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探讨与实践
2013-11-01李宇
李 宇
(唐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 信息技术教学部,河北 唐山 063000)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又属于综合实践类课程。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彼此交流,积极探索,克服困难、勇于实践。笔者经过长期关注和探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践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中职生源既有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农村的学生,且农村学生居多,学生间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学习困难型”、“对抗型”、“自由散漫型”、“无兴趣型”占据比例相当大,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浓厚,自信心不足,主动学习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较差。教师如果仍沿用原有的“一锅端”教学模式,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就无法推进,教学目标就很难达到。
1.2 教材相对落后
教材中虽然设计了“任务”、“体验与探索”,但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1.3 教学方法不尽合理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大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整班学生集体上课、集体上机,“一视同仁”,学生成绩优差不分、知识能力结构不分,仍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多数教师虽然对项目教学法有所了解,也明知此教学方法应用的必要性,但皆因操作困难和学校现有条件望而却步。
笔者认为,既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就应该遵守职业道德,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
1.4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不合理
由于受到机房条件限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不能满足学生上机需求,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难以达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改善实训条件是必要的,但我们更应该做到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创造上机实训的机会。
2 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面向应用”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共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就业实际,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原则,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教学改革,重新对课程实训部分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对传统实训模式进行项目化改造。把课程知识点融汇贯穿在完成一个总的项目中去,也就是把本门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用一个具体的项目(如某一比赛项目的组织程序)进行整合、衔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就业后职业能力的需求,以具体“项目任务”为载体,采用“做中教,做中学,边学边教”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对每次课的上课方式重新规划和设计,重点采用学生分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示范引导、课外增加上机时间等措施,让学生顺利完成各个项目任务,有效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等各项综合素质,达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3 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
3.1 项目设计与任务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课程结束时取得计算机操作工中级证书、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证书。根据这一要求,可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点章节整合为一个项目(策划组织一项比赛)、六个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课程重点章节的整合
笔者在设计项目时,采用了学生会宣传部搞的一次演讲比赛案例。先要求学生设计此次演讲比赛应该有哪些环节,应该完成哪些工作,然后教师综合同学意见,在简介本门课程要学习的几个重要软件后,将整合后的表1公示给学生。
项目确定后,教师首先应自己先动手完成该项目,对项目有全面了解,掌握操作难点,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
3.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具体项目为先导开展教学,遵循“做什么、怎么做、做中学”的原则。
3.2.1 任务布置
让学生明确任务的目的、要求和评价方法,了解完成任务所需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资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3.2.2 示范引导
在布置每个项目任务后,教师都做一次示范引导。对中职学生来讲示范引导是必要的,让学生对未来工作任务先有一个感观认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免得学生无从下手,也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发挥和创新。例如,教师演示该项目任务完成后的范例作品,并对该作品制作时的重点操作方法和难点加以提示。
3.2.3 学生分组
在教学设计上,笔者采用了学生分组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的办法。分组的原则、组员的搭配、工作的分工、成员的结构和数量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搭配等,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每组学生5名,并设立一名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讨论和项目任务的完成。各小组采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在组长的主持下,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讨论如何完成项目任务。在实施不同的项目任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变换在项目任务中所担当的角色,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都发挥作用。
3.2.4 执行任务与答疑
学生在明确任务、划分小组后,各小组通过模仿、范例分析、讨论、创新的过程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各小组的执行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对于少数问题给予个别辅导。
3.2.5 创造条件增加上机时间
为了满足学生上机需求,笔者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机房,让他们根据项目任务多进行练习,掌握每一个操作步骤,决不能草草了事走过场,为顺利的进行教学推进,完成下一个项目任务打下基础。
3.2.6 作品展示与结果评价
一是组织各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开阔视野与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二是对本次任务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对部分难点进行剖析,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三是对项目任务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四是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对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客观分析和总结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中。
4 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效果分析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学生分组协作来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了团结协作带来的成功乐趣,原来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使得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使学生在项目化教学法中能得到最佳的训练。
总之,项目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原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突出表现在所教授班级学生在校取得计算机操作工中级证书、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证书的比例高,对口就业率高,社会认可率高。
[1] 袁良凤.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项目化改造研究[J].广西教育,2012(2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