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因材施教

2013-10-23邬学青

天津教育 2013年12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课外情感

■邬学青

邬学青,天津市英语特级教师,现任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英语教师,特别是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且很多学生还选择各种课外英语课程进行学习,中考成绩也已经达到毕业标准,所使用的高中教材的内容原则上也是和初中的内容衔接,但是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差,对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低。教师们虽然也下工夫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但效果甚微。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反思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误,走进初、高中课堂,我观察发现“学生读不懂教材”“教师读不懂学生”是“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教师一直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教学的内容上,而忽略了教学的对象,也就是说没有真正“读懂”学生,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先前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既是学生今后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实施课程的前提。多么有趣的教学,多么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必须建立在学生可以听得懂的前提下,否则,毫无意义。

为了“读懂学生,因材施教”,学科组可以尝试采用教师和教师的合作研究、合作教育,实现校内课程联盟。改变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所学课程缺乏有效衔接的状况,依据教学论中的循序渐进理论,探索从孤立(学段或年级)的校本课程开发,向借鉴“合作教育理论”的校内课程协同转变的途径。总之,先读懂学生,再确定教学策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相应的课程实施策略的基础,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保证。

一、教研联盟,读懂学生

为了“读懂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英语学科组尝试采用三种方式开展教师和教师的合作研究、合作教育,通过跨学段、不同年级的合作教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一是开展不同学段(初中、高中)教师和教师的集备交流活动。二是建立前任和后任教师交接制度。三是建立专题主备制度。三种方式目的都是让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教师相互了解,互相学习长处,弥补不足。新任课教师缩短探索阶段,尽快借鉴原任课教师的长处,修正前任的不足,使新老任课教师既连贯又有发展,教学也更加科学。

另一方面,利用社团等方式开展不同学段学生的活动,激发兴趣,观察、发现问题,再对班中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分析,为因材施教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联盟,情感交融

通过跨学段教师的座谈和研讨,大家发现,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受学生欢迎的,且其所教学生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成绩均较好的教师都具备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师生关系都很融洽,而师生关系又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上。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赋予教法以情感,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精致教学”四要素,一是激情导入。教师不要忽视每节课前5~10分钟的导入,备课中设计激情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很快进入状态,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二是巧用提问。提问是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巧用提问可以诱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答题的同时建立自信。所以,教师除了要关注提问的内容,还应注意考虑学生层次,克服随意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克服急躁心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克服盲目评价。

三是鼓励质疑。质疑是探究的前提条件,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思维灵活,敢于对教授的内容质疑,渴望拓展新知。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的质疑。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了激励学生探究,英语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发现。教和学的联盟有利于师生情感交融,课堂生动和谐。

四是尊重差异。教学过程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学科组坚持“面向全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把整体教学目标分解为层次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课堂内外,动之以情,以真爱关心学生,以真情打动学生,以微笑面对学生,每天教师都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和善意,体验到愉快和振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自由思想。

三、课外拓展学习和课堂基础学习双轨并进

在跨学段教师的听课、课堂观察和课后分析、讨论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上课思维活跃,反应机敏,但是一进入听课的环节,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易走神,而有的学生虽然不善于记忆背诵知识,但是善于表演和其他的展示活动。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课外知识丰富,但是只依靠课堂教学的活动,不能给其展示自我的机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技能出发,一方面从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基础性环节入手,将讲授、学生练习、教师讲评等指导性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集体研讨、课堂自学等教师引领性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风格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为学生课外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及为学生自主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提供有效指导等方式,不断为学生挖掘课堂之外的潜在学习资源,和学生共同学习。

1.信息资源拓宽视野。

现代媒体具有实时性的特点,会在第一时间报道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这些话题都会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报刊的内容新颖、形式丰富,可适当选读,拓展知识。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也为学生从视觉到听觉上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如简易英语经典小说读物、报刊及脍炙人口的《Discovery》等电视栏目,这些课本之外的资源让学生在休闲中获得知识。

2.特色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创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外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如自编自演小品,编排短剧《百万英镑》《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新编)》等。英语演讲、朗诵、课件制作、环保发明等比赛及社团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合作学习互相促进。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外拓展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合作、互动、创新的过程。合作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且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学会讨论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要明确小组分工细则,并落实到人,各取所长,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任务,又有交流互动的研讨,不仅发挥特长,还可以取长补短,在研究、碰撞中获得的成果,也会更加珍惜。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挥潜能,还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读懂学生,尊重学生心智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No Children Left Behind.”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追求。

专家评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重视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同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不过,从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看,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低效”以至于“无效”问题。教师“不读懂”学生、教师“读不懂”学生,是导致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读懂”学生,因为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邬学青老师是天津市英语特级教师,在长期的英语教育教学中始终潜心研究学生的特点,探索跨学段教师合作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读懂学生,因材施教》就是探索的成果之一。邬老师认为,有效的英语教学,应该实现三个联盟:教和研的联盟,教和学的联盟,课外拓展学习和课堂基础学习的联盟;而不同学段教师和教师的合作、同一学段教师和教师的合作,是三个联盟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邬老师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果。(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名师名校长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教育学博士胡振京)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课外情感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