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ERNET主干网流量优化探索

2013-10-25李锁钢孙富

中国教育网络 2013年1期
关键词:主干网利用率济南

文/李锁钢 孙富

CERNOC主要负责CERNET主干网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主干网线路的流量拥堵情况通常使用带宽利用率来衡量。CERNET主干网各条线路带宽利用率不均衡,并且一些线路的带宽利用率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线路扩容改善线路的拥堵情况,但是线路扩容受限于经费等客观条件,同时也不能充分利用线路资源,不够绿色节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流量优化的技术方式降低带宽利用率,提高网络性能质量。

我们的目标是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流量优化方法,调整不同线路间的流量,使得线路的容量和实际的需求相符合。

CERNET是一个比较纯的,基于IP的主干传输网络。CERNET主干网路由策略如下:全网启用了OSPF协议,同时启用了BGP协议;骨干网与地区网的路由使用静态路由协议,并将静态路由重发布到BGP中;用户路由需要递归路由查找;在接入用户的所有设备上启动NetFlow。

流量优化方法

主干网流量优化的难点有两个,一是需要在主干线路上进行调整,二是要在运行着的网络中进行操作。这意味着一些微小的调整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甚至稍有疏忽就会导致线路流量锐减或瞬间拥塞,以至于设备远程访问中断。

我们首先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出相关流量的大小,或者根据每个地区IP地址分配准确测量出该地区的流量分布,然后根据主干线路的流量负载情况进行流量调整,如图1所示。流量调整的方法依照客观情况,包括修改OSPF链路成本、路由协议叠加和其他可行的方法。我们在以前的工作中总结了前两种方法,本文着重介绍其他的思路。

流量优化实例

2012年上半年,我们对主干线路进行了一些扩容,总带宽比上一年有了显著增长,缓解了部分节点的拥堵情况。但是用户访问网络需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受限于经费和物理线路的客观条件,我们需要通过流量优化来充分利用带宽利用率低的线路资源,改善带宽利用率高的线路问题。青岛新开线路的流量调整

长期以来,青岛节点上联线路接到济南节点,为1条2.5G线路,济南上联至北京有3条2.5G线路。济南至青岛的2.5G线路最近几个月线路利用率一直在90%左右。

1. 新线路开通

为了解决青岛节点流量拥堵情况,在2012年6月7日,开通一条北京至青岛2.5G线路。按照一般的连接习惯,新开线路与北京至济南的线路都接在北京1设备上,同时设置线路的OSPF,使得北京和青岛之间的线路都为负载均衡,参见图2左图中线路旁边标注的数字。

从图3可以看出,新开通的北京至青岛2.5G线路达到了400M,同时济南至青岛的流量降低了400M。

图2 青岛节点线路拓扑

图3 青岛节点流量变化情况

但是这个流量分担得比我们期望的要少很多。由于OSPF在选路过程中是负载均衡的,从北京方面看,去青岛方向有4条(3条经过济南到青岛,1条北京直接到青岛),所以新开通的北京至青岛2.5G只分担了1/4北京到青岛流量,而济南至青岛2.5G却分担了3/4的北京到青岛流量。照此推算,当青岛流量需求达到3.2G的时候,济南至青岛线路流量将达到2.4G。

2. 第一次优化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接入方法,探索新的接入方式。首先,我们发现北京节点有两个主干设备:北京1为主用,连接了大部分节点;北京2连接了少部分节点,如清华和石家庄等节点。

图4 CERNET主干网拓扑

我们尝试将北京至青岛2.5G的北京端从北京1切换到北京2的路由器上,并设置OSPF成本,参见图2右图。这样北京互联、清华、石家庄等节点到青岛的流量就会从北京至青岛2.5G走。图3的流量显示,这次调整使得北京至青岛线路的流量增加了接近200M。不过此时正值青岛节点一个接入用户扩容,济南至青岛线路流量不仅没有降低,还增加了一些。

3. 第二次优化

第一次优化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北京至济南3条2.5G和北京至青岛2.5G线路的流量分配问题。于是我们从两方面考虑,第一种方案是将北京至济南3条2.5G做一个Bundle-POS,捆绑成一条线路;另一种方案是将北京至青岛2.5G通过子接口变为3个接口。可是经过试验,济南的2.5G POS板卡不支持接口绑定,而北京1设备的POS接口也不支持划分子接口。这些客观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我们流量优化工作的难度。

虽然第一优化效果不明显,但是却给后面的优化打下了基础。因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北京2设备,等到6月23日北京至武汉2.5G×2线路开通时,将其也接在北京2设备上,使得武汉到达青岛的流量跑在北京至青岛线路上。从图3可见,第二次优化使得济南至青岛流量明显降低,降到1G,同时北京至青岛的流量增加到1.2G。

经过以上调整,青岛上联两个方向线路的流量得到合理分配,改善了青岛地区用户的访问质量,提高了青岛节点的接入能力。北京至武汉2.5G线路的使用

北京至武汉的主干线路是10G×2线路,随着用户访问需求的增加,这两条线路的带宽利用率连续几个月超过90%。但是我们短期没有10G传输线路的资源,只有两条2.5G线路的资源可供开通。如何利用好这两条2.5G线路是一个难点。这2条2.5G线路与已有的10G线路在OSPF协议内不能做负载均衡,因为OSPF不支持非等价负载均衡。我们考虑过在OSPF协议之上启用一个新的路由协议来控制流量,但这样增加了全网协议的复杂度,先将该方案作为候选。

1. 结合青岛新开线路优化流量

北京至武汉10G线路接在北京1路由器上,我们考虑把这两条2.5G线路接到北京2路由器上,这样可以分担一部分北京互联的流量(包括北京互联部分去武汉和南京的流量),参见图4所示。

我们需要设置线路的OSPF成本来控制流量。首先我们将这两条2.5G的OSPF成本值设为7,这样可以全部承担北京互联去往武汉、广州、南京、上海的全部流量,测试发现两条2.5G承载不了这些流量。然后我们将北京至武汉2.5G的OSPF成本值改为8,这样可以分担北京互联去往武汉、南京和上海的1/3流量。测试发现这些流量将近2个G。进而,我们设想把北京1上的节点线路迁移一些到北京2上,这样既可以降低北京1设备的CPU负载,同时也将北京至武汉的部分流量转移到2.5G线路上。青岛节点就是直接受益者,如前所述。

测试发现,挪动前济南至青岛2.5G的进出方向流量分别是450M和2G,而挪动之后的进出方向流量是300M和1.2G;北京至青岛2.5G的进出方向流量分别是450M和500M,而挪动之后的进出方向流量是600M和1.3G。北京至武汉2.5G×2的出流量也从2G涨到2.4G左右,北京至武汉10G×2线路流量也得到了缓解。由原来的18.4G降到15.4G左右。见表1所示。

表1

图5 杭州流量优化前后流量变化情况

2. 优化北京至广州流量

为了进一步利用北京至武汉2.5G×2线路资源,缓解北京至广州10G×2的流量压力,我们将北京至广州10G×2的OSPF成本值由17改为18,这样北京至广州的流量就可以和北京-武汉-广州负载均衡,而且北京互联到广州的1/3流量也可以分到北京至武汉2.5G×2上。这样修改后,北京至武汉2.5G×2线路的进、出方向流量由涨到进一步增加。相关线路流量变化参见表2。

表2

3. 优化杭州节点流量

改动了北京至广州线路的OSPF成本后,也影响到了杭州节点。杭州到北京的流量原本是“杭州-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和“杭州-广州-北京”两个路径上负载均衡。为了恢复平衡,我们将广州(gz2)至杭州(hzh1)的OSPF成本值改为39。

而杭州至武汉的流量原来为杭州-上海-南京-武汉,现在变为杭州-广州-武汉。这样的变化既减轻了上海至南京10G×2线路压力,也增加了武汉至广州10G和广州至杭州2.5G线路的利用率。增加线路并经过调整之后,各个线路流量对比情况如图5所示。

经过调整,我们充分利用新开的北京至武汉2.5G×2线路和北京至青岛2.5G线路,降低了北京至武汉10G×2、北京至广州10G×2、北京至南京2.5G×5线路的带宽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武汉至广州10G线路的带宽利用率。青岛和杭州的双方向上联流量都得到了均衡。

这个方法还便于扩展,如果北京至武汉10G×2线路的流量还比较拥堵的话,我们可以再将北京1上的一些节点线路挪到北京2上,来缓解北京1线路的压力。

猜你喜欢

主干网利用率济南
CERNET主干网总流量平稳上升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基于MPLS L3 VPN的海洋信息通信网主干网组网设计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封面报道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通信主干网维护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