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2013-10-21王炳林褚素丽
王炳林 褚素丽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这两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这为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经济建设是增强国家发展动力、富民强国必由之路,意识形态建设决定国家发展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推进的保证。共筑中国梦,既要深化经济建设,更要强化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坚强阵地。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同一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着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的总和,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离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成效。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并不是说其他工作都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灵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党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要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贯彻和体现到全党全社会。可以说,意识形态工作是把党的理论思想同其他各项工作乃至广大群众联结起来的纽带与桥梁,对革命事业的成败得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党正是因为有科学的意识形态观作精神支撑,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成为领导13亿人民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反之,当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出现混乱的时候,这个国家政治体系就会出现混乱,由此而延伸的混乱效应就会波及社会每个阶层、每个角落,乃至分化、摧毁构成这个社会的民族。美国学者亨廷顿对苏联解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前苏联败在了意识形态上,败在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动摇上。”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由教条主义演变为意识形态多元化、自由化、“西化”,背离乃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党内外丧失信仰、思想分裂、陷于混乱,最终导致苏共败亡和苏联解体。因此,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是应对国际国内各种挑战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多发期。应对国内外挑战,必须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要靠硬实力,但软实力也不能忽视,更不能削弱。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成为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把中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种思想文化渗透有多种方式:有的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有的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进行价值观渗透,影响社会大众;有的是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西方的渗透更加便利。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了”,“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因此,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受西方“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影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观点时有出现。有的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甚至出现了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学派论”、“破产论”、“乌托邦论”等论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对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面对国际国内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
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现实要求
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同志多次讲,我们改变旧中国主要靠“两杆子”: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枪杆子就是指物质力量,笔杆子就是指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此后,他多次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重要形式。1986年和1996年党的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和制定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实践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不少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式,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础更加牢固。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胜利,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
高校是匯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高地,其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具有知识密集、信息灵通的特点,是各种社会“热点”的晴雨表,处于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好高校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尤为重要。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高校的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或者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是十分繁重和紧迫的。
首先,高校要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意识形态教育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国家课程,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理论武装的效果如何,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扩大认同感、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中,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引导力。始终绷紧意识形态工作这根弦,使意识形态工作切实融入到高校中心工作之中,不能游离于中心工作,搞成“两张皮”。高校党委要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规划,加强研究,掌握规律,正确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
再次,高校要增强阵地意识,不断提高宣传舆论的主导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生活的新时空。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当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的传播。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高校在继续加强传统新闻媒体建设的同时,要重点加强网络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的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群等,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主导能力,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叶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