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2013-11-01李巧灵王明辉
李巧灵,郑 昉,王明辉
(河南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0)
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员工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工作设计(job design)的角度来考虑员工和工作的关系,从而使员工和工作达到相互匹配[1],但是却很少考虑员工主体是如何对其工作进行再塑造的。近年来,Wrzesniewski和Dutton提出的“工作形塑”(job crafting)概念进一步拓展了员工和工作关系的研究[2]。他们认为,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员工会积极主动地塑造自己工作中所包含的任务和工作关系,从而产生身体或认知上的改变。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员工顺从组织对工作的设计这一历史假设提出了挑战[3]。也就是说,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背景下,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员工自身的主动性(proactive),并且认为员工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完成特定的工作,从而形成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因此,组织中的员工工作形塑具有以下特点:(1)一种个体层面上的主动行为;(2)非计划性;(3)打破原有的工作描述或改变工作中人际关系;(4)形成自己对工作的认识;(5)目的是使工作满足自己的需求;(6)通常是无形的且是工作的一部分。
自从Wrzesniewski和Dutton提出工作形塑的概念后,不同的研究者主要从三个维度来探讨个体是如何塑造工作的,这三个维度分别为:任务形塑、人际关系形塑和认知形塑。其中任务形塑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类型、数量和范围等;关系形塑主要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与他人的交往关系;认知方面形塑有多种形式,在工作形塑中认知维度通常指员工如何对其工作进行分析,即把工作中包含的一系列工作任务看作是相互独立还是不可分割的连续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教师和教学工作达到更好的和谐。因此,开展工作形塑研究,从组织层面来讲,促使教师提高对自己工作的认识,使其行为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也符合学校的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减少离职率;从个体层面来讲,当他们真正感知到其工作意义的时候就可以有效降低工作倦怠,从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工作形塑行为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等15所大学的高校教师。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回收有效率为 56.9%。另外,研究者从互联网上下载了近3年来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名单,同时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其中105名教师的电子邮件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14.3%。在正式调查对象(N=527)中,男性256人,女性261人。将正式调查得到的总样本随机抽取约60%(n1=306)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确认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的测量结构和报告测验的信度;剩下约40%(n2=221)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主要检验所编制问卷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
1.2 研究程序
1.2.1 项目收集和初始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有关项目:(1)半结构化访谈,主要内容涉及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特点和表现等,对象为河南大学9名教师;(2)开放式问卷调查,具体包括:在实际工作中,您是如何开展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在您看来,周围都有什么因素促进了您工作的完成?您是否觉得在工作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果有,您在工作自主权范围内都做了些什么?对象为河南大学等3所高校的30名教师;(3)参照国外相关研究问卷,主要参考Ghitulescu所研制的“工作形塑问卷”[4]。
在上述基础上,对收集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汇总,并请5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高校教师和4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对整理后的条目进行逐一分析,检验收集到的条目是否存在内容相近、表述不清等现象,以确保这些项目能真正反映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内容,最后形成有代表性的项目30个,将其编制成初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6点式计分。
1.2.2 预研究
预试对象为河南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5所高校。共发放问卷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 151份,回收有效率为60.4%。首先,考查项目分数和问卷总分的相关、各个项目的共同度、项目因素负荷值以及项目间是否存在显著双重负荷现象,从而确定项目质量高低。其次,对初始问卷的 30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抽取因素,用正交方差极大法进行因素旋转,结合碎石图和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经过多次探索得出因素结构。综合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结果,共删除 10个项目,最后形成包括20个项目的正式调查问卷。
1.2.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 SPSS13.0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统计软件LISREL8.7统计软件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
2 结果
2.1 工作形塑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表1 工作形塑内容结构因素分析结果(n=306)
对正式调查样本(n1=306)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0=0.82,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 1 130.14,p<0.000),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因素,用正交方差极大法旋转因素,以特征根大于1为截取因素的标准并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和因素。同时,对问卷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和内容分析,删除共同度较低的项目、题总相关系数小于0.30的项目,以及项目内容与所在维度意义不一致的项目。这样,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的项目最终确定为11个。最后对这11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中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结果表明,工作形塑结构呈现清晰的三因素结构,方差解释率为63.79%,具体项目负荷结果见表1。上述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任务形塑 F1、认知形塑 F2、环境形塑F3。
2.2 信度分析
采用全部样本(N=527)数据分析该问卷的信度。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 α为0.82,任务形塑、认知形塑和环境形塑的α系数分别为0.81、0.80和 0.66,其中,除环境形塑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有些偏低外,其余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高于推荐值 0.7。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 0.6-0.7之间是可以接受使用的[5]。
2.3 结构效度
采用样本(n2=221)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所有项目标准化负荷系数介于0.48-0.91之间,各项拟合指数比较理想(χ2/df=1.85,RMSEA=0.05,CFI=0.97,GFI=0.94,NNFI=0.96)。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编制的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的理论构想模型和抽样观察数据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了理想程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得到了验证。
2.4 校标效度
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量表各维度与效果变量如心理授权(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6]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除任务形塑和工作影响没有显著的相关外,工作形塑和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工作影响和工作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工作形塑问卷的有效性。
表2 各研究变量的平均数(M)、标准差(SD)和相关系数矩阵(N=527)
3 讨论与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工作形塑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分别为任务形塑、认知形塑和环境形塑。(1)任务形塑,是指个人对完成自己的工作所执行的任务内容、数量或范围。人们通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扩展或缩减自己工作任务的范围,比如在工作任务中是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是仅仅尽到职责等。任务形塑中不仅包含了高校教师在工作中的基本行为要求,还包含对自己工作甚至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2)认知形塑,是指个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比如是把工作看作彼此独立的部分还是把工作看作一个连续的有意义的整体。当工作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直接相关时,对工作的激情才可能持久不衰,历久弥新[7]。(3)环境形塑,是指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是处于某种环境下的,复杂的环境因素导致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环境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塑造。Ghitulescu认为,组织活动、组织路线等工作环境在人们塑造自己工作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与之不谋而合。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的前提,人们在一个体制健全,但又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与国外已有研究相比较,本研究得到的三个因素中,任务形塑维度与Ghitulescu提出的任务形塑维度有部分的重叠,反映了个体为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而作出的努力。不同之处是,Ghitulescu仅仅考察了工作任务方面的一些情况,而本研究中与其他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还有自我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也包含在了这一维度中。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师更倾向于认为与同事和学生的交流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认知形塑维度与Ghitulescu提出的认知形塑维度内容基本一致,反映了如何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而本研究中提出了环境形塑维度,是Ghitulescu研究中所没有的,这个维度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工作路线等心理环境的形塑。另外,本研究的结果没有包含关系形塑维度,而是把与同事、学生的交流划分为任务形塑的一部分,把与领导的交流划分为环境形塑的一部分。在我国,人际关系相比西方来说更为重要和突出,同时我国是个高权力距离国家,人们对某些有权力的个体或某一领域的专家更倾向于表现为顺从和尊重,他们期望这些权威人士在组织中会保护他们的利益,从而对权威人士表现出感激和忠诚等。因此人们倾向于认为与上级的关系质量好坏是营造一个更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的一部分,而这比较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
本研究价值体现在为高校管理部门培养和加强教师工作形塑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相应措施,包括:(1)加强教师之间沟通学习,提高个人教学技能;(2)营造和谐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3)培养教育信念,提升工作意义;(4)对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结合组织社会化程度设计合理的培训方案
4 结论
(1)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预试以及对正式调查数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工作形塑是三因素结构,即:任务形塑、认知形塑和环境形塑。
(2)高校教师工作形塑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 Oldham G R, Cummings A.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 607-634.
[2] Wrzesniewski A, Dutton J E.Crafting a job: Revisioning employees as active crafters of their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 179-201.
[3] Wrzesniewski A, Dutton J E, Debebe G.Interpersonal sensemaking and the meaning of work[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 25: 93-135.
[4] Ghitulescu B E.Shaping tasks and relationships at work:Exam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ployee job crafting[D].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6.
[5]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 李超平,李晓轩,时勘,陈雪峰.授权的测量及其与员工工作态度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1):99-106.
[7] 王明辉,郭玲玲.工作场所信念及其提升方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