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2013-11-03叶丽华艾冬云

护理研究 2013年17期
关键词:非手术年资乙型肝炎

叶丽华,孙 颖,艾冬云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源传播性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门诊护士服务对象流量大、病种复杂,在已知或未知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并护理乙型肝炎病人、疑似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因而存在更高的职业暴露风险。据报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室温下在环境表面能存活7 d甚至更长,而丙型肝炎病毒(HCV)能存活17h~18h,艾滋病病毒(HIV)仅能存活数分钟。职业暴露后感染 HBV、HCV、HIV的平均风险分别是23.00%~62.00%,0~7.00%,0.09%~0.30%[2]。护理人员不仅可通过污染的针头刺伤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接触HBV污染的体液或物品而感染,后者占1/3[3]。我国乙型肝炎感染人口基数大,2010年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2 000万人[4]。因此,在门诊护士的日常工作中,HBV相关的职业暴露较HCV和HIV更常见,暴露后感染率更高,危险性不容小觑。为了解门诊护士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和HBV职业防护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2012年2月—3月对我院门诊涉及有创操作的74名护士进行了HBV相关职业防护知识、态度、行为等相关问题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门诊部注射室、采血室、内科、外科换药室、妇产科、儿科、急诊、眼科、口腔科、感染科、消化内镜中心、康复理疗科的74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具有护士执业证书,独立承担门诊护理工作;②护理工作涉及有创操作,如采血、注射、手术等。入选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岁~54岁(34.22岁±8.47岁);手术科室32人,非手术科室42人;文化程度:中专9人,专科13人,本科51人,硕士研究生1人;护理工作年限:≤5年20人,6年~10年17人,11年~20年12人,2 0年以上2 5人;职称:护士2 9人,护师1 6人,主管护师29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知信行(KAP)问卷,此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5,6]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预调查后修订而成。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情况(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称)、自我保健意识(是否接种疫苗及近期两对半结果)、1年内职业暴露情况、接受医院感染培训情况。第二部分为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的评价,包括乙型肝炎防治基本知识10个条目,按对、错、不知道分别赋值1分、0分、0.5分,总分10分,得分越高说明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掌握越好;乙型肝炎职业防护态度6个条目,按同意、不知道、不同意分别赋值,正性条目赋值3分、2分、1分,负性条目反向赋值,总分18分,得分越高提示对乙型肝炎相关的职业防护越趋于正向积极的接纳态度;职业防护行为包括手卫生、锐器使用、器械消毒、被服更换情况等10个条目,以选择题形式作答。第三部分为职业暴露成因分析,为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法,由研究者说明调查目的后无记名填写,当场收回。

1.2.2 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录入,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自我保健意识及1年内职业暴露情况 被调查人员中,71人(95.9%)知道自己的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结果;66人(89.2%)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33人(44.6%)在1年内参加过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培训或会议;66人(89.2%)知道医院感染制度中关于“血源传播病原体职工职业暴露后处理”的内容。参考卫生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三级分级,将暴露情况分为以下4种类型:D1-1(皮肤黏膜沾染病人血液、体液)、D1-2(皮肤黏膜沾染含体液、血液的器械物品)、D2(皮肤黏膜擦伤或浅针刺伤),D3(深部刺伤或割伤有明显见血)。1年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按从未(0次)、极少(1次或2次)、有时(3次~5次)、经常(≥6次)统计。见表1。

表1 近1年各类职业暴露发生情况(n=74)人(%)

就经常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组成上看,一级暴露(D1-1+D1-2)37人中隶属手术科室16人(43.2%),非手术科室21人(56.8%);二级暴露9人、三级暴露6人均来自非手术科室。81.8%的护士在平常发生职业暴露时表示没有时间处理或仅流水冲洗后贴创可贴;当已知暴露源为HBV时,70.3%的护士选择按医院感染流程处理,其余护士中54.1%的人表示“没有时间处理”,27.0%的人会“责怪自己不小心,不告诉别人”。

2.2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共10个题目,涵盖了传染病防治法、流行病学、预防、临床表现、治疗、转归等基本知识。平均得分为6.47分。各题回答准确率见表2。

表2 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情况(n=74)

2.3 乙型肝炎职业暴露防护的态度 被调查人员中,44人(59.5%)表示会主动关心新同事是否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是否有抗体;72人(97.3%)表示若自己或同事发生已知接触源为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职业暴露,理想条件下愿意按照医院标准处理流程处理;65人(87.8%)意识到体液(如乳汁、羊水等)病毒含量虽然低但仍会有感染HBV的风险;37人(50.0%)认识到HBV比HIV对环境更耐受,在体外仍有传染性;67人(90.5%)接受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68人(91.9%)表示当发现同事的手有破损时,会建议他带双层手套。平均态度得分为16.20分。

2.4 手术科室护士与非手术科室护士知识、态度、行为比较研究显示,非手术科室护士较手术科室护士知识、态度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具体防护行为中,洗手频次、戴手套及更换情况、锐器及时处理方面,手术科室护士较非手术科室护士正确率高;玻璃制品安全开启、仪器及时消毒、被服及时更换方面,非手术科室护士较手术科室护士正确率高。其中洗手频次、戴手套及更换情况、安瓿开启的防护方面,2组护士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3 不同科室护士乙型肝炎防护相关知识、态度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不同科室护士乙型肝炎防护相关知识、态度评分比较(±s) 分

科室 人数 知识 态度手术科室 32 6.13±2.03 15.69±1.93非手术科室 42 6.81±1.49 16.60±1.29 P<0.05 <0.05

表4 不同科室护士乙型肝炎防护相关行为比较 人(%)

2.5 高年资(护龄>10年)护士和低年资手术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评分比较(见表5)

表5 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评分(±s)分

表5 高年资和低年资护士知识、态度、行为评分(±s)分

组别 人数 知识 态度 行为高年资 37 7.00±1.74 16.34±1.45 18.14±1.72低年资 47 6.27±1.64 16.21±1.38 17.25±3.89 P<0.05 >0.05 >0.05

3 讨论

KAP是知识(knowledge)、信念和态度(attitude)、行为(practice)的简称,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7]。有效的干预首先是进行知识的普及,培养干预对象积极的应对态度,其次是为真正的行为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案,提高执行度和依从率。当现实工作出现干预对象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积极的态度但却“明知故犯”的时候,应该查找原因,反思管理规范和流程是否有执行中困难,寻求改进和调整。

3.1 门诊护理人员对HBV相关的职业暴露有一定的关注和重视,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帮助 被调查人员中,80%以上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知道自己的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结果、知道医院感染制度中关于“血源传播病原体职工职业暴露后处理”的内容。但仅44.6%的护士在1年内接受过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培训,可见医院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欠缺。97.3%的护士表示发生HBV相关的职业暴露时愿意按照医院感染流程处理,但具体操作中只有70.3%真正做到,余下的护士中54.1%的人表示是由于“没有时间处理”,27.0%的人会“责怪自己不小心,不告诉别人”。对此,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相关的学习,检查职业暴露上报体系的易操作性,对发生职业暴露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给予调整,同时加强心理疏导,避免造成心理负担,最终提高职业暴露上报率,保障门诊护士的健康安全。

3.2 门诊护士对乙型肝炎防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HBV相关的职业防护态度积极但仍有很多欠缺 表2显示,门诊护士对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判断乙型肝炎携带者传染性的强弱、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在80%以上。对乙型肝炎防治态度方面的大部分条目,80%以上的门诊护士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仅12.2.%的护士能认识到“未成年人感染乙型肝炎后容易发生慢性化”,对儿童病人的护理尤其要注意预防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仅50.0%的护士认识到HBV比HIV对体外环境更耐受,暴露后易感风险更高。国家《2006年—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中提出,全人群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医务人员知晓率要求更高。因此,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开展病毒性肝炎及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学习,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欠缺,一方面不断提高门诊护士的自身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履行向大众宣传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责任。

3.3 不同科室护士知识、态度、行为比较 非手术科室护士较手术科室护士知识、态度得分更高,具体防护行为两组护士有差异,应针对不同成因分别指导。具体防护行为中,洗手频次、戴手套及更换情况、锐器及时处理方面,手术科室护士较非手术科室护士更规范;非手术科室护士在玻璃制品安全开启的防护措施方面较手术科室护士更规范。据调查,我院不同科室门诊手术量在每天十几台到数十台,按无菌操作原则,每次护理前均要求护士进行外科手消毒和戴无菌手套,术后要求核对术中用品数量,对锐器及时处理。手术科室护士术前准备的过程即完成了对交叉感染的防护,时间充足。手术病人例行要求筛查HBV传染源也能更好地帮助手术护士注意防护目标,选择是否增强防护等级。非手术科室护士在行注射、采血等操作时,短时间需要处置大量病人,不方便频繁洗手及更换手套。工作量大也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几率和频次,调查中“经常”发生二级和三级暴露的人员均来自非手术科室,说明他们是需要职业暴露干预的重点人群。病人不进行HBV感染状态的筛查,同时为保护病人隐私法律规定HBV感染状态未经本人同意不允许进行检测,所以非手术科室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很好的防护目标。虽有要求把每一位病人都视为传染源,但这样的结果往往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或习以为常,以致随意降低防护标准。按2009年卫生部手《卫生规范原则》要求,建议非手术科室护士接触病人尤其传染病人时先戴手套,然后在接触病人前后均使用速干洗手液消毒,接触一批病人后更换手套。这样既符合规范保障了自身安全又利于节约时间方便处置病人。建议外科护士更多地关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病人。研究表明,HBeAg作为手术期间HBV传染源监控指标的方法属零危险性防护标准,更适合我国现在的国情[8]。

3.4 不同年资护士知识、态度比较 调查发现,高年资护士较低年资护士知识、态度得分较高,但防护行为无差异。高年资护士较低年资护士在乙型肝炎防治知识得分和HBV职业暴露相关防护的态度得分都较低年资护士高,但具体防护行为并未表现出正确率更高、更规范。深入分析成因,导致两组护士防护程度无差别的原因不全相同。就不戴手套一项统计,高年资护士较多表示因为“不舒适影响操作”,而低年资护士更多的认为“不是无菌操作就不需要戴手套”。说明高年资护士更多是知而故犯,思想上大意麻痹;而低年资护士是缺乏相应的知识,对风险认识不足。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高年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丰富,专科医疗护理知识扎实,是门诊正常运转的骨干力量,是低年资护士的表率,也是病人更易接受和信任的对象。有研究表示,高年资护士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容易产生身体疲乏、工作积极性差、个人无成就感等疲惫现象[9]。为了更好地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专业价值,同时保护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建议医院重视高年资护士在职业暴露防护中的作用,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她们工作的积极性和遵守规范的依从性。可以安排她们为低年资护士讲授职业防护的知识,演示职业防护的规范操作,这样既弥补了低年资护士理论知识的欠缺,又使高年资护士在带教工作中意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1]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1(1):52-54.

[2] Selma K.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安全注射网络安全注射及相关操作工具手册[G].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文件出版服务社,2010:2-3.

[3] 庄辉.加强对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8):645-646.

[4]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6.

[5] 卫敏哲,张清慧,王瑞平.医务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行为122例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2):78-80.

[6] 郑丽花,吴兰笛,陈沁,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与内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4):509-512.

[7] 胡俊峰.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1.

[8] 石海明,杨双旺,郭维琼,等.外科医生经手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9-42.

[9] 田妹.对发挥高年资护士优势的探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4):4512-4513.

猜你喜欢

非手术年资乙型肝炎
混合模拟工作坊在低年资胸心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老年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分析
PDCA循环管理法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运用“三阶梯”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