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龚晓明,创业者龚晓明
2013-10-31何菲
何菲
中国著名三级甲等医院副主任医师,这是龚晓明为患者熟知的第一个身份。今年夏天,龚晓明在微信朋友圈里宣布了自己的新动向。这位曾经的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已转战上海第一妇婴医院。在此之前,他曾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写了《中美医疗差距在哪里?》一文。拥有近20万粉丝的他,之后曾转发这篇文章,提示关心他动向的粉丝们:“如果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也就知道我以后大概想要做些什么事情。”
龚晓明不是第一个离开协和的医生,但他的另一重身份,却创造了目前国内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家妇产科医生网站的创始人、第一个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的职业医生。谈及他一直坚持的医学信息科普工作时,他会称其服务对象为“老百姓”;谈及自己做的微信公众账号,他会很互联网气质地使用“产品”这一词汇;当被问到其在好大夫网站与患者的交流时,他认为,这个网站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寻找到自己符合自己擅长领域的“客户。”
一个职业医生、半个互联网创业者,这是龚晓明目前的角色。将来他还可能做得更多。
中国obgyn.net创始人
1998年,龚晓明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进入协和医院。正是那一年,中国商业互联网开始兴起——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都出现在公众面前。
龚晓明注意到了这一动向。因为“觉得好玩。”在“学了一点技术”之后,他给班级写了一个网页,把大家的通讯录给挂网上去。
2001年,龚晓明发现,国内没有一个让妇产科医生进行网络交流的网站,“那就自己创建一个吧。”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龚晓明就注意到美国一家妇产科专业网站:obgyn,这家网站由Roberta Speyer女士创办。龚晓明迅速成为这家网站的粉丝,并开始尝试与之联系沟通,之后,他为自己创建的中国妇产科网的申请了一个顶级域名:china obgyn.net。
在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和资源的条件下,龚晓明开始“玩票”。因为其专业性与信息共享的需要,中国妇产科网为越来越多的妇产科医师所熟知,龚晓明申请的国际顶级域名,也吸引了不少搜索引擎将该网站收录到与妇产科相关的链接里。
在技术运维上,这家网站“因陋就简”。“没有服务器,我就用免费空间,一年花个100元不到。”龚晓明回忆,“后来自己租,再后来找技术,租用服务。”
回忆过往,龚晓明语气轻松。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位创始人还兼任总编工作,他扛起摄像机、拿起话筒,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并组织采访多位业界专家教授,采编播全靠一人拿下。
这需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这位创始人一直没有放弃他的职业医生身份,而原本的门诊与手术任务已经十分繁重。
到了2006年,龚晓明已经为这家网站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产出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龚晓明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个网站怎么办?是这么长期下去还是找一条不同的道路?
医生龚晓明开始感受到运营一家网站的资金压力。“做好医生,只要替患者考虑就行,在医院里有人发工资。”龚晓明说,“做网站运营是为客户考虑,现实的情况首先是要活下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走商业化道路。”龚晓明认为,“不找这条路就死路一条,不做下去就前功尽弃。”
2006年3月,中国妇产科网成立了编委会,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导郎景和教授担任编委会主席,编委会成员还包括其他妇产科行业专家。
除了来自官方资源的整合,龚晓明还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此后的出行,他又增加了一项新任务:谈业务。
龚晓明自认“绝对不是一个健谈的人。”到现在他仍觉得自己并不适应商业活动。“但我会从医生这个群体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知道医生需要什么。”龚晓明告诉记者,“我们面对的合作伙伴包括企业、药厂、医生等,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
2006年,龚晓明去参加国际妇产科联盟大会,在展台上遇见一家医药企业,就上去和对方交流,不到三个月,他为中国妇产科网谈下了第一笔订单,对方之前并没有和类似的网站合作过。
“每天至少1万多妇产科医生在看我们内容。”龚晓明说,“但我们只有一个做市场的人,对接企业,我们缺少一个好的销售。”不过,因为对这家网站的盈利期许是“只要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好。”龚晓明也缺乏更多的商业化动力。
作为行业医生网站的创始人,龚晓明这些年一直活跃在业务一线。在好大夫网站上,龚晓明也收获了来自患者的诸多好评。“如果对比专注的创业者,我是最一心两用的创业者。”龚晓明承认,“但是,医疗行业脱离了临床,还可能成功吗?”
互联网:除了科普还能做什么
微博做科普、好大夫网站做患者与医生的精准匹配、微信除了科普还可以做更多……对于不同的互联网工具的定位及其核心功能的使用,医生龚晓明有着自己的见解。
2012年年底,龚晓明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科普文章,随后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宫颈糜烂——一个过时的疾病》。“宫颈糜烂这个病其实不是病,是一种生理现象。”
目前为止,仅该单条微博就获得3万多的转发。然而,龚晓明很快就发现,即使在互联网平台上,科普工作还是不那么容易做。
在微博上,一直有不少营销账号在发布错误的相关信息,甚至有一些商家操控部分账号,为其推广相关药品而传播错误的医疗讯息,也有一些医生仍持过去的观点,将宫颈糜烂列为需要治疗的疾病。龚晓明不得不与其展开了密集的“斗争”。通过多次转发评论,并通过国内外的观念对比,龚晓明不断重申其观点。“从评论来看,就知道,虽然我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但是实际受惠的人群,仍然是非常有限,大部分的人仍然是不知道宫颈糜烂不是病,甚至有人引申到对个体的道德谴责。科普路漫漫啊。”龚晓明在微博上感叹。“科普贴得常转,多一个人知道,少一个上当。”
他还建了一个维基百科的条目,以供搜索引擎来分享,并推动百度百科修订相关医疗词条。
“那篇文章让我突然意识到科普文章的价值,可以减少很多老百姓被误诊、误治的情况。”龚晓明发现。最初他在微博上做科普,有了微信之后,发现后者潜力更大。“我们做互联网的,在做产品的时候,我们想的是,对客户能带来什么改变。”
因为微信公众平台的限制,“你一天只能发一条,我们就不会去骚扰客户。”龚晓明认为,“而微博基本上是流水账,过去了可能没看到,微信相对效率更高。”
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不久,龚晓明就开通了“龚晓明医生”这一公众账号,并推荐给已经从体制内出来的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最基本的尝试是,“微信可以普及常识、回答问题。”龚晓明告诉记者。
目前为止,龚晓明的微信公众帐号已开通自动回复的关键字已包括盆腔积液 、乳腺、支原体、咨询、孕期营养等30多个。他还曾就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微信发起调研,请粉丝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一次调研问卷就收获700多个有效答复。
很快,龚晓明发现了一个问题,微信是一个不错的科普渠道,但科普工作多了以后,“我的号现在越来越难挂。”即使是7元的普通门诊号,也被号贩子炒到1000元。
龚晓明认为,微信可以发挥的功能其实可以更多,比如通过微信挂号、回访等。“或者患者去医院看病,之后的化验单、检查结果是否可以通过微信推送给你呢? ”
龚晓明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医院信息管理处兼负负责医院网站改造工作。当时他曾提出一个理念:病人的化验单不用回到医院打印,特别是外地患者可能看病之后要回当地,如果实现联网查询,就可以省去患者来回奔波的时间与精力。
技术上要实现联网和信息化共享并不困难,但是这首先依赖于医改。
中国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也让微信在此方面的商业化受到不少制约。龚晓明考虑过通过LBS寻找附近的医生这一功能,但与国外成熟遍布的私立医院不同,国内缺乏这样的供求环境。
站在一个相对特殊、变革缓慢的专业服务领域,一脚踏入了互联网的龚晓明,经常发现“IT世界变化太快了。”在体制内,他也承认自己有点“另类”。可是,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他的回答仍然是:做医生。
他也不在乎自己是否算是拥有自媒体的人,“我只是希望老百姓不被误导。”
谈及互联网对医患群体和关系的影响,龚晓明打了一个比方。互联网使得患者了解医生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途径,还可以让医生变成为类似于大众点评上的餐馆一样被患者点评,促使医生改变服务,老百姓也更容易找到好医生。
就医生这一群体而言,“互联网让知识的传播变得公平,只要医生肯学习,以前只能主任出去学习的模式就成为了历史。”
现在,除了科普之外,龚晓明正在为后者做出努力。他曾在《中美医疗差距在哪里?》一文中提将中美患者的就医环境和待遇进行对比,“看了外面的世界以后,我认识到其实导致中美之间差距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们的医师培训体系。”为此,他提出了建立全国性的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开放医师多点执业、取消医院级别评审、取消手术级别分类等限制医院发展制度等四点建议。
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龚晓明自己带了一个团队,同时开始尝试新的医疗模式。“改变围绕着专家转的模式,向国外学习住院医师的体系建设。”龚晓明告诉记者,“最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今年8月,龚晓明再次转发了自己写的《中美医疗差距在哪里?》一文, “用好的系统培养出更多的好医生,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你们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