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
2013-11-02王素芳
王素芳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
王素芳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为深化课程改革,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观,提高体育育人效果,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游泳运动与体育课、体育大课间、课余训练、竞赛等有机地结合,实施一体化育人模式,建构游泳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框架和课程体系;采用游泳俱乐部和体教结合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达到体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和教学评价一体化的目标。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实施与策略
0 引言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实施的《纲要》中提出,新课程改革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课内外体育教学、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课程计划之内。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江苏省新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在单元计划的整体框架中,特地预留出一个反映学校特色运动项目的单元板块,给学校、教师自主安排[1]。近年来,我国游泳溺水伤亡事故呈逐年增加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因溺水而死亡者达11万人之多,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第一位。2013年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普及游泳教育[2]。据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发游泳特色的课程,把游泳纳入日常教学,给学生指定游泳场所,授之以渔,普及游泳教育。
据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都非常重视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如:澳大利亚很多家庭都拥有游泳池;法国小学生的游泳课被列为必修课之一;2002年许安结写了一篇《英国学生都会游泳》报道;日本二战前就提出“全民皆泳”的口号[3]。
目前,我国有不少地方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主要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游泳场地,二是南北方人们兴趣差异大,三是家长最担心游泳安全问题。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如北京、上海、苏州等,这些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把游泳作为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纳入中小学体育的必修课程。如:2004年上海市出台“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的中小学生学游泳达标活动;2006年江苏省淮阴师院附小5 000多名师生全面普及游泳已梦想成真;2007年江苏省苏州市把游泳列为中考选报项目;天津市和平区耀华小学的“水文化墙”已将游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些开设游泳课的学校,怎样达到游泳运动育人的最佳效果呢?
早在1983年,贵阳铁路成人中专工程学校李再敏老师在语文学科中就提出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同年唐启进老师关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也展开了初步探索,并构建了模式图。与唐启进关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比,李淑菊进一步强调了课外体育竞赛,设计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框架[4]。这些研究打破传统的单一以靠体育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的视角,重新界定了小学体育课的内涵与外延。但笔者认为,他们只有建模,而没有深入探究模式的实施与策略。本文从探索模式的实施与策略角度,创新小学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构建教学、资源、管理各子系统相协调的一体化学校体育发展平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让游泳成为体育的基石,真正实现体育成为教育的基石。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实施游泳“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3所小学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教育网等相关网站进行检索,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为本课题提供研究依据。
问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人群为3所学校校长、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及其他教职工和部分学生等。
访谈法:对市区教育局和体育局的局长、教研员、学校的校长、体育组组长、体育教师以及体育专家就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实施和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数理统计法:运用Microsoft excel数理处理软件,对实验前后的所得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游泳课、体育课、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等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形成游泳课程课内、课外一体化,达成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一体化,教学内容模块化的统一,以便全面完成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
2.1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实施
2.1.1 建立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框架
育人模式在管理方面采用少儿俱乐部和体教结合办学形式管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训练培养学生特长,以活动创造体育特色,建立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框架。如下图1:
图1 关于小学生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框架图
图1表明,被列入小学生体育课表的游泳课和正常的体育课相融合,而体育课、游泳课又与课外体育活动形成两条特色鲜明的学校体育活动主线,这两条主线通过体育教师、游泳教练、班级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和地位,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游泳课不但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游泳课外活动又使得体育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建构了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在课外时练习、在竞赛场比赛,以学促练,以赛促学。
2.1.2 构建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课程体系
根据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具体课程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将体现学校体育特色的游泳教材纳入体育教学体系。通过小学生游泳课程及其他辅助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游泳课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表1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课程安排
表1表明,学校在游泳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以体育课教学为主,在一些年级体育课教学中设立游泳专项课,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总课表,即两节体育课连排,每周一次。另外,课外活动与大课间时间连排,每周一次,教授学生游泳技术技能,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的有机结合。
图2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结构
7至8周岁的孩子正是学习游泳技术的最佳时期,所以一年级是游泳普及阶段,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进入游泳提高班学习,将游泳特长生集中,成立专业队,实现了“游泳普及班、游泳提高班和游泳专业队”的全面接轨,形成了游泳才人梯队。(如上图2)。
2.2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策略
2.2.1 实施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青少年游泳俱乐部联合办学育人管理模式
普及游泳运动的学生均为俱乐部的成员,他们利用游泳课、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参加每周两次(4学时)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学习。学习实行打卡出勤制,每张卡共18次36个学时,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有两学年参加游泳俱乐部的普及班学习,如果在普及阶段的学生,没有学会蛙泳技术,可以免费参加暑期少儿游泳培训班,直到学会为止。另外,学生还有一学年参加游泳俱乐部的提高班学习。俱乐部定期举行游泳比赛,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将会得到奖金和荣誉证书,参加全省乃至全国游泳比赛。
图3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游泳俱乐部联合办学的目标体系
通过实践探索,发现青少年游泳俱乐部联合办学育人管理模式有利于小学游泳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实施,有利于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的形成。它扩大了体育学习空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游泳的兴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在上一学年度学会蛙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并接受其他泳姿的学习,确保小学毕业时牢固掌握2种以上游姿。它充分利用了校内外游泳场馆、教练等优质资源,使游泳课堂教学得到延伸,有助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健身,丰富了校园生活和体育文化,挖掘了社会体育资源,开发了本校特色课程,创建了学校体育特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成为健康锻炼的最大受益者。图3是学校根据游泳课时总体安排,把游泳目标体系分为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两个方面,根据学生学习时间和层次的不同,体现目标体系有所差别。
2.2.2 实施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评价体系
定位游姿,细化游泳技能评价。以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从游泳课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的拓展化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下表2是3所学校经过8年开设游泳专项课以来,力求打造针对各种泳姿的运动技能,制定的评价量化表。
表2 游泳运动技能评价表[5]
全员参与,量化育人模式的评价。游泳普及班学习内容是蛙泳,游泳提高班学习内容是爬泳及蛙泳动作技术的提高,运动员班训练内容是各种泳姿。针对以上学生学习时是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制定一体化考核评价内容,它包括学习的出勤、俱乐部教师评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课堂表现等,按照游泳教学计划,具体量化实施比例,办法见表3。
表3 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育人模式考核评价表
游泳一体化考核,有效落实了育人模式评价体系。为实现游泳评价一体化,游泳考核内容的设计既考虑到了学生游泳课上学习情况又兼顾了学生平时体育课、阳光大课间参与表现。在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提高了对学生课外体育参与中的行为表现评价的权重,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考核方法一体化。在考核方法上,强调从发展的角度,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做到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一体化。在课程设计中,将客观的定量指标与学生在本班级中横向的相对比较成绩结合起来进行评分,定量指标参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设定,相对指标采取计算本班级学生各项运动技能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算出标准的分值进行评分。
3 结论语
经过对游泳运动“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育人模式的实施和策略探索,发挥了游泳课内的体育功能和游泳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助功能,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达成了学校体育课内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渗透、支持、协同,建构成一个教学、资源、管理各子系统相协调的学校体育发展平台,采用游泳俱乐部体教结合一体化管理模式和一体化评价的新育人体系,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游泳技术技能,培养了学生特长,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前期建模”到“模式实施”再到“策略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实施学校从“定格”迈向“入格”再迈向“出格”的过程,对形成体育课程一体化,有效地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推动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葛家寿.科学的预设 艺术的生成[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76-183.
[2] 蒋亚明.游泳进课堂难还是不难?[N].中国体育报,2013-06-04(7).
[3] 许安结.英国学生都会游泳[N].环球时报,2002-10-10(23).
[4] 李淑菊.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2009.
[5] 苏霞.游泳育人评价[EB/OL].东浣:教育教学网站,2006[2006-04-28].http://gzjy.dgzx.net/ReadNews.asp?NewsID=318.
2013-06-08
王素芳(1970-),女,江苏宿迁人,中学高级,硕士,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研究。
G622.0
A
1671-6876(2013)03-0262-04
[责任编辑王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