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检验
2013-11-01杜雯翠田小改周成华杨浩
杜雯翠,田小改,周成华,杨浩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我国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检验
杜雯翠1,田小改2,周成华2,杨浩2
1.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治污减排政策执行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作用效果,是影响地方政府治污减排政策实施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反映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联立方程模型检验2005—2010年全国30个地区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研究表明,工程减排对失业率没有明显影响,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能够有效降低失业率。因此,如地方政府推行治污减排政策,不会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可以利用治污减排政策有效解决就业问题。
治污减排;就业;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提升,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治污减排已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政策之一。目前,我国治污减排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这源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监管能力尚待加强,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对治污减排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政绩考核标准的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担忧治污减排政策的推行会损害当地就业,采取消极对待甚至是阻挠治污减排政策实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科学、全面、系统地检验治污减排政策实施对地方就业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打消地方政府对此的顾虑,全面评估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尤为重要。
环境与就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研究认为,环境保护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1]。随着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环保产业创造就业的作用日益显著[2]。相应地,对环境保护与就业关系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许多研究发现环境保护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还能创造就业[3-6]。不过,这些研究较少深入分析治污减排政策对就业的作用途径和机理。笔者通过联立方程模型检验了2005—2010年全国30个地区治污减排政策的就业效应,以及治污减排政策对就业的作用路径,以期为正确认识治污减排与就业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地方政府有效利用治污减排政策扩大就业数量、改善就业质量指出方向。
1 理论分析
治污减排政策直接作用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现有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化水平,进而通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对就业规模发挥作用。
1.1 治污减排政策、产业结构与就业
产业部门的劳动需求变化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这使得结构失业率显著高于自然失业率[7]。当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某一产业吸纳人员的速率低于重新分配的速率时,失业率便会提高[8],这意味着产业结构变化与失业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治污减排政策,尤其一些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实际上是对经济结构的改变,这种因经济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因此,一些研究[9]认为治污减排政策会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对潜在失业的影响更大。不过,治污减排政策同时又推动了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了就业增长[10]。随着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的保留工资逐渐上升,污染产业的保留工资逐渐下降,就业人员由污染产业转移到清洁产业,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总体看来,均衡失业率是下降的[10-11]。“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级政府将治污减排视作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突破口和重要抓手[12],治污减排政策也确实对我国的要素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13]。从产业结构角度而言,治污减排政策一方面淘汰落后产业,引起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保留工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结构性失业。因此,治污减排政策通过产业结构发挥的就业效应大小取决于2种相反力量的对比。
1.2 治污减排政策、经济发展与就业
治污减排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环境技术分为末端治理技术(end-of-pipe technology)和过程技术(process technology),末端治理技术指在污染物产生之后、排放之前就对其进行清除,消除污染物需要购买治污设备或建造治污设施,对治污设备和设施的需求会派生劳动需求;过程技术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减排设备,例如安装更有效的锅炉以降低排放强度,这可能会减少对生产工人的需求,但会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从技术进步角度而言,治污减排政策促进了末端治理技术和过程技术,前者派生出更多劳动需求,后者减少劳动需求。尽管2种途径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但总体看来,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劳动需求[14]。
1.3 治污减排政策、城市化进程与就业
治污减排政策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改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则进一步促进城乡交流和人力资本流动。中国的城市化属于人口城市化,即由于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提高而导致城市化程度加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将不断地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劳动力渐渐转变为城市劳动力,由此可见,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就业状况和城镇失业率产生显著影响。研究表明[15],我国城镇失业人口密集地区正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相反,治污减排政策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发展,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降低城市的就业吸纳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当地就业水平。因此,从城市化进程角度而言,治污减排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目前的就业水平,但作用方向并不确定。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设定
“十一五”期间我国治污减排主要有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13],以这三大治污减排手段表征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治污减排政策对失业率的最终影响。具体公式:
Unemployi,t=α0+α1Projecti,t+α2Structurei,t+
α3Managei,t+α4Thirdi,t+α5Techi,t+α6Edui,t+εi,t
(1)
式中,因变量为失业率(Unemploy);自变量为工程减排(Project)、结构减排(Structure)、管理减排(Manage);由于失业率不仅受到治污减排政策的影响,还取决于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因此,模型中加入服务业发展水平(Third)、技术水平(Tech)和教育水平(Edu)作为控制变量;i和t分别为第i地区和第t年,α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残差项。
由于治污减排政策直接作用于微观企业,通过影响企业的技术和成本,改变产业结构,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从而对各地的就业水平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为了清晰地表现出治污减排政策如何通过产业机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等路径作用于失业率,进一步采用联立方程组来检验该过程,公式设定如下:
CYi,t=β0+β1Projecti,t+β2Structurei,t+
β3Managei,t+β4Thirdi,t+β5Techi,t+β6Edui,t+εi,t
(2)
GDPi,t=γ0+γ1Projecti,t+γ2Structurei,t+
γ3Managei,t+γ4Thirdi,t+γ5Techi,t+γ6Edui,t+εi,t
(3)
Cityratei,t=θ0+θ1Projecti,t+θ2Structurei,t+
θ3Managei,t+θ4Thirdi,t+θ5Techi,t+θ6Edui,t+εi,t
(4)
Unemployi,t=δ0+δ1CYi,t+δ2GDPi,t+
δ3Cityratei,t+δ4Thirdi,t+δ5Consumei,t+εi,t
(5)
式中,CY为产业结构,GDP为经济发展水平,Cityrate为城市化率,β、γ、θ和δ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式(2)~(4)表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受治污减排政策(即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及各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影响;式(5)表示失业率受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的影响。利用式(2)~(5)可以了解治污减排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通过式(1)与联立方程组式(2)~(5)的结果对比,可以发现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在对失业率的影响中,哪条路径的影响更加明显。
2.2 变量定义
采用污染源治理投资(PollInvest)表征工程减排(Project),污染源治理投资越多,污水处理厂等减排工程越完善,脱硫脱硝等减排设备越齐全,工程减排投入越多;采用“关停并转迁”企业数(Close)表征结构减排,反映了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产能和工艺的手段,降低高能耗企业的比重,“关停并转迁”企业数越多,越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改变原有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由于管理减排是通过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等手段,加大企业的污染排放成本,降低污染排放,因此,可以采用环境保护机构数(Pollpeo)来表征管理减排。
采用各地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表征失业率,失业率越高,就业水平越差;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征产业结构,比重越高,意味着该地区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第二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挤压服务业的发展,说明产业结构相对不够合理;采用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表征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各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征城市化率(Cityrate),城镇人口越多,城市化率越高。
对于控制变量,采用各地区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比例表征教育水平;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表征技术水平;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征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征需求结构(Consume)。
为降低回归中异方差和内生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污染源治理投资、“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环境保护机构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的形式。
2.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16]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文中数据未含港澳台以及西藏自治区,全文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人口,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比例和失业率。以及《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10)》[17]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包括各地关停并转迁企业数,污染物治理投资金额,环境保护机构总数。由于部分地区关停并转企业数据缺失,最终以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10年的132个数据为样本进行统计。
3 实证分析
3.1 治污减排政策与失业率
由于研究样本为6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且不同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个体在6年间的变化并不明显,因而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18]对治污减排政策与失业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不论是单独回归还是综合回归,污染源治理投资的估计系数都无显著水平,意味着工程减排不能显著改善或者增加失业率。其原因在于工程减排虽通过投资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使得原本在农村的劳动力得到释放,进入城市,但由于环保产业提供的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要求,产生了短时间的失业,从而抵消了创造就业机会带来的好处。
表1 治污减排政策与失业率
注:***,**,*分别为0.01,0.05和0.1显著水平;样本统计数为132个。
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的估计系数在单独回归和综合回归中都呈负显著水平,即结构减排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结构减排有利于改善就业。其原因在于关停并转迁等减排手段淘汰了相关的落后产能和工艺,虽然减少了部分就业机会,但调整结构的方式控制了高污染行业和企业,使企业不得不提高技术,推动了对于技术的需求,进而派生对环保产业和技术工人的劳动需求。同时,高污染行业的限制,使资金流向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或者新能源、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吸收了更多的劳动力,提高了就业率,降低失业水平。这一结果能够消除地方政府对关停并转迁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会使得当地政府丧失很多就业机会,增加失业率的担忧。当然,这一结果并非仅由结构减排产生,失业率的改善还源于其他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环境保护机构数的估计系数在单独回归和综合回归中也都呈负显著水平,表明管理减排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即管理减排有利于降低失业率。管理减排限制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发展,增加了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其不得不提高技术,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有利于改善就业,而工程减排对于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明显。由于治污减排投入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笔者同时采用了t-1期的三大治污减排手段重复上述回归,所得结果与表1基本一致。
3.2 治污减排手段对失业率的影响途径
采用联立方程组检验治污减排手段对失业率的影响路径,回归结果见表2。
在产业结构的回归中,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影响了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征)。污染源治理投资和关停并转迁企业数的估计系数都呈正显著水平,表明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都与第二产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即这2种治污减排手段并没有改善产业结构,反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产业比重。其原因在于:1)使用污染源治理投资表征工程减排,污染源治理工程减排的背后是治污设施和设备,需要大量的投资,这可能使得工程减排与第二产业比重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叠的;2)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在工业化完成之前,第二产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直至达到最高点。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比重仍未达到最高值,这也是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的重要原因。结构减排虽然关停并转迁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但可能造成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一批大企业,反而提高了第二产业比重。环境保护机构数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管理减排能够降低第二产业比重。以环境保护机构代表的管理减排体现了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监管越为严格,越有利于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表2 治污减排政策对失业率的作用路径
注:***,**,*分别为0.01,0.05和0.1显著水平;样本统计数为132个。
在经济水平的回归中,治污减排手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像地方政府所担心的会降低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减缓经济发展。污染源治理投资、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和环境保护机构数的估计系数都呈正显著水平,即三大治污减排手段都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需担心治污减排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关停并转迁等措施会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但这些治污减排手段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高其他产业的经济效率,总体看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在城市化率的回归中,污染源治理投资的估计系数呈正显著水平,即工程减排与城市化率呈显著正相关。工程减排主要以投资为主,这些投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提高了城市化率。但是,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和环境保护机构数的估计系数无显著相关,即这2种治污减排手段对于城市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虽然结构减排关停并转迁了一些企业,释放了大量城市劳动力,减缓了城市化进程,但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吸纳了更多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化进程放缓的负面影响。对于管理减排,由于地方政府对治污减排政策的误解,在管理减排手段实施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法等问题。因此,管理减排对城市化率的作用并不明显。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对于产业结构、地区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就业水平。由表2可知,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呈负显著水平,即第二产业比重越高,失业率越低,表明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途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估计系数也呈负显著水平,表明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越能吸收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的估计系数呈正显著水平,表明城市化程度越高,失业率越高。原因是目前中国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在农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虽然就业机会多,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大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高素质劳动者日渐成为劳动力需求主体,但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者由于不具备这种技能,于是出现了暂时性失业。
综合治污减排手段对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回归结果,以及这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对失业率的回归结果表明: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在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各地区的就业水平,最终导致不同的治污减排手段对失业率的影响不同。
结合表1和表2的回归结果,归纳了治污减排手段对失业率影响路径的重要性(表3)。由表3可知,工程减排提升了第二产业比例,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工程减排也提高了城市化率,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由于无法在短期内培养生产技能,从而造成了暂时性失业,降低了就业水平。最终,工程减排通过产业结构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与工程减排通过城市化对就业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使工程减排对失业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表3 治污减排政策对失业率影响路径的重要性分析
注:***,**,*分别为0.01,0.05和0.1显著水平。
从回归结果看,结构减排与第二产业比重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平均水平上结构减排提升了第二产业比重,促进了地区经济水平,对于提高就业率产生了积极作用;当然,有些地区的结构减排也可能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另外,结构减排对城市化并没有显著作用。总体看,结构减排对就业率有正面影响,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管理减排虽然降低了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明显影响城市化水平。由于第二产业比重和经济水平对于失业率的影响是相反的,经济水平对于就业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最终管理减排对失业率的影响是负面的,即管理减排有利于降低失业。
4 结语
治污减排政策执行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作用效果,是影响地方政府治污减排政策实施力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反映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通过联立方程模型检验2005—2010年全国30个地区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三大治污减排手段对当地就业的影响发现,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均能带动当地就业,有效降低失业率,工程减排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工程减排还有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治污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带动当地就业。并借此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经济结构,优化市场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1]陆旸.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J].经济研究,2011(7):42-54.
[2]BEZDEK R H,WENDLING R M,DIPERNA P.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e economy and jobs:national and regional analys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6(1):63-79.
[3]MEYER S S.Environmentalism and economic prosperity:tes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hypothesis[M].Cambridg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Policy,1992.
[4]TEMPLET P H.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s,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EBOL].(1996-06-25).http:www.the harbinger.orgarticlessus_devtemp1.html.
[5]REPETTO R.Jobs,competitiveness,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what are the real issues[M].Washington DC: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95.
[6]MORGENSTERN R D,PIZER A M,JHIH-SHYANG S.Jobs versus the environment:an industry-leve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3(3):412-436.
[7]LUCAS R E,PRESCOTT E C.Equilibrium search 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1974,7(2):188-209.
[8]LILIEN D M.Sectoral shifts and cyclical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2,90(4):777-793.
[9]BABIKER M H,ECKAUS R S.Unemployment effects of climate policy[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7,10(78):600-609.
[10]WAGNER 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he equilibrium rate of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2005,49(1):132-156.
[11]郭晓杰.环境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10(8):5-8.
[12]张平淡,牛海鹏,朱艳春.“十一五”:“三个转变”引航中国环保新道路[J].环境经济,2011(10):33-37.
[13]朱松,张平淡,牛海鹏.治污减排对需求结构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2,2(1):146-153.
[14]BERMAN E,BUI L T 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labor demand:evidence from the south coast air basi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1,79(2):265-295.
[15]梁艺桦,谷天锋.城镇失业人口省际差异及其与城市化耦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6(1):122-127.
[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7]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5—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18]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
EffectTestofPollutionAbatementPolicyonEmploymentinChina
DU Wen-cui1, TIAN Xiao-gai2, ZHOU Cheng-hua2, YANG Hao2
1.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mp;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he impac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polic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concerned by local governments. The effec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on employment was investigated using data from 30 region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0. It was found that pollution reduction by projec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mployment. Either pollution reduction by restructuring or pollution reduction by management is good for the employment.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excessively worry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ollution abatement on employ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pollution abatement policy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to promote employment.
pollution abatement; employment; reduction by project; reduction by restructuring; reduction by management
1674-991X(2013)06-0508-06
2013-05-13
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66)
杜雯翠(1983—),女,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研究,duwencui@pku.edu.cn
X506
A
10.3969j.issn.1674-991X.2013.0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