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初探
——以淮安府辖区为中心

2013-10-28胡梦飞

关键词:水神山阳县金龙

胡梦飞

(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初探
——以淮安府辖区为中心

胡梦飞

(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淮、运在此交汇,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既是明清国家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运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明清;淮安;漕运;河工;水神信仰

明清时期的淮安*明清时期淮安行政建制经历了很大的变革。明代淮安府属南直隶管辖,下辖海州、邳州和山阳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盐城县、沭阳县、赣榆县、宿迁县、睢宁县等地区。清代淮安府划归江苏省管辖,并且分出海州直隶州(下辖沭阳县、赣榆县),又划出邳州及宿迁县、睢宁县归属新设的徐州府,范围有所收缩,清代中后期淮安府下辖山阳县、盐城县、阜宁县、清河县、安东县和桃源县等地区。本文的淮安特指上述清代中后期淮安府管辖下的地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地处南北交通要道,黄、淮、运在此交汇,既是漕运必经之地,也是明清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极为盛行,但目前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水神信仰为主要考察对象,重在分析水神信仰的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布,探讨水神信仰对明清国家和淮安地方社会的影响。

一、水神信仰兴起的背景及其原因

明清时期漕运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经济命脉,繁忙的漕运和南北往来的客商在带动沿岸城镇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运河沿岸地区民众思想观念的变革。明清时期的淮安地区是漕运必经之地,也是受黄河破坏最严重、治黄保运河工最为频繁的地区,正因为如此,水神信仰极为盛行。

(一)淮安段运道的特点及其重要地位。

永乐年间京杭运河重新贯通后,淮安因其处于南北咽喉,成为漕运枢纽。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漕运兴盛时的淮安:“秋夏之交,西南数省粮艘衔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运河,以待盘验,车挽往来,百货山列,河督开府清江浦,文武厅营星罗棋布,俨然一省会。帮工修埽,无事之岁,费辄数百万金;有事则动至千万。与郡治相望于三十里间,榷关居其中,搜刮留滞,所在舟车阗咽,利之所在,百族聚焉,第宅服食,嬉游歌舞,视徐海特为侈靡。”[1]26

基于淮安漕运地位的重要性,加上黄、淮、运在此交汇,使得淮安成为明清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大量治河活动和黄运河工集中于此。限于当时的思想观念、治河手段和科技水平,在治黄保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对水神的崇敬和祭祀,崇祀水神也因而成为明清国家治理水患的重要手段。此外,淮安作为漕运必经之地,每年有大量漕军和南北客商往来于此,各种文化、信仰、观念和风俗也在此融汇交流。如淮安天妃信仰的盛行就和福建商人的倡导密切相关,每年往来于运河沿线的十几万漕军更是成为各种水神信仰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频繁发生的水灾及其危害。

明清时期,黄、淮、运在淮安交汇,黄河的流经在给淮安带来了频繁的水患。如光绪《淮安府志》记载:“万历元年,旱,复大水,淮水暴发,民多溺死。”[1]634“万历二年秋,烈风发屋拔木,暴雨如注,淮决高家堰,高邮湖决清水潭,漂溺男妇无数,淮城几没。”[1]634“乾隆七年五月,大雨伤麦。六七月复大雨,河淮涨溢,淮决高堰、古沟,人畜漂溺无算。”[1]642乾隆以后,随着朝政和河工的日益腐败,淮安水灾次数更是有增无减。“嘉庆十四年秋七月,运河决状元墩。”[1]643“嘉庆十五年春二月,运河决三铺南七涵洞,田禾尽没。”[1]643“道光四年冬十一月,湖水决十三堡运河西,大水漂没人民庐舍。”[1]643频发的水灾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巨大破坏,无疑是导致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

(三)明清国家及地方官员的推动。

漕运、河工都和黄、运河道的治理密切相关,限于当时的科技和认识水平,治河过程中不可避免掺杂着对水神的崇祀。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王朝崇奉漕运之神的传统,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金龙四大王和天妃等水神被列入国家祀典。明清国家不断对金龙四大王和天妃等水神进行加封,封号甚至长达数十字之多。如清朝先后为金龙四大王加封18次,封号长达44字,天妃(天后)的封号更是加封至60字。国家祀典的认定对推动水神信仰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的倡导下,淮安地方官员修建了用于祭祀各种水神的庙宇,并制定了隆重的祭祀礼仪,明清国家及地方官员对水神祭祀的重视亦推动了水神信仰的流行。

二、水神信仰的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在明清国家的倡导和推动下,淮安地方官员和民众在黄、运沿岸地区修建了金龙四大王神庙、天后宫、龙王庙等众多用于崇奉和祭祀水神的庙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金龙四大王崇拜。

在众多的水神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对黄河河神和漕运保护神金龙四大王的祭祀和崇拜。苏北运河区域金龙四大王庙宇的数量很多。《古今图书集成·淮安府祠庙考》记载淮安府城金龙四大王庙:“在郡城外西南隅,金龙四大王姓谢名绪,宋处士,隐于金龙山下,宋亡,赴水死,屡显英灵,有功于河。”[2]14461光绪《盐城县志》记载盐城县金龙四大王庙:“在西门外,康熙三十五年,知县曾昌进建,南洋岸、北洋岸、上岗镇、伍祐场皆有之。”[3]44民国《阜宁县新志》记载阜宁县大王庙:“祀南宋诸生谢绪,庙在县治射河南岸,明崇祯护运副将黄昆圃建。清顺治十五年,海防同知咸大猷移于文峰旧址。嘉庆五年,运使曾燠重修。又大套、大通口、孟工卫滩、七巨港、九套、沈家滩、北沙、樊家桥、童家营、苏家嘴、裴家桥、杨家集、东沟、益林、新河口均有之。”[4]51此外,淮安府下属的清河、桃源等州县也都有金龙四大王庙的设置及分布。

(二)龙神信仰。

古人认为龙能兴云布雨,影响晴雨旱涝,所以最晚从汉晋以来,民间就有祭祀龙神祈雨的风俗。从唐代开始,由于佛、道两教的兴盛,龙神的地位不断提高,被尊奉为龙王。明清时期,龙王在人们心目中除了布雨神职外,还有防洪护堤等职能,因而多建于黄河和运河沿岸地区。

《江苏省通志稿·建置志》记载淮安府龙王庙:“在府志新城。又一在盐城县东门外。又一在阜宁县三泓,嘉庆十七年钦颁‘广泽涵元’。又一在清河县运河南岸,高宗南巡时御赐匾额。又一在安东县治东南三百步。又一在桃源县北门外。”[5]710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淮安府山阳县龙王庙有三处:“一在东门外,一在新城北,一在龙兴寺前。”[1]32正德《淮安府志》记载山阳县北沙龙王庙:“在治东北一百六十里,淮河口北沙镇。其神灵感,遇水旱迎祷辄应。”[6]239光绪《盐城县志》记载盐城县龙王庙:“东门外,明万历九年,知县杨瑞云建,光绪十四年,知县王敬修重修。守土官春秋致祭,上冈、伍祐场、新头场东南皆有龙王庙。”[3]44《古今图书集成·淮安府祠庙考》记载安东县龙王庙:“在治东南九十步,即柴沟,龙神元封至灵英济白龙之神,至元年建,后兵燬。明洪武四年,束贽重建。又有傅龙王庙,去治东北七十里,大湖龙王庙,去治东北一百里。”[2]14463此外,清河、桃源等州县也都有龙王庙的分布。

(三)天妃信仰。

天妃,也称天后、天后圣母,闽、粤、台海一带称为妈祖,民间俗称海神娘娘。这是我国沿海地区从南到北都崇信的一位女性神灵。天妃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相传她不仅能保佑航海捕鱼之人的平安,而且还兼有送子娘娘的职司。明初郑和下西洋,极为重视对天妃的崇祀,永乐七年(1409)加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加封其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先后10余次对其加封。民间对天妃的信奉也尤为虔诚,东南沿海及运河沿线地区民众纷纷建庙立祠,定期举行祭祀。

在淮安各州县的地方志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有关天妃庙或天后宫的记载。如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当时山阳县境内的天后宫在“城西南隅,宋嘉定间安抚使贾涉建,国朝康熙中漕督施世纶重修,又一庙在察院西,一在新城大北门内”[7]30。清河县天妃庙叫惠济祠,光绪《清河县志》记载惠济祠:“在运口,乾隆志云即天妃庙,在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建。武宗南巡,驻跸祠下。嘉靖初年,章圣皇太后水殿渡祠,赐黄香白金,额曰惠济。雍正五年,敕赐天后圣母碧霞元君。”[8]864除惠济祠外,《古今图书集成·淮安府祠庙考》记载清河县官亭镇天妃庙:“在官亭镇北界,明万历四十年建。”[2]14463淮安下属盐城县境内也有天妃庙的分布,《古今图书集成·淮安府祠庙考》记载盐城县天妃庙:“在治北门外二里,明万历八年,知县杨瑞云重建,正殿三间,廊房东西各三间,大门一座,迁沙沟备倭营于此,遂为一方概胜。”[2]14462光绪《盐城县志》也记载盐城天后宫:“北门外二里,旧志曰天妃庙,万历八年,知县杨瑞云建,国朝乾隆六年重修,后由海船商人陆续修建,分为东西两庙。”[3]44

(四)水利人格神信仰。

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所在地,河工频繁,因而当地以总漕或总河为主要代表的水利人格神信仰极为盛行。淮安府城山阳县为明清漕运总督所在地,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在当时的山阳县境内就有众多祭祀漕运官员的祠庙(见表1)。

淮安清江浦一带明清时期原属山阳县,清后期作为新县城由山阳县划入清河县,先后为江南河道总督、淮扬道等治所所在,再加上清河为苏北黄运河工最为集中之地,因而境内以祭祀漕河官员和治水名人为主要代表的水利人格神信仰也极为盛行(见表2)。

淮安盐城县境内有祭祀明朝治河名臣潘季驯的潘公祠,光绪《盐城县志》记载潘公祠:“祀明总河尚书潘公季驯,城隍庙西,万历八年知县杨瑞云建,并置祭田一顷三十一亩在城西汤家堡祠,后圮。国朝乾隆二年,知县卫哲治重建。”[2]46淮安下属阜宁县黎百二公祠:“在三泓子龙王庙内,清嘉庆、道光间黎世序、百龄相继为南河总督,治水有功,邑人因建祠祀之。”[4]51阜宁县禹王庙:“在云梯关平成台侧,康熙三十九年,总河张鹏翮因崇福寺旧址上改建,有‘法海津梁’四字额,为总河于成龙手书。乾隆二十九年,江督高晋增建后殿,专祀禹王,以傍堤柳田三百亩作为香火院田,奉旨颁‘利导东渐’四字,邑人姚孔金、僧润寂各有碑记。”[4]50

表1 明清淮安山阳县境内水利人格神祠庙分布表

资料来源:光绪《淮安府志》,卷三《城池·坛庙》,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表2 明清淮安清河县境内水利人格神祠庙分布表

资料来源:光绪《淮安府志》,卷三《城池·坛庙》,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三、水神信仰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一)水神信仰的主要特点。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的种类极为众多,既有国家倡导的金龙四大王、龙神和天妃等,也有众多的水利人格神信仰,种类齐全,丰富多彩,在信仰对象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水神信仰分布地域广泛。崇祀水神的庙宇和祠堂遍布当时淮安府属各州县,清人赵翼《陔余丛考》记载“江淮一带至潞河,无不有金龙大王庙”[9]761。与漕运及河工有关的水利人格神祠庙也遍布于淮安之黄、运沿岸地区,数量众多,如淮安下属清河县因水患严重,弹丸之地居然有17座金龙四大王庙。[10]577

当气候风调雨顺,黄河、运河风平浪静时,水神的崇祀往往不太突出。而当运道堵塞,水灾泛滥,直接威胁漕运的畅通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水神信仰的功用就会变得显著。“遇到洪水大灾之年或者河工治水之事,明代政府多加封黄运诸河神各种名号,或者奉献牺牲,隆重献祭。”[11]109“祭祀金龙四大王旨在捍御河患、通济漕运。当官方的此种诉求得到满足时,便会祀神报功。”[12]211由此看出,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水神信仰具有极强的功利性。

(二)水神信仰的功能及影响。

崇祀水神在当时统治者看来是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黄运沿岸民众及往来客商的精神慰藉,还表达了对治河理漕有功之臣的缅怀和感激。水神信仰的盛行为明清淮安地区民间信仰增添了新的元素,使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崇祀水神在当时统治者看来是治理黄运水患的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科学手段及技术条件下,面对频发的黄运水患,河臣们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借助神灵的力量,崇祀水神,在他们看来是平息水患的重要手段。根据史料记载,水神“显圣”多发于堵塞黄运决口或治理水患之时。河工告竣或水患平息之后,官员便会奏报水神“显圣”事件,祈求皇帝敕命祭神或官员与地方民众祀神。明清河员和沿岸民众对水神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水患严重时也往往是水神信仰盛行之时。

柳毅,民间称为柳将军,相传被玉皇大帝封为“圣水将军”,具有管理天下江河湖水的职能。隆庆四年(1570)任淮安知府的陈文烛在《柳将军庙记》中记载了柳将军在淮安水患治理中“显灵”之事:“隆庆辛未夏五月,淮泗大溢,黎民昏垫。秋八月,水复溢,环城不消。士民告余曰‘水神有柳将军者’,余檄山阳县令具主设牲,同祷于淮之滨。水夜退尺许,士民神之。告余曰‘将军捍水患,宜庙祀之’,乃命经历李凤鸣,卜地城西之南河为殿三间,肖将军貌。大门左右,室各三,数月乃成。”[13]822

天启六年(1626)任总督漕运的苏茂相在其《淮安清口灵运碑记》中则记载了金龙四大王和张将军显灵平息水患之事:“天启丙寅春,茂相奉玺来董漕务。五六月间,南旱北霪,淮势弱,黄挟雨骤涨,倒灌清江浦、高宝之墟。久之,泥沙堆淤,清口几为平陆,仅中间一泓如线,数百人日挽不能出十艘。茂相大以为恐。或曰‘金龙四大王最灵’,因遣材官周宗礼祷之。是夜水增一尺,翌日雨,复增一尺,雨过旋淤。茂相曰‘非躬祷不可’。闰六月二十有五,率文武将吏诣清口,祷于大王及张将军神祠……越五日,为七月朔,晨气清朗,已而凉风飕飕,阴云翁郁。不移时大雨如注,达夕不歇。初二日,雨如之,河流澎湃,停泊千余艘,欢呼而济淮,遂强能刷黄。迄秋,粮艘尽渡无淹者,众始诧河神有灵。”[13]823

2、崇祀水神是对治河及理漕有功之臣的崇敬和缅怀。

为了保障漕运,维系民生,明清国家在淮安地区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治河理漕有功之臣。如明初漕运总兵陈瑄、万历年间的总河潘季驯、清康熙年间的治河名臣靳辅,等等。他们的治河理漕活动对于保证漕运畅通、减少水旱灾害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自身也成为国家和地方民众崇祀的对象。如淮安各州县用于祭祀陈瑄的陈恭襄公祠、祭祀潘季驯的潘公祠,以及祭祀靳辅、黎世序等人的祠堂和庙宇等。对水利人格神的崇祀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淮安地方民众对治河理漕有功之臣的缅怀和感激之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淮安水神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3、崇祀水神成为苏北黄运沿岸民众及往来客商的精神慰藉。

水神信仰的传播使淮安黄运沿岸地区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为过往的漕军、客商、行人和水手提供了祭祀场地,成为慰藉沿岸民众心灵的重要场所。淮安是明清时期漕运中心,金龙四大王信仰极为盛行,其中天妃闸金龙四大王庙尤著。《金龙四大王歌》云:“行人舟至黄河滨,无不祭赛黄河神。但知金龙四大王,不知大王何如人。我来淮右天妃闸,庙中歌舞尤杂遇。巡观壁间有石刻,蒋生作传董公跋。”[14]573《谒金龙四大王庙》云:“客子预愁天妃闸,舟人齐拜大王庙。”[15]769-770淮安地区的天妃信仰也很盛行。明代淮安府城天妃庙称灵慈宫,永乐年间内阁大学士杨士奇在其《敕赐灵慈碑记》中记载:“永乐初,平江伯陈公瑄奉命率舟师,道海运北京,然道险所致无几……遂作祠于淮之清江浦,以祀天妃之神,盖公素所持敬者。凡淮人及四方公私之人有祈于祠下,亦皆响应。守臣以闻,赐祠额曰‘灵慈宫’,命有司岁有春秋祭祀。”[16]290-291明人胡希舜在其盐城县《重修天妃庙碑记》中记载:“天妃者,海神也,凡濒海郡邑,咸建庙崇祀之。其神最著灵异,郡邑之人有所祈祷于神者,皆应之如响。”[17]904由此可见,水神信仰在淮安地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水神信仰的盛行为淮安民间信仰增添了新的元素。

明代以前的淮安基本上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儒家学说不仅主宰着上层社会的思想与学术,而且也浸透到下层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民间信仰也就相对地较为正统和单一。除了官方提倡的城隍、土地、关帝诸神以外,比较突出的是对东岳帝君、龙王、碧霞元君等神的崇祀。进入明朝以后,随着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前淮安民众从不知晓的神灵,尤其是金龙四大王和天妃等水神开始在淮安地区出现,并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土著居民和客居人口共同的信仰对象。“明代金龙四大王信仰与张将军、柳将军、九龙将军等水神信仰整合,形成了以护佑漕运为中心的神灵体系。清代又出现众多大王、将军,形成了以金龙四大王为中心的河神体系。”[18]65水神信仰的盛行为淮安民间信仰增添了新的元素,使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 [清]孙云锦,吴昆田,等.光绪淮安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4).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 [清]陈梦雷,蒋廷锡,等.古今图书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清]刘崇照,龙继栋,等.光绪盐城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9).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 [民国]焦忠祖,庞友兰,等.民国阜宁县新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0).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5] [民国]缪荃孙,冯煦,庄蕴宽,等.江苏省通志稿:第2册[M].南京:江苏古籍版社,1993.

[6] 正德淮安府志[M]//淮安文献丛刻(五).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7] [清]张兆栋,何绍基,等.同治重修山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8] [清]胡裕燕,吴昆田,等.光绪清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5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9] [清]赵翼.陔余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10] 张崇旺.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1] 胡其伟.漕运兴废与水神崇拜的盛衰——以明清时期徐州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2] 王元林,褚福楼.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3] [明]宋祖舜,方尚祖,等.天启淮安府志[M]//淮安文献丛刻(六).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14] [清]方文.嵞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 [清]孙枝蔚.溉堂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6] [明]杨宏,谢纯,等.漕运通志[M]//淮安文献丛刻(一).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17] [明]杨瑞云,夏应星,等.万历盐城县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18] 褚福楼.明清时期金龙四大王信仰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

K248;K249

A

1007-8444(2013)02-0201-05

2013-01-02

胡梦飞(1985-),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和运河文化史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

猜你喜欢

水神山阳县金龙
云旅游模式助力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探讨《聊斋志异》中的水神信仰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金龙客车的不凡履历
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金龙“入围”之道
玉璧金龙
山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路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