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写江宁
——南京市江宁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2013-11-03■周谦
■ 周 谦
“加减乘除”写江宁
——南京市江宁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 周 谦
建设中的牛首山文化旅游区。该区总体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未来将成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智慧旅游示范区。图为牛首山弘觉寺塔。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文明形态,被党的十八大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为江宁的生态文明建设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推进新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构建了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转型发展更为广阔的舞台。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新市区,江宁境内山青水秀、植被丰富,生态优美。全区1558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常住人口117.26万。江宁有着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2200年的建县史、1000余年的建都史,历史人文底蕴十分深厚。近年来,江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杆,围绕创新型国际化高科技产业新城区和幸福乐居生态品质新城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在江宁正加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江宁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区,现在正以生态品质新城的新形象,为创建“苏南现代化建设样板区”提供示范。
“加法”:生态建设 提升城市文明内涵
持续不断地为江宁这座南京新城区注入生态元素、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十二五”期间,江宁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完成主城18平方公里雨污分流工程,新增18万吨污水处理能力;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城镇污水处理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一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建设。用好城市建成区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每一寸土地,紧盯临街临岸临企每一块空地,见缝插绿、开墙透绿、立体增绿,序时推进道路增绿工程和街心游园“绿肺”建设,着力构筑“人在景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景观。现在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6.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平方米。建成10个“森林街道”、813个市级“绿化新村”、2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5个省级绿化标准化示范村。建成20个街心公园、41个市级星级园林小区、20个星级市民广场。
二是加快废弃采石宕口整治修复。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颁布了《关于在禁采区禁止开山采石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意见》,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进行全面保护,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先后关闭采石企业173家,其中98个宕口实现了自然复绿,46个宕口通过平台复绿、刻槽复绿、立面挂网复绿等方式复垦,人工生态修复面积已达220万平方米。通过废弃宕口植绿复绿,利用废弃采石宕口建成一批市民休闲文化广场、森林公园和省市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形成了京沪高铁、宁沪、宁杭高速沿线绿色风光带。
三是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扭住管网与保洁两个重点,进一步提升硬件档次。实施污水管网建设“片长制”,以每年50公里进度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实行污水主管网全区域覆盖。强力推行城乡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街运转、区处理”一体化处理模式。目前,建成垃圾沼气发电、供热资源利用企业3个,1个静脉产业园加快推进;建成垃圾中转站23座、垃圾房5500座,环卫设施和服务覆盖全区城乡,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以凤凰台为中心的白龙广场是南京最大的市民休闲广场。图为江宁区的百家湖畔的江宁区知名景观凤凰台。
“减法”:节能减排 管控生态环境
面对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江宁突出结构减排重点,拓宽工程减排领域,强化管理减排措施,连续6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蓝天行动。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立足治本,统筹兼顾,科学施策、多措并举,切实做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废气治理、工地扬尘防控、机动车尾气和餐饮企业油烟治理等工作,全力推进“蓝天工程”。以治理水泥粉尘污染为突破口,推动辖区水泥行业联合重组、异地重建、集中治污,淘汰年产40万吨以下的水泥生产线8条、水泥机立窑、回转窑12座和制砖厂轮窑23座;扩大集中供热、供气管网覆盖范围,加快清洁能源改造,拆除各种锅炉96台,“煤改气”、“煤改油”64台;启动中联水泥1条4500吨熟料/日新型干法生产线脱硝工程建设,完成10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治理项目、2个热电厂脱硫工程设施建设和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的15家企业工业废气治理,有效监督治污设备稳定运行,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采取围挡、路面硬化、洒水、密闭运输、露天料场覆盖等措施,强化400多个施工工地扬尘管理,有效防控扬尘污染。采取限行倒逼淘汰、行政强制淘汰、政府适当补贴等手段,淘汰黄标车近万辆。扎实抓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实现了秸秆禁烧“零火点”。
清水行动。实施河道管理“河长制”,121个水质断面责任到人,实施排水截污,规范整治排污口,关停整治长江取水口周边的21家砂石、码头、船厂,区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强化区内21座市政、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监管,确保正常运行并稳定达标排放。目前,全区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是2000年的十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通过清淤、截污、活水、河堤生态景观建设等措施,开展黑臭河流整治,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以保洁、拆违、治乱、出新、增亮、添绿为重点,对全区1730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景观改造、房屋出新、河道疏浚、户厕改造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121个村(社区)建成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个村建成省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全区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6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水洗等严重污染企业121家,辖区58家选矿企业、12家电镀企业、5家造纸企业全部关闭,46家化工企业相继关闭或提标升级。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企业94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64家,创建绿色等级企业31家。以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和谐发展为导向,全面启动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和产业布局“优二进三”,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和服务功能提升。
“乘法”:创新生态经济 释放生态优势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过去分析生态工作时提出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来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宁如何进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等号”,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经济。近年来,江宁对全区1730个村庄开展环境整治,全面清理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配套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景观改造、房屋出新、河道疏浚、户厕改造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整治,121个村(社区)建成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区9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88%的村建成生态村、81.5%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积极探索大都市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统筹、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美好乡村,今年建成开放的大塘金、黄龙岘等新一批“金花村”,两个多月来新“金花村”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
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经济。发掘人文景观潜在的生态文化价值,充分彰显文明江宁的城市文化内涵,对全区9个国家级,8个省级和55个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妥善保护,实施南京东晋、东吴两个博物馆建设工程,国宝级南朝石刻保护工程和杨柳村古名居修缮工程,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43个。坚持把生态保护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理念,积极打造牛首山、汤山两个“18平方公里”文化旅游经济区,正加紧牛首山遗址公园建设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用足用好生态元素,形成江宁文化与生态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生态产业经济。建成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智能电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软件及未来网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生命科学、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批重大项目加速集聚,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现代物流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以开发区、高新园、滨江“三区同创”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新能源应用,加快打造以绿色、低碳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215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136家企业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21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以协调推进江南静脉产业园为龙头,积极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运营,加快构建江宁的生态经济网络,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从2011年8月起该村开始环境整治,打造综合型旅游服务村,现已被被授予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图为江宁区五个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之一“石塘人家”。
“除法”:创新工作思路 破除传统路径依赖
生态文明建设蕴含新的发展理念,必须卸下原有路径的包袱、破除思维局限的障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化推进。
一是破除全面开发的传统惯性,开展不开发区域规划保护工作。调整《江宁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严格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强化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刚性保护,按照六大板块建设生态涵养不开发区,生态涵养不开发区占地500平方公里,重点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维护水系保护廊道和关键物种迁移廊道,重点加强“汤山-安基山山林温泉生态片、秦淮河湿地生态片、长江湿地新济洲生态片、牛首-云台山山林生态片、青龙-大连山山林生态片、横山-马头山山林生态片”这“一泉两河三山”六大生态片区保护工作,禁止除生态修复以外任何形式的开发,着力构筑以生态廊道为轴线的不开发区域板块。
二是破除粗放低效的传统模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精细化程度。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对环境影响较大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从源头控制污染增量。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大力推进战略环评,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制定环境优惠政策和财税激励措施,规范企业公民环保道德责任,完善企业环境行为监管制度,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企业自我约束、公众依法监督的制度体系。将河长制体现出来的网格化、精细化理念,运用到蓝天、清水、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10个行动中,真正以精细作业把江宁雕琢成生态精品。
三是破除政府包办的传统思维,建立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树立环境保护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环境资源,使环境生态资本不断增值。创新治污设施建设运营机制,改革价格机制和管理体制,按照“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获利”的利益导向落实企业环保投入,逐步开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江宁在苏南建设富裕文明宜居区、南京创建国家生态市的进程中,正在不停的探索实践。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宁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