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发手损害硬肿病1例

2013-11-01李敬卢桂玲肖尹

关键词:非甾体红肿皮损

李敬,卢桂玲,肖尹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

硬肿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发性黏蛋白病,病因不明,以全身或局部皮肤非可凹性水肿硬化为特点,皮损常累及颈背部,其余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肢近端、面部、前胸、下肢近端和腰腹部,手足多不发病。我科收治的此例患者皮损周身泛发,双手伴明显红肿、硬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后加重,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主因周身红肿,硬化1年,加重10 d,于2012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收入院。患者诉入院前1年,颈部、上肢伸侧皮肤红肿,变硬,未明确诊断,多方诊治无效,皮疹逐渐增多,延及头面、胸背、手和下肢近端。入院前10 d,患者诉进食河鱼后,周身红肿硬化加重,为进一步治疗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饮食、睡眠、二便正常,无发热,无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无雷诺氏现象,指趾末端无挛缩,无溃破,“痛风”病史3年。既往史:近3年来患者趾关节偶有疼痛,每次发作服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后均可缓解,当地医院诊断为痛风。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无糖尿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头皮、面部、颈后、背部、胸腹部、上肢、手、下肢近端对称性弥漫性非凹陷性潮红肿胀变硬,触之如木板样硬,轻度苔癣样变,皮损表面光滑无溃疡无萎缩,与正常皮肤界限不清,将皮肤捏压在拇食指之间皮肤可以起皱,面部无表情,皱额,笑及张口均有困难,伸舌困难,见图1~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左上臂皮疹,表皮正常,真皮增厚,胶原纤维肿胀,粗细均匀,胶原束间隙增宽,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胶原纤维束之间见大量蓝色黏蛋白沉积,见图4~6。左三角肌:肌纤维横纹存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B超,胸片,心电图,乙肝两对半,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全项,肌酶,血糖,血、尿、便常规均未见异常。生化全项:尿酸 456(142~416)μmol/L。

诊断和治疗。诊断为硬肿病。给予穿心莲等中药抗炎、清热治疗15 d有效,皮肤红肿硬化减轻。治疗过程中,患者足部关节肿胀疼痛复发,加用新癀片(含引哚美辛)3次/d,3片/次,服用 1 d后,患者关节症状改善,但皮肤红肿、硬化症状明显加重,遂停用新癀片,皮肤症状逐渐好转。

2 讨论

硬肿病是一类病因不明,呈良性经过的少见皮肤病。临床分3个亚型:Ⅰ型最常见,约占55%,好发于儿童,通常发生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多为链球菌感染,也可并发于流感、猩红热、麻疹等,数月至2年内可治愈;Ⅱ型占25%,病程呈慢性,发病前无感染史或潜伏疾病,此型有发展为副球蛋白血症甚至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Ⅲ型约占20%,伴发糖尿病,多为男性,常泛发,不能自行缓解[1-2]。本例患者发病前无明显的感染病史,免疫球蛋白、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虽然大部分患者糖尿病先于硬肿病的诊断,但也有先出现硬肿症的症状而后才发生糖尿病的病例报道[3],因此要定期复查血糖,密切监测球蛋白变化以防发生球蛋白血症的危险。

硬肿病的临床表现为局限性的皮肤硬化,偶伴色素沉着或红斑。皮损边界不清,呈对称性,较均一的木质状斑块,真皮硬化,表皮可有桔皮样或蜡样外观。好发于颈部、肩部及背部上方,严重者可累及面部及舌部,导致睁眼、发音及咀嚼困难[4]。本例患者皮损严重,周身泛发,呈弥漫性的红肿、硬化,如木板样硬,面无表情,伴皱额、笑、张口、伸舌困难。特别之处是患者双手掌指明显红肿发硬,这一点与既往手足一般不受累[5]的报道有所差别。

本病易与硬皮病、皮肌炎、胶原系统疾病相混淆,除临床特点有不同外,皮肤活检很重要。关于本病的病理和阿新蓝染色检查,苑勰[6]和杜伟[7]等先后对数十例的患者进行了阿新蓝染色,结果大部分为阳性,少部分为阴性,结合硬皮病在发展阶段亦可出现阿新蓝染色阳性,因此认为阿新蓝染色不能作为鉴别硬肿病的主要依据,并且提出把胶原纤维束排列规则、纤维束间隙的存在以及胶原纤维基本不发生均质化作为硬肿病区别于硬皮病的主要特点。本病无特异性治疗,系统性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青霉素、环孢素、甲氨蝶呤、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soralen ultraviolet A,PUVA)、放射治疗等,但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国外有学者对硬肿病患者给予中等剂量的长波紫外线1(UVA1)分次治疗,结束治疗后皮损在6个月内基本消退[8],提示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此患者单纯接受中药清热解毒治疗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疗效。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钠都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解热、镇痛及消炎作用。本例患者在服用了含有非甾体抗炎成分的药物后硬肿病症状加重,停药后皮损随之减轻,非甾体抗炎药能否诱发、加重硬肿病尚待更多临床资料考证。

[1]Beers WH,Ince A,Moore TL.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Semin Arthritis Rheum,2006,35:355-359.

[2]Foti R,Leonardi R,Rondinone R,et al.Scleroderma-like disorders[J].Autoimmun Rev,2008,7:331-339.

[3]郝勇,张晓燕,刘君丽,等.孪生兄弟同患糖尿病性硬肿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8):515-516.

[4] Meguerditchian C,Jacquet P,Beliard S,et al.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an under recognized skin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J].Diabetes Metab,2006,32:481-484.

[5]陶玥,孙建方.成人硬肿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2,41(9):562-563.

[6]苑勰,李景德,刘杰文,等.60例硬肿病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9,11(2):107-111.

[7]杜伟,孙秋宁,苑勰,等.硬肿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1):42-44.

[8] Thumpimukvatana N,Wongpraparut C,Lim HW.Scleredema diabeticorum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ultraviolet A1 phototherapy[J].J Dermatol,2010,37:1036-1039.

猜你喜欢

非甾体红肿皮损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TLR7/9通路表达的研究
茶籽油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术后肌注黄体酮局部红肿及硬结的预防效果观察
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其红肿、炎性症状改善时间的影响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躲避蚊子有方法
面部皮损的组织病理对其美容治疗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