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公益慈善的特种兵——媒体将如何担当大任 守护公益家园

2013-10-24周丽

社会与公益 2013年10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

文/本刊记者 周丽

记得一次编前会上,就《社会与公益》杂志未来何去何从,缪社长意味深长地说要像李大钊、陈独秀办《新青年》一样,目标明确,干劲十足;要像胡适推广白话文一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前辈先贤的使命和信念让我们汗颜,我们是一家主打公益王牌的媒体,按理应该全心全意做好公益事业的传播和推广,帮助广大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型企业,社会爱心公益人士,甚至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提供公益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分享的平台,加深对这个领域的熟悉度,增添他们的责任感、包容度、自信心。

社会与公益杂志社展区 摄影 于明

是的,也许我们应该要这样想,义无反顾地坚持这样做,就像欧美国家信仰耶稣基督、笃信上帝一样。诚然,我们的见识还不够宽广,我们的定性还不够牢固,我们有彷徨,有孤独,我们有被种种诱惑所迷乱双眼,分不清方向,弄不明是非,曾也人云亦云。但今天的深圳第二届慈善交流展示会,国内排名靠前的几家公益媒体能在此论道,碰撞智慧的火花,已经昭示中国的公益媒体在逐步走向强强联合,抱团合作,一起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向前迈进。

如果说,2008年是各界公认的公益元年,那么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公益事业又喷薄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力量。都说十年一个大纪元,五年一个小纪元。不管怎么定性,如何量化,这5年的变化是不容小觑。

2008年因为汶川地震,媒体的公益报道呈现“井喷式”现象,各家媒体群雄逐鹿,为公益呼风唤雨,使出浑身解数。2009年相继进入了相对“平稳”时期,经过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公益资源面临严重短缺。媒体的公益报道更加体现对国内外企业社会捐赠额是否下滑的预测和剖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媒体公益的理性和成熟。 2010年媒体公益进入到了“思考”式阶段,如何理性地配比捐赠与资产的比例?如何整合慈善资源?如何提高捐赠的透明度?如何让捐款落实到位?如何树立正确的慈善价值观?如何区分“真善”与“伪善 ”等等充分彰显了媒体公益从朴素的“质疑”观念也演变成了一种宽宥的公益态度,进而引发了诸多制度的创新及修订。2011年名人成立公益基金的热潮此起彼伏,波涛滚滚,各种拍卖晚宴筹款也频频亮眼。2012年媒体公益心“爆棚”,不同于以往仅致力于传播、谨慎观察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打通“传播加行动、打通公益任督二脉、链接全民的‘大公益’模式初露端倪。纸质媒体的《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成立、芒果V基金会全台出力,频频出击,打造“快乐公益风”、电视媒体中的央视的《公益梦想合唱团》以及新媒体平台的新浪微公益平台促成民间公益组织缔连官方公益基金会等公益亮点亦层出不穷。而2013年9月底的深圳第二届慈展会,媒体作为创新慈善首度参展,不可不为今年公益新字幕。

媒体展区 摄影 戴军

同时,在本届盛会上,参展的几家媒体代表参与了此次论道,媒体将如何履行使命,担当重任,在公益与慈善界擦亮更美丽的火焰。

《京华时报》公益周刊副主编杨华云认为所谓的媒体公益只是从传统的新闻报道里,相对独立出来的一个公益新闻。一个公益性的记者不应该跟各种公益机构和公益活动频繁接触,而是永远要监督公益这个行业。

一向低调的《社会与公益》杂志的运营总监刘水平先生透露《社会与公益》作为纸媒的优势已经渐行渐远,未来重点的核心是建设数据库和案例库。微信、微博出来之后,自媒体成为一个契机。他们正在积极筹划向网络平台输出传播力以及向自媒体方面转型。

南都公益事业部总监陈俊彤以南方都市报全媒体品牌事业中心为例,讲述他们更倾向于是挖掘民间的草根人士或者一些机构是如何做公益的。他们通过做一些NGO的孵化或者培训性的项目,以及一些理念倡导性的项目,完成媒体作为整合资源的枢纽和平台的属性使命。作为媒体,寻找个案可能会很困难,跟NGO合作的话,就会有很多线索和契机。

纸媒都在转变中摸索套路和探寻方向,电视媒体又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深圳广电集团公共频道《彩虹心愿》栏目总编导张子选告诉大家由于在打造媒体公益项目和面对各种客户的过程当中,客户需求量大,媒体的运作成本高,整合媒体资源的能力有限、成本偏高,电视媒体对公益传播也只能作为理念的传播者。

他们抓住公众对于公益的理解仅仅倾向于老弱病残,倾向于一个边缘化的群体的误区这一普遍问题,在节目制片上就打破边缘化群体的固有的思维界定,鼓励公众有心愿就说,媒体来互动,找到人帮助实现心愿。尽可能让公益项目常人化,互动化。

此外,《公益时报》、深圳阳光媒体《晶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也各抒己见,从履行监督职责和传播理念以及指导培训,帮助民间公益孵化健康的组织等方面做了探讨和交流。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