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在中国的失败》看二战后美苏在中国的角逐
2013-10-21周娣
周娣
摘 要: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为了获取各自的国家利益,美国和苏联都将触角伸向了中国。虽然在二战后期及战后中美关系较为亲密,但在1949年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逐渐倒向苏联。中美之间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之内由亲密逐渐走向疏远,苏联为什么会在与美国的角逐中最终获胜,关于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而邹谠在他的《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45》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苏联;国民政府;中共
1 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失败之处在于同一时期奉行自相矛盾的政策并且致力于无法实现的目标”。与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不同,美国的外交传统是不轻易在国际事务中诉诸武力,除非威胁到它的根本利益。总的说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是现实而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
既然这种外交政策有它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何以苏联在中国胜利,美国在中国失败?这不仅仅是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纷争,美国越来越偏离其外交政策的精神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作者认为是由于“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之间的合理次序被颠倒”。时势总是在变化的,如果只墨守成规,囿于传统的外交政策,不能依时势而动,外交政策制定上策略性的改变不符合现实或者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有可能无助于国家的利益。
2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
在国共第二次内战中,美国一直在其自身利益不被侵犯的基础上维持欧亚均势,尽量避免战争的可能。美国始终试图在国共两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寻求一种三方势力都能够静下心来合作建立政府的体系。其实美国的这种外交策略是消极防御型的,因此只能在战略中处于被动,最终走向失败。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无能为力。美国始终担心一旦自己不帮助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就会倚向苏联,继而和苏联政府合作来对抗美国,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因此,美国一直试图满足胃口不断张大的国民政府,但是国民政府永远欲壑难填。终于,共产党新生政权见美国一直纵容自己敌对的政党,便更坚定的和苏联占到一起,对抗美國。美国在中国的政策遂走向失败。《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书认为,是蒋委员长一次又一次的“利用了美国的恐惧感和同情心”,蒋介石总能以倒向苏联为威胁迫使美国政府一步步的将更多地美援投放到中国,而美国被迫一次又一次的跳进这个怪圈,跳不出。当然,蒋介石这场“赌博”也是建立在坚信美国绝不会坐视中国靠近苏联的基础之上的,而事实证明,这一招屡试不爽。因此,美国在中美关系上趋于被动。
从美国的长远利益和外交传统出发,美国对华一贯的长远目标就是争取四万万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知识精英分子的好感,用美国自由民主的思想来影响中国的前进方向。从1946年初马歇尔使华到1948年底美国军事顾问团离华,美国在二战期间作为中国坚定的盟友所赢得的广大中国人民的好感,以及美国作为一个传统民主国家对中国精英阶层的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在这三年中逐步消耗殆尽。因而,美国在争夺中国民意的争斗中惨败于苏联。美国自以为能够用推进中国民主自由的做法,相反,却引发了中国很大一部分人中以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为口号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20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政策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断地加强,因此中华民族的两大根本性诉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改革,不能并行不悖的发展。美国的初衷是出于对世界局势的估计和自身利益的考虑,竭力避免国共两党的内战,而且一直在将这种努力付诸实际行动,如马歇尔的调停就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当马歇尔的调停陷入失败之时,即表明美国和中共避免地对关系的机会已经失去。至于更晚的朝鲜战争即是更加剧了关系的恶化,延迟了以后可能的和解,而非造成敌对的根本原因。
3 苏联对中国的态度
苏联与国民政府、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也是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抗战前,苏联与中共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两者关系较为密切。抗战爆发后,由于苏联希望中国能够牵制日本机动兵力,使苏联能够全力以赴对抗纳粹德国,因此苏联逐步改善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但是,从二战后争夺东北问题开始,一直到共产党新政权成立前夕,在维持外交关系的前提下,苏联的战略利益与中共主导力量仍然是一致的,分歧则是次要的。
但作者认为,赫尔利作为罗斯福总统派给蒋介石的私人代表,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意图。赫尔利相信了斯大林对他说过的:共产主义的根本方针是放弃世界性的征服。因此,赫尔利对苏联意图所做的判断影响到美国政策的方向。赫尔利基于此认为,不必担心苏联会对中国输出革命,美国对中国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他认为,美国应该积极的参与中国事务,而不能继续以前被动的、消极的策略。赫尔利也过高的估计了中共对苏联的离心力,在他看来,中共已经通过数十年的游击战争掌握了领导权,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不会再受苏联的控制。
而谢伟思则富有预见性的认识到国民党政权的不断衰退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增长的影响力,他甚至警觉的意识到如果国共再起战端,可能双方会筋疲力尽,但是一旦共产党能够取得苏联的外援,那么中共军队就有在内战中获胜的可能性。当然,后来的事实表明,共产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旧在军事上战胜了国民党。因此,谢伟思在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认为美国可以考虑对中国问题施加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足以到挑起战争的地步,而且,即使施加影响使国民党胜利,这也要是在国民党愿意进行充分的改革的前提下。因为毕竟美国想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黑暗无度的中国,因此,美国也会与开明向上的中共合作向中共靠拢,并借此削弱苏联对中共的影响。
但是谢伟思的错误在于,他低估了中共和苏联之间的互动关系,低估了意识形态对共产党的行动所产生的作用。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争取外界的支持,而苏联与其意识形态一致,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是很顺从的追随苏联的步伐的。后来即使中共在成熟壮大,但苏联对中共的影响仍然在中共决策层举足轻重。如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中共仍苏联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是苏联输出革命在中共得到印证的鲜明反映。再联系毛在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开宗明义的指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但是,在外蒙古满洲国等问题上偶尔会很荒唐的敌友不分,这一点谢伟思忽视了。
当然,中共也有可能脱离苏联的影响而对美国保持友好态度,即当中共和苏联出现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并公开决裂之时。这也是谢伟思当年的观点。只是,这种场景在中共建政后十余年出现了。当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双方都在小心翼翼的试探对方,终于在中断关系后20余年双方的手再次握在一起。此乃后话。
抗战后期苏联与国民政府的关系逐步趋向缓和。但是由于雅尔塔协定中苏联政府的秘密协定使国民政府对这种秘密外交极为不满,在苏联窃取中国利益后,国民政府能够以很强硬的姿态试图进行斗争,没有美国默认的支持,也是不大可能的。苏联的外交政策也是很现实的,苏联对华政策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在国民政府和中共之间走钢丝,并不完全会只考虑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而是可以抛却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国共第二次内战后期,美国对国共两党的相对的军事政治力量进行了现实主义的估计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美国参战中国政府将不能赢得内战。这个结论对美国来说是一个可悲的事实。美国此时意识到自己的外交政策在华趋向失败。于是,它放弃了中国以便集中美国的资源和力量都投入到欧洲去。自此,中国问题以后再也没有能够吸引美国武力的影响力了。
作者在对比中苏中美的关系之后做了全书精髓论断:只有當统治者面临难以对付的现实并在一个长时期内无法改变它,意识形态才会被腐蚀。对立于意识形态的意志和能力构成了政治现实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它或者被意识形态所同化,或者导致意识形态的变化。作者认为是与美国站在一起的国民党政府由于各种腐败并拒绝接受改革才有了后来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窥见一斑。当社会主义阵营中某些国家的社会问题积重难返之时,共产主义逐渐受到侵蚀,越来越脆弱。而当执政党又没有能力控制这种反对的思潮时,反对派的要求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使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逐渐瓦解,并在东欧国家形成一连串多米诺骨牌的快速效应。这也是今天仍值得我们深思的。
4 新政权建立与中苏结盟
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国民党政权终于失去了在大陆的统治。共产党政权逐步统一大陆。在毛泽东“一边倒”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指导下,共产党新生政权逐步偏向了意识形态更接近自己的苏联。
新政权成立之前的几个月,刘少奇即代表共产党与苏联方面接洽农业、工业、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苏联也成为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等在苏联和苏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标志着中苏结盟的开始。5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堪称“蜜月”。在当时东西方冷战期间,中苏结盟其实意味着中美的关系降至冰点。
于是,作者在对比中苏中美的关系之后做了这么一个论断,即全书精髓论断。只有当统治者面临难以对付的现实并在一个长时期内无法改变它,意识形态才会被腐蚀。对立于意识形态的意志和能力构成了政治现实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它或者被意识形态所同化,或者导致意识形态的变化。作者认为是与美国站在一起的国民党政府由于各种腐败并拒绝接受改革才有了后来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参考文献
[1]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2]《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作者认为,总的说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种神奇的连续性和矛盾性,比如:自以为无所不能对全世界的控制力很强和要以自己的面貌和意志改造世界的强烈的欲望;对华政策受国内政治党派斗争的潜质;以争取中国人好感开始,却以激发中国人反美结束;还有充满悖论的政策目标---既要避免中国内战促进两党和谈组成民主共和的联合政府,同时又不断以军事援蒋。转引自资中筠:追根溯源:对美国对华政策(1945-1950)的再思考。