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富民强区抓质量 质量兴区促发展

2013-10-26张铁网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12期
关键词:质量发展

文|张铁网

(作者系内蒙古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是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我区发展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总抓手,是推动我区质量振兴的行动指南。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基地、立屏障、筑桥堡、调结构、抓县域、促非公,质量是基础,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快推进质量兴区战略实施,坚定地走质量兴区道路。

一、从战略层面认识提高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质量工作,特别是2010年正式启动质量兴区战略以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行各业和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改善,我区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形成了一批名优产品、知名企业和优势产业,质量提升的综合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显著。

质量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当前,我区质量工作没有完全跟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开展质量兴区工作不平衡,部分盟市、旗县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到位,政府引导机制、质量奖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有待建立和完善。三是名牌发展战略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仍较少,品牌附加值不够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四是部分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较低,产品处于中低端水平,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不强,仍然是制约全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的“瓶颈”。五是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部分企业质量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执法监管体系和技术检测体系仍不完善,特别是“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快、检不准”的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实施富民强区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趋激烈,资源转化、方式转变、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以及建成“五个基地”,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发展都涉及质量工作,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坚持以质取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二、采取有效举措保障质量

认真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任务、精神实质和提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和实施要求,与我区质量兴区、质量提升、质量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相一致,为提高我区经济增长质量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政策支持。一是从质量提升的角度来看,《纲要》提出的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可靠性提升工程、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工程、质量对比提升工程、清洁生产提升工程“五大工程”,是保证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工程。只要各级政府结合实际真正把这“五大工程”落到实处,我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就有了充分的保障。二是从质量发展机制来讲,《纲要》提出的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创新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创建品牌培育激励机制、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六个机制,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制度保障,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破解制度性约束的“金钥匙”。三是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控指标。《纲要》提出“建立健全以产品质量合格率、出口商品质量合格率、顾客满意指数以及质量损失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指标体系,推动质量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这些质量指标,综合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必将为政府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实施质量兴区战略。一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研究质量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广泛开展质量兴区、质量兴市、质量兴旗(县、区)和质量兴企活动,不断扩大质量兴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巩固、深化和提高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效发挥质量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二是扎实推进名牌战略,扶持农业品牌、培育新兴产业品牌、壮大传统产业品牌、发展服务业品牌。三是围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轻工纺织、新型材料等产业开展名牌培育工作,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自治区主席质量奖、内蒙古名牌产品和地区性品牌。四是在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服务区、旅游景区开展知名品牌创建试点工作,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基地。五是完善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政府质量奖励体系,表彰奖励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六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支持企业质量宣传、质量提升、质量发展,促进形成重视质量的企业文化。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围绕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重点产业经济带和以东部盟市为核心的经济圈,为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促进质量水平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提高质监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和贡献率。二是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把优质安全作为扩大市场需求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资源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三是完善质量准入退出机制,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资源浪费的行业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建立高耗能特种设备能耗指标评价、能效测试评价和能耗诊断评价方法体系,在节能新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取得新成效,为我区节能指标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五是推动绿色标志、能源效率、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森林产品等自愿性产品认证,推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信息安全等管理体系认证。六是发挥质监检验检测优势,服务主导产业,主动服务高端产业,主动服务招商引资,推动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打破市场技术壁垒,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一是全面贯彻执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着力构建适应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工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标准体系。二是大幅提升标准的制修订质量,围绕稀土、能源、新材料、林沙草产业、环保、生态等15个领域,三年内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60个、地方标准450个。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乳、肉、绒、粮油、果蔬等优势产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每年建设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0个、自治区级20个;完善旅游、物流、餐饮、卫生、交通运输、社区服务、商贸等行业服务质量标准,每年建设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10个、自治区级15个。四是围绕“五个基地”建设,完善相应标准体系,2015年底前,基本建立农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标准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稀土、羊绒制品标准体系;2016年底前,完成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有色金属深加工、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等重要标准体系建设。五是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部署一批重点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支持企业牵头组建标准联盟,重点突出新农村牧区建设、服务业、文化建设、低碳经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六是围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加快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建设,推进地区专用产品标志的使用。

夯实计量技术基础。一是建立一批自治区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准,突破一批关键测试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计量测试技术手段。二是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计量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能源化工、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计量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三是量传溯源体系更加完备,测试技术能力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在重点民生领域的覆盖范围。四是加快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合理配置计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对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和管理,为大宗物料交接、产品质量检验以及企业间的计量技术合作提供检测服务。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和重点市场质量执法,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查办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质量违法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振公众消费信心。二是强化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管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监督机制,健全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企业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制度,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对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质量风险及时预警,对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提出处置措施。四是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拓宽民生服务领域,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五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推进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全面启动信息化提升特种设备监管能力工程,加快推进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车用CNG气瓶电子监管系统、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系统建设,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发生。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6年,非公有制企业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提升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培育和打造“一乡(镇)一品、一旗(县)一业、一区(开发区)一精”的产业经济,形成一批内蒙古名牌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群,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三年内非公有制企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提高20%,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承担企业数量增加50%,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计量器具配备率、检定率达到100%,特种设备检定率、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内蒙古名牌产品中非公有制企业产品所占比例每年递增25%。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创建一批质量信用A级非公有制企业。

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一是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适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公正高效、水平一流的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探索检测资源集团化管理的新路子。二是强化技术机构公共技术服务职能,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品牌,全面提升盟市、旗县质检技术机构的检验检测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三是发展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检测项目,新增一批与我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对接的自治区级质检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四是重点加强质量检验、纤维检验、特种设备检验的装备能力,提高服务电力、天然气、煤炭、森林、矿山等能源资源的计量技术支撑能力。五是重点引进和培养各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提高检测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加快质量兴区步伐,建设质量强区,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要落在实处。质监部门要找准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新贡献。□

■相关链接:

质量发展的工作方针

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

把以人为本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质量水平,促进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

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高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把诚信守法作为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倡导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增强质量诚信意识,完善质量诚信体系,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发展先进的质量文化。

把夯实基础作为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深化理论研究,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推进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以及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有利于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把创新驱动作为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推动质量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把以质取胜作为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全面提高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发挥质量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依靠质量创造市场竞争优势,增强我国产品、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质量发展
“质量”知识巩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质量投诉超六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