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2013-11-03祝光耀
祝光耀
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祝光耀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推进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加坚毅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梦,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既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实践创新。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下简称研促会)作为我国第一家国家级以研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的社团组织,在生态文明兴起的大潮中顺势而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社会各界的期盼。在研促会成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批示,寄予厚望,希望研促会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积极为党和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研促会成立两年来,我们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创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起步良好。但是要真正做到秉承宗旨,履行使命,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进一步树立“大视野、大联动、大接力”的理念,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促进者,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发挥好智囊智库、支撑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有大视野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跨学科的系统科学,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深化上,必须以广阔的视野、全局的胸怀,从时间与空间、经济与社会、科技与道德、人与自然等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探索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及其实现路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要坚持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视野来认识生态文明。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和过程,最终将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所产生的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发达国家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在创造辉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泥沼。人类要摆脱这场危机,必须实现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就是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但没有经过真正意义的工业文明,在近代却饱受了一些工业文明国家的侵略与欺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这就决定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的,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谱写出新时代中国梦的新篇章。
二是要坚持从“五位一体”的全局视野推进生态文明。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五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略更加完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发展内涵更加丰富,发展道路更加广阔。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我们研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深刻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理解五大建设的内在联系,认真探索五大建设的规律与方略。
三是要坚持用全球生态安全的世界视野来考量生态文明。环保不分民族,生态没有国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承载能力有限的地球村。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恶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引发了有识之士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忧虑。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这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着眼,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在实践上,二者又是统一的。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的国家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样,也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研究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吸取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可持续发展尤其如此。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有力地推进全球性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难题的解决,对于破解危及人类社会安全的严重生态难题、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大意义。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大联动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全新战略任务,需要聚集党政各个层级、社会各个层面和公民各个层次以及国际力量,广泛动员,迎难而上,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工作推进上要实现大联动,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战线”。在现有体制条件下,在顶层设计上可设立统一推动、协调各方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切实加大检查、督促、推动的力度。一些地方已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应该进一步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只着眼于其中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或某项具体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全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各级党委政府主导下协调各方,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序有力地推进。部门、行业、企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动员、利用其各自的工作条件和已有工作基础,发挥优势,各显其能,认真组织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合唱”。因此,要依靠政策支持等激励机制,通过财政投入、生态补偿、税费优惠等措施,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各行各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部门联动、社会联动,有关单位可设立专门工作部门,协调和指导部门、行业、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研促会作为协助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性社团组织,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各地各部门的总体安排,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战略研究、制度设计、工作推动等方面,会同各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联手共进。
二是在制度建设上要实现大联动,推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部委和一些地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始将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考核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根据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评价状况,要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按照国家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总体布局和要求,要努力健全资源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同时,应重视区域间的合作,建立健全区域间重大项目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及公开等制度,防止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度相互矛盾和掣肘。
三是宣传动员上要大联动,形成强大的社会创建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位工作。宣传教育要致力于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道德和文化基础,着力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努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不断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主流价值观。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是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环境伦理道德水准,夯实社会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研促会的光荣使命。要积极探索社团组织宣传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当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将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生态道德培养、环境文化传播贯穿于研促会工作的始终。
四是要国际大联动,形成国内外互动共赢的新局面。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一国家、组织的单打独斗。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人类文明的转型,需要依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应把人类面临和最关注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广泛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国际合作是研促会工作的一大“短板”,必须切实加强。
三、在工作推动上必须大接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必须有充分和清醒地认识。为此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政府要一任一任地抓,社会要一代一代地干,努力把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好。要上下接力,新老接力,内外接力,坚守绿水青山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梦。
树立“大接力”的理念,首先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一以贯之、常抓不懈。要将生态文明当作一项伟大事业,一任接一任地干,坚决克服浮躁心态和唯GDP政绩观,克服短视行为,真正把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兴衰视为己任,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政绩,绝不能为了个人政绩和眼前利益吃祖宗饭、造子孙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是党中央对全党全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意见》,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坚守生态红线,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果断、公开、透明的整治和查处,“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为生态环境保护筑起“不应为、不能为、不敢为”的坚固防线。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让践行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自觉行动,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历史责任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研促会应创新理念和方法,在宣传教育上当好促进者。
树立“大接力”的理念,要高度重视本地区、本行业创建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代际工程,重在践行,贵在创新,成在坚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期,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从源头化解积弊,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方略、任务目标、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总体设计应该把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与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规划衔接起来,长短结合,上下结合,分类指导,分步推进。总体规划应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颁布实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班子的变动而变动,一任一任地抓下去。两年来,我会在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战略规划和试点示范的技术服务、咨询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探索,这是研促会发挥“三大作用”的主战场,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提高水平。
树立“大接力”的理念,还应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弘扬现代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文明的转型,也是文明的传承。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传承和发展的民族,同根、同文、同种延续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深刻的生态智慧,蕴含于我们的文化理念之中,体现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之中。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有着深刻的启迪。生态文明既有民族的个性,也有人类文明的共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也不可能在一国一地单独实现,必须是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转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营养,在文化理念上形成全球范围的大接力。
当前,可持续发展正日益成为全国、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开始在一些地方会聚成奔涌浩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生态文明已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时代最强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牢固树立“大视野、大联动、大接力”的理念,努力发扬“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勇于奉献”的精神,加快“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社团组织建设,瞄准更高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努力把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团组织。
(作者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