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研究
2013-10-21和亮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本文根据现行导师制特点,针对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1 引言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推行了本科生选课制,并于1872年,开始实施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
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为燕京大学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同期,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之先河。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院校也施行过专业班导师制,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受大学教师编制数的限制,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仅能重点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如何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逐渐掀起了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热潮。
2 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背景
导师制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极大的体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化。由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仅限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引用,学校不同、具体的实施模式及过程也不尽相同。从实施过程来看,师生比过低导致这一制度的实际效果离人们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尽管如此,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毋庸置疑,即便这种方式在现阶段不能普遍实行,也应该在教育体系中在局部保持这种教育方式,继续进行研究和尝试。
目前我国现存本科生导师制教育主要针对“精英群体”实行精英教育,但是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各种层次的高校都成长起来了,尤其是那些包括三本高校在内的非硕士点高校,这一类高校在“扩招”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也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而本科生是这类高校的主要群体。因此,这类高校“非精英群体”,即本科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3 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非硕士点高校的学生传统意义上的素质下降,情况变得更加
复杂,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问题一: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有种种弊端,容易造成应试型精英,有很多有潜力的学生由于难以适应单一的高考制度进入了非重点大学或是三本这样的非硕士点高校,我们需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起点。
问题二: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入学的起点相对较低,他们会因为学习困难很快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然而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在枯燥的高考体制中失败的社会个体,未必在将来的社会群体生活中失败,甚至不少成为了影响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个体。作为教育者,必须去思考如何降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而不是无视、默认或夸大这种影响。
问题三:现阶段,大多数非硕士点高校是以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作为最主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高校存在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即专职思政人员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无法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和引导;专业教师只负责在课堂教学,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
4 非硕士点高校本导师制研究的必要性
非硕士点高校的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入学的起点相对较低,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有很多例子能够说明,在枯燥的高考体制中失败的社会个体,未必在将来的社会群体生活中失败,他们往往具有一些高分考生所不具有的素养和品质,所以作为高校教师,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高而否定他们人生其他的可能性。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去思考如何降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而不是夸大这种影响,尤其这种影响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这些学生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的一种制度。要解决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制度非常符合非硕士点高校校情,它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和专业学术要求的精英教育模式,而是要尝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素养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将教育影响的触角延伸到教室和课堂之外,不仅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也鼓励学生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中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立足本科导师制的实践经验,紧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更为有效地指导培养学生的方式。它是新领域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探索,是新领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David Palfreyman著.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 蒋喜锋. 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5.
[3] 柳一鸣.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4] 齐敏菊.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進措施[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2.
[5]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6] 孙阳华.浅析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中的“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作者简介
和亮(1977—),女,陕西西安人,工学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西安外事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