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杭州 蓄势绽放

2013-11-03钟兆盈

中国生态文明 2013年1期
关键词:西湖杭州美丽

■ 本刊记者徐琦 钟兆盈

美丽杭州 蓄势绽放

■ 本刊记者徐琦 钟兆盈

富春江畔秋意浓,半山碧翠半山红。

宛若画中意境的周家村码头

人们总是用“人间天堂”来形容这座城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秀美的山水、如画的风景,充分印证了人们对天堂意境的想象。

数千年的发展史,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她,无疑是美丽的。而今天的她,正在为美丽这个词注入更丰富的内涵、设立更严格的标准,不仅要保住祖先留下的美丽财富,还要在“如何更美”上不断探索,力争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2013年7月30日, 杭州市委第十一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和《“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在此之前,杭州已经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为组长的美丽杭州课题工作领导小组,并委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开展战略研究,通过美丽杭州建设先行先试和全体市民共建共享,使杭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让市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城市再次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渐行渐近。

山水美——今日风景更胜往昔

人说杭州美,首先要得益于西湖美。

西湖是大自然对杭州的“恩赐”,也是专属杭州的一张不可多得的城市名片。欲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但即使美如西施,其容颜也并非恒久不变的,西湖的美需要细心装扮和修饰才经得起岁月的变迁。综观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无时不刻都离不开人工的干预。西湖美的极致,正是在于其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

杭州人何其有幸,能拥有西湖。同时,杭州人也抱着一份感恩之心,为保护西湖煞费苦心。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城市人口激增,土地资源紧缺,许多城市内湖都逃不出面积缩小甚至消亡的命运。西湖也曾经走在危险的边缘。上世纪末的最后四年里,西湖风景区内每年的建设项目均超过100个,景区建筑总量平均每年新增近10万平方米,大量土地被侵占,景区的旅游功能、工业功能、居住功能、交通功能等相互叠加、相互冲撞,使得西湖的水质岌岌可危。

杭州市环保局生态处副处长吕巧华介绍,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西湖的保护与建设,据史书记载,从唐代到清末,对西湖较大规模的疏浚治理共有23次,20世纪80年代自钱塘江引水入湖工程竣工后,西湖水质得到极大改善。为使西湖水质和西湖水生态环境有革命性改变,2001年下半年,一项传承历史文化,改善西湖水环境质量的系统性、创造性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启动了。通过引水、疏浚、截污、外迁污染企业和居民、农业产业调整等途径,特别是通过引配水工程,将钱塘江水经净化后引入西湖,使西湖景区的水生态环境、水质明显改善。为了让湖水活起来,杭州通过引配水工程每天从钱塘江引水40万方,进入西湖后再通过9个出水口流出,相当于每月换一湖水。为了避免钱塘江中的泥沙影响河道,注入西湖前,这些水还要进入预处理场进行预处理,出水标准透明度保持在120厘米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杭州对西湖的保护力度已经到了不惜成本的地步。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近日公布了一个数字——2012年,西湖主湖区平均透明度82.8厘米。

82.8厘米,这一数据比2011年提高了3.8厘米,这是什么概念?

西湖平均水深2.35米,往深处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站在岸边、浅水区的话,就能感受到湖水清澈见底。水域面积扩大,水质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计总氮,西湖水质优于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这是对杭州人十多年努力最大的褒奖。

古时的杭州城因湖而名,环湖而建。今天的杭州却为保护西湖而转向沿钱塘江发展。从新安江、富春江到钱塘江,三江奔流而下、一以贯之,如同一条锦带飘扬在杭州的土地上。杭州欲让三江两岸整体形成“一带一轴四区八组团”的空间结构,打造出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的东方多瑙河景观廊道。

然而,上世纪以来,杭州的优美山水诗篇中夹杂了千疮百孔的矿山,几百个砂石码头,几百个污染的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企业,上万个破旧杂乱的沿江构筑物,零碎散乱的景点等。如何绘出一张新的“富春山居图”?2011年,杭州市启动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这是迄今为止杭州规模最大、整治生态元素最多的一项生态修复战略工程。

“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一线,就是为了方便一线指挥,一线作战。”杭州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科员郑小龙同时也是三江两岸现场办(以下简称“现场办”)的工作人员。现场办还有来自农办、农业局、林水局等部门的十多个抽调来的挂职干部,近3年来,他们每天来回奔波于城区和位于钱塘江边的办公室之间。从综合性码头到沿岸景观带建设,从沙洲岛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矿山覆绿、乡土建筑保护,现场办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协调任务非常繁重。截至去年,市级财政用于“三江两岸”生态部分的补助资金已达1.4亿元以上,不仅促进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的转型,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沿江百姓得实惠的目标,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天目溪生态漂流

产业活——甩下包袱轻装前进

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岛湖,是杭州的又一颗明珠。她所在的淳安县,全县96.8%的面积都属于一级或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按生态功能区划来说,都属于限制发展区或禁止发展区。

风景宜人的西湖南线太子湾公园

为了保护千岛湖,杭州在不断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之余,推动淳安当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产比例从2005年的22.4下降为2012年的17.1,用近乎严苛的标准把住环评准入关,陆续关停40余家化工、农药、造纸企业,实现湖区周边无污染企业,逐步形成以生态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带动淳安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

近日传来消息称,杭州市把淳安县作为“美丽杭州”建设的实验区,立足县域景区化、县域生态化要求,对其综合考评体系实现单列,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作为考核的核心内容。这意味着,对当地将不再考核工业经济总量等相关指标。

考评就是指挥棒,差异化考核的目标在于引导淳安继续坚持绿色崛起之路。而对于杭州来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承载容量有限的问题变得愈加突出。目前包括萧山、余杭在内的市区土地开发强度已逾30%,按国际惯例已接近生态承载极限,六大耗能行业工业产值仍占工业总产值三成以上。

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在杭州人眼里,这从来都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背山临水的江干区皋亭生态村美景

正如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所说,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这种变,来自于创新驱动。结合城市特质,杭州选择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十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从2001年至今,杭州主城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正在逐年减轻,目前已经降至10%以下。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其中十大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5%。

这种变,来自于环保倒逼。几年来,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正在快速、有步骤地“缩水”。

杭州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沈海峰介绍,按照浙江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杭州市为了保护水源和河道水质,多年来自加压力,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力度一直很大。“2011年整治铅蓄电池业,2012年整治电镀行业;今年上半年,杭州确定了印染、造纸、化工、节能灯四大行业的1443家企业列入整治范围,要通过淘汰关停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迁入园一批,促进经济转型,提升传统工业企业发展水平,并要求在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只有把重污染企业‘干掉’,才能给杭州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沈海峰在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到了半山北大桥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这两个位于杭州市城北的老工业区,曾先后聚集了化工、冶炼、制药、印染等两高企业300余家。2009年~2012年,北大桥地区共关停、搬迁企业422家,还没等庆祝这一阶段性胜利,从今年开始,新一轮整治方案又已出炉,要求整治范围内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只出不进、只减不增,引人注目的是,继北京首钢后,又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杭州钢铁集团公司也将在近几年内告别杭州城区。

有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杭州累计关停转迁企业和生产线1596家(条),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70多万千瓦,关停淘汰小造纸和落后造纸产能300多万吨,杭州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居民乐——生态文化扎根社区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在美丽杭州建设中,这座城市的决策者也是始终秉承着这样一个理念:让市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这种美,首先是发自人们的心灵。社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基层组织,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媒介作用。生态文明要落到实处,迫切需要我们把环境宣教的触角延伸到千千万万个社区、街道,惠及每个老百姓。

杭州市上城区环保分局努力探索出一个集生态环保宣教、环境信访调解、敏感项目预防等功能为一体的民生互动平台——“联街结社”共建活动,即联系街道,结合社区,以事先预防为出发点,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为老百姓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方便和实惠,减少环境信访投诉,真正为百姓的环境权益谋福祉。社区居民遇到环境问题,都可以到社区办公地专设的“环保交心社”去聊聊,或记录在环保交心社的社情民意记录册上,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交心社内还设立了生态环保阅览区和电子阅览区,由环保分局提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环保法律法规、环境投诉受理指南、低碳环保理念等生态环保书籍、杂志、宣传画及电子文档,供社区居民阅览。这种民主参与、多元互动的“交心社”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一些环保死角问题和居民们的合理环境诉求、建议很快得到解决和采纳;对于环保部门管理权限之外的诉求,分局工作人员则耐心做好解释服务、牵线搭桥工作,使群众有苦能诉、有事能帮、有求必应。

上城区的环保交心社、拱墅区和睦街道的生态角,这些都是杭州推广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有益尝试,未来还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创新实践,力争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作用。

群山环抱中的国家级生态乡镇桐庐县横村镇新区

保持着良好生态环境的杭州市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井茶基地

这种美,是更加便捷、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杭州积极构建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引导绿色出行方式。如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红色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中国社科院专家研究后指出,按日均租用量10万辆次、每次出行里程两公里计算,杭州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年可节约燃油7500吨,减排二氧化碳23897吨。

这种美,是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行动。2010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已有1047个生活小区、56.8万户家庭参与,占主城区生活小区总数的85.7%。同时,杭州还投资建成了全球首家低碳科技馆,使之成为普及、传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好去处。

什么样的城市才美丽,这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美丽城市”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就是那里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城市最适宜居住、工作和生活。因此,“美丽城市”既包含优美、整洁、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包含宜业、安全、便利、舒适的社会人文环境。

“美丽杭州,相比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等概念,无论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可以说要求更高。比如生态市的创建指标中包括对生态文化的要求,而建设美丽杭州,还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13~2020年)》等重要文件的起草者之一、杭州市环保局环境信息中心主任王珍薇说。

“美丽杭州”不仅要保护好西湖这一瑰宝,更要培育一批美丽新样本。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的231公里流域内,改造码头搬迁船厂、修建绿道、整治污染企业……未来将成为一道杭州的最美风景线。藤蔓古桥、溪水潺潺,杭州正在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升级版”,富阳,开展“富春山居”新农村精品工程建设,打造经典山水路、转型发展路、特色休闲路、生态致富路四条精品线路;桐庐,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生态养生带等多条乡村风情带初具雏形;建德,乾潭风情、古韵严冬关等5条“秀美山村”精品线正抓紧推进……

人城相融、人地相协,杭州必将展现出更加绚丽的生态人文之美。

猜你喜欢

西湖杭州美丽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杭州院子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杭州
杭州旧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