中,更好的回答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究竟有哪些。也就是在社会现实层面上把握现代性与宗教变迁的动态关系,当宗教世俗化与宗教旅游结合在一起,它产生的社会影响存在双面性;当与文化结合在一起,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存在双面性。这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和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世俗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适当地加以引导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5.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